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節,學會表達愛

長夏村墟風日清 檐牙燕雀已生成

本報記者 鄭靈芝

“太陽像個大火爐,把大地烤得發燙,就連空氣也是熱烘烘的,人一動就渾身冒汗。一些似雲非雲、似霧非霧的灰氣,低低地浮在空中,使人覺得憋氣。”有人用文藝的文字描述盛夏撲面而來的感覺。

相比去年,今年熱得真是有點“迫不及待”。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迎來了4個高温天,5月4日達到了35.4℃,6月14日最高氣温35.8℃,6月16日最高氣温35.8℃,6月17日最高氣温35℃。

記者從市氣象台獲悉,去年我市高温日只有4天。這是不是意味着,今年的夏天會很熱呢?按照研究人員的説法,受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今年夏天可能會更熱。夏日,本該就是一個滿滿“烤驗”加滾燙熱浪的季節,這樣的夏日才夠“味”。

雷陣雨,讓高温暫緩

前幾日的桑拿套餐真夠酸爽,我市連續三天高温。滿滿的炙熱加上梅雨季的潮濕,又悶又熱彷彿置身蒸籠。而前幾天的突然高温主要是由於副熱帶高壓北抬,梅雨帶被擠到了北邊,夏日裏陽光熱情似火,氣温自然就居高不下了。不少朋友估計會問,這又悶又熱的“烤驗”到底啥時候結束呢?真的是“心想事成”。這不,昨天開始,“副高”這傢伙就撐不住了。昨天夜裏開始到今天,浙江省自北而南先後有較明顯陣雨或雷雨過程,部分大雨暴雨。20日開始,浙南地區的雨就比其他地區要多一些了。

記者從市氣象台獲悉,昨天開始到週日,由於副熱帶高壓南落,梅雨帶南壓,我市轉為陰有陣雨或雷雨天氣,屆時較大範圍的大雨暴雨又要來了,温度也也將被壓下去。市氣象台預計,20日(週六)陰有陣雨或雷雨,22℃~25℃;21日(週日)陰有陣雨或雷雨,21℃~24℃;週五到週日的降水可能為雷雨,雷雨地區局地可伴有7~9級大風。22日(週一)陣雨或雷雨轉陰,22℃~27℃。下週二到下週四以多雲到陰為主,氣温24℃~30℃。下週四多雲,午後局部地區陰有陣雨或雷雨,25℃~33℃。小夥伴們出門隨身帶把傘很有必要,畢竟有光遮光、有雨擋雨,是一舉兩得的事情。

梅雨是冷暖空氣對峙在江淮流域的結果,一旦對峙得激烈,雷電就會“噼裏啪啦”登場。所以,每年入梅後,便是温嶺一年中最容易出現雷暴的一段時期。温嶺每年打雷閃電的日子有不少,所以小夥伴們有時對雷電也不是怎麼在意,但雷電的威力要比很多人想象的厲害。雷電釋放的能量非常大,衝擊電流可以高達幾萬到幾十萬安培。釋放的熱能量,瞬間能使局部空氣温度升高至數千攝氏度以上。所以,若萬一遇見打雷,大家千萬小心,儘量躲在室內和車裏,不要站在大樹下,也不要冒雨狂奔。

本週日是夏至,一年中最熱的日子就要來了。其實,在温嶺經歷過夏天的人都知道,現在這樣的熱還不算最熱,到了七八月份,才是一年中最火辣的季節。悶熱潮濕,身體感覺會比較不舒服,大家要照顧好自己。

端午節,尋味温嶺美食

下週四就是端午節,又可以名正言順地吃了。問起温嶺人對端午節的印象時,相信絕大多數人會説到吃麥餅。也有人説,温嶺人的端午,其實就是“麥餅節”。

温嶺人的麥餅,可以理解為類似大號春捲一類的小吃,用“地莓”(佛耳草、鼠麴草)、苧(麻)葉等做成。做麥餅的麪粉主要是糯米粉,摻入少量的米粉或麥粉,這種麥餅又稱為“糯米麥餅”,吃起來嫩糯爽口。温嶺主婦攤麥餅的技術是相當嫺熟的,她們善於掌握火候,使所烙麥餅達到能“起殼”又不燒焦的最佳標準。

拭餅(也有稱食餅、席餅的),也是温嶺人端午節的美食,跟麥餅的吃法差不多,但它的原料是小麥粉,工序也比麥餅簡單許多,不用加“地莓”或苧(麻)葉,但是對拭餅皮的質量非常講究,要既薄又韌,如果韌性不夠,一包上東西就容易破掉,如果皮太厚,吃起來影響口感。

做好了麥餅和拭餅,餡頭才是真正的主角,也更能體現温嶺元素和地方特色。有人説,只要沒骨頭沒刺的,都可以包入食餅筒當中。在石塘漁區,餡頭自然而然以海鮮為主。松門、石塘有個説法,叫作“無魚不鮮,無肉不油,無蛋不香,無綠豆芽不松”。“我們家每次吃麥餅,鹹菜炒米麪是墊底的,這樣包的麥餅尤其是拭餅不容易破,魷魚絲炒綠豆芽、墨魚餅和蝦仁炒蛋也是必不可少的,選自己喜愛的夾到麥餅皮上,每樣夾一點,包裹住,卷着吃,混合着海鮮禽蛋蔬菜的鮮味,真正是想不到的饕餮大餐,令人齒頰留香。”來自松門的江女士説。温西、塢根一帶,喜歡用黃鱔絲包麥餅。端午節一過,吃黃鱔的好時節到了,民間更有“端午黃鱔賽人蔘”的説法,此時的黃鱔,圓肥豐滿,肉嫩鮮美,不僅味美,營養價值也更豐富,包進麥餅筒裏,那鮮香絲滑之口感,想想都直流口水。

温嶺有句俗話:“吃了端午粽,棉衣遠遠送。”提起粽子,不得不提具有本地特色的箬山肉粽,被列為石塘特色美食的“一粽”。當地人指的是“肉粽”,又稱“瑪粽”,據説閩南話音近似於“瑪扎”。肉粽,是閩南的特色小吃,特點就在於一個“燒”字,也就是非趁熱吃不可。石塘箬山的大部分居民為閩南移民後裔,保存着較為完好的閩南風俗。因此,箬山的燒肉粽地道正宗,味道一絕。來自箬山的陳菊芳説:“箬山人的端午節習俗是吃麥餅、拭餅的,但是近幾年端午節肉粽賣得很火,特別是親戚相聚,都會捎上幾個肉粽作為禮品。”

父親節學會表達愛

這個週日是父親節。相比上個月的母親節,父親節顯得低調許多。就連最會煽情的商家,也很少拿“爸爸,您辛苦了”這類話語來鼓動消費,讓大家給父親買禮物過節。

似乎父愛也是這樣,低調而深沉。就像小時候,孩子們常説:“媽,我渴了。”“媽,我餓了。”“媽,我想吃紅燒肉。”而跟爸爸永遠就一句話:“爸,我媽呢?”

其實,父愛深重,父子或父女之愛表達起來更讓人動容。記得2018年,本報策劃了一場直播活動《穿越時光遇見30年後的父親》。經過化妝師的打造,父親瞬間變老30歲,讓孩子提前遇見“30年後”的父親。孩子們被要求與“30年後”的父親近距離對視。看到父親的那一刻,有的人是笑着笑着哭了,有的人是哭着哭着笑了。雖是不一樣的故事,不同的表達方式,但孩子對父親的愛是相同的。讓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是,父親帶着6週歲的女兒來參加本次活動。女兒看到“30年後”的爸爸,沒能及時認出,而是躲在媽媽身後不知所措。當媽媽告訴她這是變了魔術後的爸爸時,女兒哭得撕心裂肺。“我們給爸爸擦去妝容,讓爸爸變回年輕的樣子好不好?”在媽媽的一再引導下,女兒穩定了情緒,拿着濕巾給爸爸擦去臉上的“皺紋”,這一幕十分暖心感人。後來,女兒説了她哭的理由:“我不要爸爸變老,因為人老了就會生病。”那一次直播,許多網友紛紛留言表達對父親的愛。

是啊,父愛深沉,記得這一天對自己的爸爸説句:“我愛你”。父愛深沉,無時不在,記得多一點時間愛爸爸。可能你那個不怎麼説話,甚至顯得對這些節日不怎麼在意的父親,正等着你説一句“父親節快樂”呢。

楊梅季

楊梅酒泡起來

“多汁的楊梅,宛如裹了紫色絲絨旗袍的女子,踩着梅雨的韻腳款擺如風,嬌美又端莊,是悶熱雨季最美的註腳。”文藝青年用抒情的文字記錄了楊梅季的到來。“夏至楊梅滿山紅,小暑楊梅要出蟲”,楊梅季節很短。温嶺人不願楊梅色衰味變,泡上楊梅酒,就大大彌補了此情不長久的缺憾。漢朝東方朔《林邑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林邑山楊梅,其大如杯碗,青時極酸,既紅,味如崖蜜,以釀酒,號梅香酎,非貴人重客不得飲之。”他老人家把楊梅酒説得玄而又玄,現如今,這不過是温嶺人家裏常備的尋常酒水。

楊梅最適合高度原漿來泡,本真的糧食酒,激烈、粗獷,酒有脛骨,果有甘鮮,各自謙讓,互生美好,成就獨特的楊梅燒。

“放一調羹鹽,泡楊梅殺殺蟲,洗乾淨後泡在50度的高粱酒裏,一層楊梅一層糖,層層疊放,密封,楊梅酒就泡好了。”家住松門鎮的朱先生平日裏愛喝上幾口白酒。每到楊梅成熟季,他自然不會忘記備上白酒,泡上精挑細選出的幾十斤紅得發紫的楊梅。既然是用於浸酒,楊梅就要挑選糖分高、水分含量低的。高度數的白酒吸收了楊梅的酸甜變得爽口,而楊梅入口是燒酒的香醇,回味是清新的果香,加之這酒有預防中暑和解除輕度暑熱的功效,炎炎夏日裏,縱使不會喝酒的人也願意一品這瓊漿。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13 字。

轉載請註明: 父親節,學會表達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