一年一度的國際禁毒日,拿幾個吸毒的明星祭旗正時候。
2020年的國際禁毒日,首先是之前被曝光的脱口秀演員卡姆,他的案件詳情公佈,原來他並不是一個人,而是和一眾娛樂圈同事一起吸的毒。
然後,是一位曾經紅過、現在已經淡出人們視線的女星牛萌萌被曝光吸毒,經歷一番“否認”之後,終於實錘。
每當看到這些新聞,大家就能自動聯想娛樂圈中一大串吸毒明星名單。
在很多人眼中:
1、貴圈很亂:覺得娛樂圈中人,吸毒比例較高。
2、立馬封殺:不想看到他們,如果讓他們復出,就對不起犧牲的禁毒英雄。
然而,為什麼娛樂圈中吸毒比例會這麼高,封殺是不是有用的方式,恐怕還需要思量。
最近,有一部關於娛樂圈的行業劇《怪你過分美麗》正熱播,我想用裏面的一些劇情,從心理分析角度,解讀一下這個問題。
要澄清一點的是,至少從目前我觀看的前20集中,並沒有明星吸毒情節。之所以引用其舉例,是因為討論現實中的明星難免會引來一些“爭議”,這並不是這篇文章希望看到的。事實上,電視劇中的例子,在娛樂圈中都屬於普遍現象,已經足矣表達我的想法。
1、心理學如何理解吸毒行為
很多人,一想到吸毒就覺得是一個不好的行為。但這個理解還是比較粗線條的,沒有看到“不好”並不是一個精準的詞彙,殺人放火可以是不好的,亂穿馬路也是不好的,但這兩個“不好”之間還是有着極大的差異。
吸毒當然是不被我們社會正面評價,但更精準的説,還屬於自我墮落的表現。當然自我墮落也有很多類型,吸毒屬於其中的成癮性行為。
成癮性行為,在心理學中,大體有兩類:
1、物質成癮。這是比較常見的,如毒品、酒精,準確的學術名詞叫物質濫用障礙,一般來説15%的人會有這樣的情況。目前,物質使用障礙已經是僅次於抑鬱的第二常見心理問題。
2、行為成癮。如沉迷賭博、沉迷閲片、暴食,甚至“工作狂”、“購物狂”,也屬於這種類型。
其實,如果你沉迷於刷手機,總是熬夜,其本質都是屬於成癮性行為,你也是在“吸毒”。
那麼,一個人如何走上這條自我墮落的道路?
1、能快速帶來滿足感。
這些成癮行為雖然類型不同,但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都能快速的讓人獲得一種滿足感,這種滿足感可以讓人變得快樂。比如暴食,可以迅速滿足一個人口欲;閲片,可以迅速滿足一個人的性慾;至於毒品等,可以即刻刺激一個人的神經系統,讓一個人獲得愉悦感。
這相比要通過更復雜、耗時更長、更健康的方式獲得滿足,要容易得多。對於這種愉悦感的追求以及以上這些方式都比較容易快速實現,是習慣於此類成癮性行為的主要原因。
2、成癮行為的背後往往是心理痛苦。
那麼,一個人為何要追求這樣的速成快樂,卻可能導致自己的身體出現危害?
現代心理學發現,成癮行為往往伴隨的是心理痛苦、心理創傷。具有成癮行為的人,表面上是通過這些行為追求快感,其實質是內心痛苦到一定程度,已經無法用常規的方式解決,故而採用這些方式去處理內心痛苦。
創傷心理學中,用“自我醫治”來形容這種成癮和創傷之間的複雜關係,即人們是通過酒精、毒品這種成癮行為來應對自己的心理問題,或者補償某種缺失。
2、娛樂圈工作環境與吸毒成癮行為關係
由此,我們便能更好地理解,為何那娛樂圈中人容易“中招”了。
1、工作強度極大。
《怪你過分美麗》瞄準娛樂圈經紀人是如何工作的。既然提到經紀人,就會描述藝人,劇中秦嵐飾演的經紀人莫向晚有兩個當紅藝人,一是流量女星林湘,一是新晉小生徐陵。我僅以林湘舉例。
劇中,她要連軸拍攝兩部戲,還要同步廣告、代言,休息時間,還要應酬。基本上一天的工作時間都是十幾個小時,也很少有休息時間。
身體有病痛,醫生告訴她要中醫調理,她自己説了一句大實話:
調理的第一條,就是要有規律的作息,但對我來説,怎麼可能有規律的生活?
她的腿因為受傷,本應卧牀休息,但為了拍攝進度,不得不吃止痛藥硬撐。從某種程度上,這已經是一種藥物成癮。
林湘的狀態,可能還是好的。最近三聯生活週刊採訪了演員許凱,他講述自己剛剛出道的時候表示,片場對新人的容錯率極低,也沒資格像林湘這樣談工作時長,常常是沒日沒夜地工作,並且不斷被罵。
這是許多996工作羣體都沒辦法想象的一種生活節奏。在這樣高壓之下,他們迫切希望尋找一些途徑釋放這種壓力,也就不難理解。
2、精神包袱巨大。
徐陵代表的則是另一種壓力。
他作為流量小生,時刻為自己的前途憂心。他自我剖析道,別人都以為他現在的地位多光鮮,卻不知道,他無時無刻不處在焦慮中,每天都在關注各種打榜數據,看自己粉絲數量的增長情況,擔心自己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被別人取而代之。
我們在職場中,也會關注kpi考核,但是,對大部分人來説,還不至於達到他們無時無刻都在被人考核的狀態。娛樂圈是一個競爭極其激烈的工作狀態,這背後就是每個人都在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壓力。
當然,還有一點是徐陵沒有提的。
事實上,大眾明星的另一重精神壓力來自於社交媒體的各種評論。對普通人來説,上司或同事的一句評論,我們可能也會念想一陣,內心有所波瀾。可是,他們只要一打開評論區,便能見到各種形形色色的評論,表揚的還好,但是如果有不少是負面的評價,甚至如果有一些突發事件發生,整個輿論場都是對他個人的抨擊,對其造成的精神壓力都是巨大的。
《怪你十分美麗》中,經紀人莫向晚就遭遇過這樣的網絡攻擊,其經紀人的競爭對手就評價道,如果在我身上發生這樣的事情,我恐怕都想去死。可以説,這句話也代表了相當一部分明星遭遇類似事情的心態。
因此,如此大的精神壓力就會轉化為心理痛苦和創傷,進而有了成癮行為的可能。
3、巨大落差後的心理衝擊。
當然,前面説的,還是發展還算不錯的明星。但是,就像徐陵擔心的,明星工作和其他工作不一樣的地方是,這是一個職業生命非常短暫的工作,可能你自己都不知道,過了一段時間,你就處於“半失業”的狀態,沒人關注你,沒人找你拍戲了。
電視劇中,惠英紅飾演的老牌影后阮荔華就是一個例子。她過去曾是拿過大獎的影后,有地位,但是已經中年,只能出現在一些活動場合,基本上已經沒有人找她拍戲。給她一個角色,也只是看在她資歷老的份上的一種“施捨”,可以説這種職業的落差感是巨大的。
大多數的職場人,總體而言還是逐級向上的發展,會達到一定的瓶頸,但也不至於一下子就像“雲霄飛車”一樣,向下滑落。但是,像娛樂圈的明星,就可能馬上人走茶涼,形同陌路,那些多少年後的“翻紅”,都是少見個案。
事實上,這些年有不少娛樂圈明星吸毒的案例,我們都可以看到他們多數都是這種有過一段時間輝煌,但是已經基本沉寂的情況。
你也許會説,那他們為何執着於吸毒,而不是其他的成癮行為?
這裏補充幾句:
首先,因為吸毒才會被公權力介入。其他的成癮行為,國家管不了。所以並不是沒有,而是我們不知道。
其次,娛樂圈的生活狀態,無形中拉高要滿足他們快感的閾值,也就是説那些對普通人來説的“快樂水”,對他們而言就是“白開水”。
比如,你可以一天到晚刷微博、超話,看明星八卦來減壓,對他們而言,這就是每天的生活,怎麼會感到釋放?所以,他們會尋求一些閾值更高的刺激,也就不難理解。
還有就是,娛樂圈行業特殊性,他們比一般人而言,有足夠的資金和渠道支持他們這麼做。對一般人來説,你的壓力往往就是你的壓力,你身邊的人可能過得挺愜意的。但是對娛樂圈來説,可能絕大多數人都是這樣的生活狀態,那麼,他們就很可能“抱團取暖”,相互借鑑經驗,只要有一個人有類似舉動,其他人也比較容易跟隨。
這也就是為何卡姆案件中,那麼多他的同事也參與其中的原因。如果你仔細去探究過去被曝光的一些案例,會發現幾個明星一起吸毒,好像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現象。這是因為,他們都處在類似的心理狀態,自然容易“一拍即合”。
當然,必須指出,並不是説一個人有較大的心理壓力,就一定會成癮,更不能等同於就會吸毒,這是不可作此推論的。
但是,對於娛樂圈從業者的心理問題,確實需要放在比較重要的位置去關注。這些年,一些明星曝光自己身患抑鬱症,甚至有些明星走上了自殺的絕路,究其根源,也是源於這種職業帶來的生活狀態。
因此,在作為吃瓜羣眾看他們的起起伏伏的時候,也請大家把他們當做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他們有喜怒哀樂,也有其不幸,本質上是一羣承受巨大壓力下還在取悦我們的勞動者。
4、娛樂圈特殊的生存法則容易被人惡意利用
那麼,該如何對待這些人才好?
應該説,中國這些年的禁毒工作力度很大,這麼多明星被查出來就是一個例證。但是,必須指出,我們之所以把娛樂圈拿出來説事,是因為這些人更有知名度一點,但在現實生活中,吸毒並非罕見現象。特別是今年以來,因為疫情和經濟因素,導致更多人陷入心理痛苦之中,吸毒等成癮行為可能會呈上升趨勢。這是需要引起警惕的。
那麼,怎麼做才能有效打擊吸毒?
這些年好像已經形成約定俗成,吸毒藝人就是最劣質的藝人,官方也好,輿論也罷,採取的是一致的“封殺”態度。這樣做,可以實現這個目標嗎?
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還是借用剛才提及的成癮性行為產生因素作為分析框架。
首先,是毒品的獲得性。
這是禁毒工作者一直在做的,也就是不讓毒品那麼容易獲取,減少毒品的來源,這也是做的最有成效的地方。
其次,是吸食毒品的深層次因素。
然而,為何毒品屢禁不絕,總有人鋌而走險?其根本原因,還是因為有數量龐大的羣體,他們的心理壓力是持續存在的,並且陸續有新人加入到這樣的壓力羣體中,尚未找到更好的釋放渠道。所以,只要存在深層原因,毒品總是有市場的。
因此,要真正意義上消滅毒品,需要治標,更需要治本。
從治本的角度來看,我們怎麼對待這些人,包括這些娛樂圈明星會更好?
首先,要深刻理解娛樂圈的生存法則。
客觀地説,作為普通大眾,我們對於娛樂圈的理解是表面和膚淺的,這導致了我們往往是從自身職場和人生經驗的角度出發去理解他們的生活,往往容易犯錯誤。
娛樂圈工作,競爭激烈,對於藝人來説,不能有任何負面信息,一旦有風吹草動,對他個人的影響就非常巨大。其實,都不用是吸毒,劇中的兩個頂流明星,一個爆出牀照,一個爆出早年進過少管所,都差點毀掉了他們的整個演藝事業。而這些事情被曝光背後,有着娛樂公司相互爭鬥和內部爭鬥的大背景。
也就是説,很多事情也沒有我們旁觀者看到的那麼單純,以為事情暴露出來,就只是事情浮出水面的一部分,而實際上,有更深層的原因,我們往往不得知。那些吃瓜羣眾以為自己在吃瓜,卻沒有想到,其實有更大的吃瓜羣眾在那邊看着自己,利用你的吃瓜精神,實現自己的目的。
他們的目的,是把社會輿論,也就是把操弄普通網友作為自己的一種手段,用以實現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明星的主要價值體現在社會影響力和口碑,利用負面信息,甚至可能是捕風捉影的負面信息,毀掉明星的聲譽,降低其社會評價,那就實現了自己的目的。
如果一個明星有黑料其結果就等於“封殺”,最有利的並不是類似禁毒工作本身,而是為這個惡性的生存法則提供了背書。
而且,可以説,只要這種模式依然是奏效的,那類似這樣的事情其實不會中斷。
甚至不能排除對家利用明星心理壓力比較大這點,安排某些人引誘他們吸毒的可能性存在。
千萬不要覺得我是在大開腦洞,危言聳聽。有一些職業經驗的人就會明白,職場上千萬不能用太單純的眼光看問題,往往你的身邊人不見得是你的自己人,甚至你的自己人可能就是要對你下狠手的。
《怪你過分美麗》對此也有相關劇情的展現,莫向晚作為經紀人之所以被趕下台,表面看起來是林湘粉絲胡鬧,其實是對家娛樂公司和本公司競爭者的一次聯合狙擊,只是把粉絲推在前面做殺人的刀子罷了。
所以,當我們洞悉這一點之後,便要謹慎使用“封殺令”,千萬不能讓自己成為別人棋盤上的一枚棋子。
5、“封殺”不如發揮文藝工作真正的影響力
那麼,該如何對待這些人才好?
那麼對於吸毒藝人本身,“封殺”這樣的舉措懸在頭頂的話,能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教訓呢?我個人覺得其實不見得,而且有可能起到一定的反作用。
對於吸毒人人員,最要緊的是防止復吸。大概有以下這幾種方法:
1、就是斬斷毒品的來源,我前面已經講過了,你無論如何大的力氣,都不太可能阻斷毒品的來源,各種新型毒品也層出不窮,因為真正的毒品來源是我們內心的心魔。
2、因此,最主要的是還是處理心理問題。這當然主要還是要本人願意面對。對其他人而言,可操作的部分是,幫助其恢復正常的社會功能,有工作和生活的能力,能夠比較好的調節情緒。
對於普通大眾而言,恢復社會功能相對要容易一些,他們可能不能在原來公司工作,但換個地方,找個適合自己的工作,還是有可能的。但對於大多數明星而言,由於其知名度關係,去找一份沒人認識他們的工作,並不容易。而且,他們所擅長的社會技能,往往也具有侷限性,“封殺”其實也讓他們沒辦法從事本來可以養活自己的工作。而且即便在輿論場露出點聲音,部分網友的激進言論,實際上也會衝擊他們的內心世界。
事實上,對其他的吸毒人員,戒毒之後,定期到專業機構複查即可,一般而言,是不會讓他因為吸毒而曝光於社會,並且因此受到情緒干擾的。因為這類的“歧視”,無助於他們的康復。然而,對於明星羣體,這其實是有難度,不容易能夠做到,他們可以説是躲無可躲的。
所以,就其結果而言,把這些明星“封殺”了,看起來是對他們非常嚴格的懲罰,但其實並沒有對他們真正意義上戒除毒癮發揮什麼作用。從效果角度分析,這並非明智之舉。
當然,我非常理解很多網友的“封殺”心理。
他們內心大約是這樣想的:
一個吸毒者,依然能活躍在熒屏上,其實是在變相鼓勵和支持這種行為。
這句話聽起來不錯,但仔細分析,其實裏面有一定的邏輯漏洞。
因為這句話裏暗含着一個意思,那就是從事文藝表演工作是一種獎勵,一種榮譽,因為有了這個含義,上面這段話才符合邏輯。
我不清楚這個推論是如何而來的,在我看來,從事文藝表演,也就是一份工作而已。一個人會唱、跳、rap,當然不容易,但也不代表就有多了不起。更不存在因為你演了一部戲,或者唱了一首歌,獲得大家的肯定,就等於肯定了對方所有的行為。
事實上,這本來應該是常識。
但是,令人感到遺憾的是,對於很多網友來説,他們往往並不認同文藝表演工作者有多麼崇高,總認為科學家、醫生等職業才是更應該被社會推崇的,他們往往也是反對粉絲羣體崇拜明星的支持者,認為不要把這些人捧得那麼高,但是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其實內心也認同了文藝表演就是與眾不同,就是一種需要捧得高點的職業。
所以,他們才提出了“封殺”,因為他們心中認為文藝表演這麼崇高的事情,如果讓他們繼續從事,這是在鼓勵和支持他們。
其實,文藝表演工作和科學家、醫生等,都是人類職業的一種,不分高低貴賤,都沒必要神話,也沒必要貶低,採取平視的態度,才是正確的態度。
文藝表演工作,唯一具有特殊性的地方是,這是一種傳播媒介性質的工作。其特點就是,發揮得好,可以影響更多人,發揮不好,也會誤導很多人。
從這個角度看,如果希望可以影響更多人,在禁毒這件事上,其實應該做的是什麼?
1、認識到這個羣體具有非常真實的巨大心理壓力,如何幫助他們減壓,如何幫助他們以正確的方式去處理壓力,這是我們現在需做的事需要去做的事情。
每一個熱愛他們偶像的粉絲,第一位要做的事情,除了大力宣傳自己的偶像,還需要加一個任務,就是幫助、盯着自己的偶像,減輕壓力,讓他們用正確的方式處理壓力。當然,更不要用不必要的事,影響他們本來就比較焦慮的心理狀態。
2、任何一個人都會犯錯,如何對待一個犯錯的人,可以通過娛樂圈向社會展示。
一個人犯錯,然後馬上給這個人判“死刑”,不給他任何的機會,還是允許一個人犯錯,同時給他機會改正,這兩種完全不同的價值取向。
當然,要知道,對待這些明星的態度,其實也會影響普通人對待自己身邊人犯錯的態度。
我們希望社會的導向什麼樣的,我們自己要想清楚想明白。至少我個人更贊同的是,“懲前毖後,治病救人”。
試問自己,難道你就沒有犯過錯?
自己犯錯的時候,也是期待別人給自己判給死刑,不給一條出路嗎?
另外,更重要的是,本來就不存在完美人設。《怪你過分美麗》中,兩位流量明星,人前人後差異都很大,特別是林湘這個角色,完美地呈現了什麼是人造的“人設”。
當然,從心理學角度出發,社會大眾,特別青少年需要這樣“理想化”的人物,來滿足自己對於理想形象的心理需求,進而讓自己能夠朝着“理想化”方向邁進,因此我們沒必要聲討“人設”,“人設”本身是有積極的心理作用的。
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這種“人設”只能存在於熒幕之前。對於他們熒幕之後的生活,不宜過度關注,更不宜用熒幕前的形象去要求他們,這反而會成為新增的心理壓力,誘發更多的成癮行為。
3、一個犯錯的人怎麼改正,然後站起來,這也是我們需要向大眾進行示範的地方。
一個完美主義的明星形象,可以滿足大家對於完美人物的幻想,但這對於社會大眾而言借鑑價值並不大,因為迴歸現實,包括明星本人,都是普通人,我們更需要的是學習如何犯錯後糾正錯誤,如何重新出發。
《怪你過分美麗》中,流量小生徐陵因為被曝光曾經進少管所的經歷,一下子跌落谷底。
在經紀人莫向晚的操盤下,他首先向社會大眾致歉,另外曝光出他多年來一直接濟那位被他打傷的男同學,根據他經濟實力的變化,從一開始的幾十塊到後來的幾萬,最後這位男同學也現身道歉現場,兩人冰釋前嫌,徐陵被成功“洗白”為勵志小生。
這一段情節,我認為是編劇也在發出善意的呼喊,呼籲給予這些“犯過錯”的明星以出路。
在現實生活中,我覺得即便如此,也很容易讓人理解為“作秀”。因為,我們目前的輿論生態,對於犯錯這件事有點過於嚴苛,而且往往搞錯了一件事:
允許一個人繼續保持原來的工作和生活,並不表示對他過去錯誤的認可,而是對他有所反思、跌倒能夠爬起來的認可。
而這一點,對於具有巨大心理壓力選擇吸毒等成癮行為的人也好,對於其他人也好,其實都至關重要。因為,他們恰恰是欠缺對此的深刻理解,才一直犯錯誤。
因此,假如要起到更好的作用,允許改正者能夠繼續,比一味“封殺”,其實可以起到更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