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觀眾正在改變影視劇的打開方式

新趨勢:觀眾不是IP的“另存方式”,卻是爆款的“打開方式”

現實題材行業劇《怪你過分美麗》難得地呈現出了對近年來偶像工業、粉絲經濟與影視產業的冷靜反思,並對“流量”“飯圈”與“IP”等話題都做出了精準回應。與劇中敏感的話劇演員宋謙一樣,整部劇都表現出一種對資本的流量模式充滿着警惕的情緒。

前些年,當文娛產業與資本還處在蜜月期時,很難想象國產影視劇會像今天一樣對身陷其中的生態有這種程度的反思和揭示。就在不久前,在劇中被製片人奉為準則的資本公式還主導着現實中影視生產的基本邏輯:一部改編自大IP的影視劇,擁有頂流明星的加入,再由頭部平台播出的話,便能成為業內公認的頂級項目(S項目),在策劃階段就提前獲得了影視劇成為爆款的承諾。但《怪你過分美麗》揭示了被這個成功學公式掩蓋的具體問題:影視劇的拍攝現場很快成了經紀公司與製片公司鬥法爭奪IP的戰場。這恰恰就是2013年以來的產業現狀,IP開發成了哄搶資源的圈地運動,並繼而產生了“摳圖劇”“演員軋戲”和“天價片酬”等行業投機行為和不良結果。在資本逐利的邏輯下,IP成了“概念股”,“人設”壓倒了角色,影視生產完全脱離了文化產業的實際應用層面,扭曲了文藝的主體性功能。

看似合理的S級公式,其實建立在這樣一個假設之上:大IP的書迷和頂流的粉絲,早已將自己的審美判斷讓渡給了IP和偶像,而頭部平台也就可以基於這樣一種“信任代理”機制,對他們的消費行為和前景做出輕易的預判。因此,雖然看上去是粉絲經濟,但粉絲實際上只是被動接受者;在文化產業的資本公式中,疊加而來的粉絲數據只是S級項目的“另存方式”,是生產者最後考慮的環節。

不過,今天的產業現實卻告訴我們,要成為“爆款劇”,決不能忽視觀眾主動參與的力量:《我是餘歡水》中,郭京飛的“地磚摔” 摔出了微博熱搜;《隱秘的角落》第一集就預定了年度熱詞“一起去爬山”;“零宣發”的《慶餘年》自帶“熱搜體質”,每一個新角色和一段新劇情,都帶來觀眾腦洞大開的討論。在這些劇集的流行過程中,觀眾常常在最出乎意料的地方出現,但卻都成了這些“爆款劇”的默認“打開方式”。

新觀眾:更便利的傳播方式帶來更具創造力的消費行為

顯然,在今天的媒介技術環境下,觀眾的積極參與是最能夠成就一部劇集廣泛流行的動力;而同時,觀眾的積極參與,也賦予了原作品更豐富的內容。

小成本的青春劇《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因穿越的設定和“誰是我爸爸”的懸念設置,在播映期間收穫了大量的彈幕評論和在線討論。根據劇中人物的感情線索,觀眾自發地分成了“梧桐黨” (吳智勳與李青桐)和“河童黨” (陳君何與李青桐)兩大陣營,因為他們的參與,電視劇的劇情變得極具現場感和娛樂感,感情線索的懸疑效果也因此被放大了許多。

即使在那些已經下線的電視劇中,觀眾仍然熱衷於分析角色的人物命運、比較原著小説與影視劇之間的微妙聯繫,並從細節處打開腦洞,對劇情線索和人物行為進行反覆解讀。這些解讀也因為社交媒介的廣泛傳播,具備了不亞於劇集熱播時的廣泛影響力。

有時候,就因為這種劇情的“反輸出”,還會迫使創作團隊不得不作出“官方回應”,來解釋劇情或回應爭議。生產者總是傾向於將自己的作品視為一個自足而封閉的產品,他們雖然歡迎一定程度的解讀,但總是不願意被人打破產品的完整性。然而,文化產品的消費過程,從來不是對“完整商品”的交換和獲取,而是消費者對作品內部,那些無法被商品化的閲讀快感與潛在意義的捕獲和流通。在生產者與觀眾的交易過程中,完整而封閉的作品被消費者依據自己的經驗轉碼成了開放而瑣碎的文本。一方面,正是觀眾的參與性觀看,擴展了作品的文本經驗,使之超越了初始消費的有限內容;另一方面,經由社交媒介組織起來的參與性觀看又體現出一種社會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相互聯繫的觀眾能夠在彼此間不斷地進行討論和闡釋。此時的觀眾不僅是消費者,更是意義的製造者和流通者。

換句話説,相比傳統的被動消費行為(“另存方式”),今天的觀眾因為有着更為便利的傳播方式,能夠組織起更穩定的社會結構和交流空間,這使他們的消費行為更具生產力和創造力。

越來越多的媒介生產者已經意識到了消費者所藴含的生產力與創造力能量。在海外劇《權力的遊戲》第五季的末尾,主角雪諾疑似死亡。這一劇情的發生迅速引爆了全球劇迷的討論。觀眾在個人社交平台、電視欄目、報紙雜誌專欄、電台等媒體推理雪諾的生死,預測劇情的走勢,形成了全民參與的跨媒介盛事。於是,當雪諾在電視劇的第六季復活的時候,就不再僅僅是兩集電視劇之間的情節過渡,同時也包含着過去一年內跨媒介的粉絲狂歡的內容總和。

電視早已不是媒介傳播的終點,電視觀眾以互聯網為向心力,將圍繞着特定的題材或者內容的跨媒介敍事和散落的文本碎片整合到了一起,形成了遠超電視劇文本的“超文本”。而這,正是媒介生產者有效利用劇情撬動消費者參與度與行動力的結果。

新課題:如何避免“結局陷阱”?與全新受眾文化良性互動

不過,當《權力的遊戲》在最終季遭遇斷崖式的口碑下滑 (最後一集IMDb4.4分)時,説明我們仍需對這種參與式的“打開方式”保持清醒。《隱秘的角落》的最大爭議,也是來自於倉促結尾的最後一集,觀眾的大部分“過度解讀”,其實都是為了填補最後一集邏輯漏洞而進行的“腦補”;《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也遭遇了相同的“結局陷阱”,劇情急轉直下的最後四集根本來不及疏導由觀眾參與積攢的敍事能量,最終導致劇情邏輯斷裂、角色“人設崩塌”,甚至還因此引發了劇迷與主創團隊的“冷戰”。

文本不斷向觀眾打開,以獲得新的意義,但當它最終需要一個結局作為閉環時,這種不穩定的結構便隨時面臨坍塌的風險。

除了《權力的遊戲》結局的斷崖式崩盤以外,以《迷霧》《經常請吃飯的漂亮姐姐》等劇的高開低走為代表,近年來韓劇的“爛尾”現象也顯得尤為突出。結局的習慣性“崩壞”也與美劇和韓劇特殊的製作模式--“邊拍邊播”有關。相比創作過程更封閉的“先拍後播”,這一模式在及時瞭解觀眾的收視狀態、掌握觀眾收看的心理變化方面更具優勢,能夠基於觀眾的反饋對創作端做出不同程度的調整,“邊拍邊播”的創作也因此更具開放性。不過,它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傳統的廣播電視傳播語境下的,強調的是生產、傳播、接受與反饋的交流閉環。

但在互聯網傳播環境下,這一交流過程轉化為了即時性的互動,這使創作者與觀眾在影片播放的第一分鐘就開始短兵相接。於是,在劇情設置中主動調動觀眾的參與感,用“挖坑”的方式捕獲觀眾的注意力,由此人為地激發參與式觀看的行動能力,成了對今天的創作者來説更高效的手段。

相比在相對封閉環境中完成的“先拍後播”,互聯網時代的“邊拍邊播”與觀眾的距離太近了,這使創作中的文本失去了安全的寫作空間,進而在不斷迎合觀眾互動慾望的過程中,交割了創作的主動權。更值得注意的是,對觀眾注意力的不斷捕獲,也是對敍事結構穩定性的不斷透支。也許正是因此,更深諳互聯網傳播之道的流媒體公司網飛在製作自己的電視劇時,一反美劇的製作傳統,果斷採用了“先拍後播”的模式。

那些將觀眾視為冰冷數字的資本投機公式,已經不可能在今天的產業現實下獲得成功;而那些被刻意捕獲的注意力,則像一顆顆延遲爆炸的炸彈,隨時會帶來結局的“崩壞”。可見,不論是資本與流量主導下的“S級公式”,還是主動迎合觀眾的“邊拍邊播”模式,都無法真正獲得市場和觀眾的承諾。

於是,今天的文藝生產面臨着全新的課題,新的“打開方式”要求創作者尋找與觀眾的最佳距離。一個開放而自足的穩定文本結構以及觀眾的主動參與,才是一部影視劇成為“爆款”的前提;而只有與全新受眾文化形成良性的互動關係,才能保證文藝作品的生命力和文藝生態可持續性。(趙宜,上海師範大學影視傳媒學院副教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21 字。

轉載請註明: 這屆觀眾正在改變影視劇的打開方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