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企“內卷”,年輕人快喝不起牛奶了

基本盤高度穩固的液態奶賽道,最近新品不斷。

2022年5月14日,伊利金典推出新品頂配版有機牛奶——金典娟姍有機純牛奶。新鋭乳業品牌也不甘落後,5月17日,認養一頭牛推出冷藏娟姍牛乳,而這也是該品牌旗下首款冷藏奶。

這些新品提醒我們,牛奶世界早就不止那幾個經典純牛奶SKU了,各種新鮮概念層出不窮。事實上,液態奶行業早已掀起一場“內卷狂潮”——從有機飼料,到冰博克技術,再到娟姍牛種,乳企們正從各個維度尋求着行業突破。

與產品一同“升級”的還有價格:伊利金典娟姍有機純牛奶的天貓官方售價為9.9元/250毫升,認養一頭牛冷藏娟姍牛乳的天貓官方售價約為13.7元/250毫升。與之對照,伊利經典款純牛奶的售價僅為3.2元/250毫升。

乳企的“內卷”究竟是如何發生的?而這又寓示着什麼樣的行業現實?

進擊的高端奶

相較發達國家,中國乳製品行業起步較晚,但是巨大的人口基數使其已快速成長為4000億人民幣的大市場。據歐睿諮詢數據,2019 年中國乳製品市場規模達4284億人民幣,位居世界第二,其中佔比最大的品類是液態奶,市場規模超2600億元。

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液態奶在人們的生活中早就不是奢侈品了。但是二十多年前,事情可不是這樣。

1997年,利樂包引進中國,這種技術解決了牛奶產銷分離的行業痛點,使得常温奶具備了全國化推廣的條件。自此,乳製品市場滲透率快速提升。歐睿諮詢數據顯示,2006年,乳製品市場規模已經突破千億。

2008年,三鹿三聚氰胺事件劇烈衝擊了消費者對乳製品的信心,但經過短期波動後,一直到2014年,乳製品行業又進入了高速發展期。2014年,中國乳製品的行業規模超過3000億元,2006開始的八年間,乳製品行業的複合年增長率達13.3%。

行業的轉折發生在2015年。自那一年起,乳製品行業的整體增速降低到5%以下。也是從那一年起,連續3年,乳製品行業的銷量增速開始低於單價增速。這些事實意味着,乳製品行業滲透率和人均消耗量的增長面臨瓶頸,市場的增長驅動力逐漸由“量增”轉向“價增”。

這樣的話,或許就不難理解乳業這波內卷的本質了——既不是渠道端的競爭,也不是品牌上的競爭,更不是對區域市場的競爭,而是搶佔消費者高端心智的競爭。也就是説,在行業發展遭遇瓶頸、消費者追求營養升級的大背景下,誰能讓消費者為更高單價的產品買單,誰就贏了。

但事實上,乳製品行業的高端化早就拉開了序幕。

2005年,被視為國內高端白奶“開山之作”的蒙牛特侖蘇橫空出世;2006年,伊利緊隨其後,推出了高端品牌金典,致力於打造中國“高品質的天然牛奶”。除了這兩大乳業寡頭,新希望、聖牧、輝山乳業等品牌也都紛紛佈局高端產品。

根據商業諮詢公司Frost Sullivan的統計數據,高端奶在國內白奶市場中的佔比逐年提升,2009-2013年,高端白奶零售額由179億元增至417億元,2020年突破800億元。

乳企內捲圖鑑

推動規模攀升的,不僅是終端高漲的營養升級需求,還有玩家們的內卷。

在宣傳語的狂轟濫炸之下,人們漸漸意識到牛奶不僅是手中的那杯白色飲品。

一盒牛奶的背後,值得關注的還有默默奉獻的奶牛,以及它身上的無數知識點:牛的品種、所在的牧場、飼料的食譜、每天的生活方式……

從原奶到奶產品,從奶產品到消費者,前前後後的每個環節,如今都有公司爭做文章,花樣頻出。

奶源是一切的起點。在消費主張日新月異的當下,奶源高端化已成行業共識,乳企們的戰爭就從這裏開始。

第一種“內卷”流派是卷牛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已成奶企寵兒的娟姍牛。

娟姍牛是一種行業公認的“貴族”品種,能產出口感、營養上好的牛奶,但2019年底國內存欄率僅約1%。稀缺屬性造就了娟姍奶不菲的身價,消費者熟悉的伊利、三元、輝山、光明等品牌都爭相把娟姍奶擺上貨架。

乳企“內卷”,年輕人快喝不起牛奶了

此外,“A2基因型奶牛”也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廣告標語裏。除了起家於新西蘭的A2乳製品公司,越來越多本土乳企也重視起A2奶,並將其頗具特色的A2β-酪蛋白作為高端化的賣點。過去數年間,三元、伊利、現代牧業,沒有誰能拒絕A2牛的誘惑。

第二種“卷”是卷飼養,新一代“草飼奶”概念冉冉升起之時,老前輩“有機奶”早就卷出天際。

還拿娟姍牛為例,伊利在呼和浩特專門為其建了一座有機牧場。就像人們常在廣告語裏聽到的那樣——選址是“北緯40°黃金奶源帶”,要求是中歐雙標準,牧草施的是有機肥料,抗生素和防腐劑統統受限,緩衝帶用來隔開污染,土壤經過多年淨化,水源是深層地下水……

嚴謹的不只伊利,認養一頭牛曾表示,自家每頭奶牛每天的伙食費達到80元,食譜能一條一條寫出來不含糊:玉米青貯、苜蓿青貯、燕麥青貯、壓片玉米、燕麥草、苜蓿草、玉米蛋白粉……

在飼養這件事上,沒有乳企不想講好故事。

第三是卷加工,技術名詞一套接着一套。譬如超濾技術,海外熱度一直居高不下,加拿大的Saputoo、美國的Maple Hill都在試水相關產品。

所謂“超濾”, 是一種膜過濾技術,以物理截留方式對溶液中的不同成分進行分離,從而達到篩選、濃縮、整合等目標。乳企之所以要搞超濾,就是為了篩選調整牛奶中的物質,額外實現低糖、低鈉、高蛋白等附加要求。

於是,我們能看到伊利旗下品牌通過超濾推出高倍蛋白牛奶,蒙牛與可口可樂的合資企業可牛了高調推出“鮮菲樂”,同樣劍指超濾營養奶。

與此相似的還有冰博克,這一源自啤酒工業的冷凍提純工藝也被用在了牛奶身上。藉由冰博克技術,牛奶中的水分被分離,最終得到濃稠的提純奶。天潤乳業、必如食品都在嘗試把冰博克奶推向市場。

品牌向奶源高地發起衝鋒的同時,品類創新的競爭也愈發白熱化。

以往人們最熟悉的細分類型牛奶是舒化奶,它採用無乳糖技術,解決了乳糖不耐受人羣的煩惱。

現在,更多功能奶出現在市場上,佼佼者如現代牧業旗下子品牌三隻小牛。三隻小牛既推出了腸胃友好的零乳糖牛奶,也在嘗試添加γ-氨基丁酸的助眠牛奶,以及主打零脂肪的三零牛奶等。牛奶的前綴越來越多,目標用户也越來越垂直。

再之後,要讓這杯卷出來的牛奶抵達消費者,市場營銷是必經之路。

奶企本就是廣告投放的傳統大户,它們長期佔據着電視台的黃金時段,同時也是王牌綜藝的常青金主。但這對網生一代來説還遠遠不夠。為了拉攏年輕人,奶企開始了新的征程。

説實話,奶企卷帶貨、卷牧場直播已經不出奇了。更誇張者如認養一頭牛,做“溯源”營銷時不僅往城市電梯間投放了海報,還額外配備了互動裝置供人體驗。

在電梯場景裏,年輕消費者能看到草料的模樣,能聽到奶牛的歌單,這當然比純粹廣告語的感染力強得多,而背後的成本也顯然不容小覷。

為了一杯奶,大小乳企註定要卷生卷死。

從常温走向低温

上面我們討論的主要是液態奶中佔比最大的常温奶,但在液態奶中更為高端的低温奶也是不容忽視的部分。

消費者端產生的,或者説是被動激發的對於牛奶品質升級的需求,一部分反應到常温奶高端化的市場變化中,另一部分則催生從常温奶到低温奶的消費行為變遷。

常温奶保質期長、耐儲存、運輸成本低,總體價位低於低温奶;低温奶從生產端、運輸鏈到零售端,整體都有更高的條件要求,且因為保質期短,比低温奶損耗率更高,因而落到零售端,總體價位也高於常温奶。

但隨着消費側訴求的變遷,低温鮮奶過去十年成為國內乳品行業增長最迅速的品類之一。

根據歐睿諮詢數據,2009到2019年間,低温鮮奶(巴氏奶)的市場規模由139億升至343億,增幅高達147%,其中主要增量因素是銷量增長,其次是價格增長。2021年,巴氏奶市場規模繼續攀升至414億,除了受疫情嚴重影響的2020年,其餘年份的市場規模增速均高於10%。

即便有着如此高的規模增速,低温鮮奶(巴氏奶)在國內的市場氛圍仍不到30%,遠低於常温牛奶。一方面,耐儲存、性價比等因素仍是消費者選購牛奶時的重要考量因素;另一方面,儘管冷鏈運輸產業近幾年發展迅猛,但總體而言仍需要時間鋪全運輸網絡,降低運輸成本,最終降低巴氏奶的整體成本和零售端價格。

與蒙牛、伊利在常温奶市場的絕對優勢不同,低温鮮奶市場的分散性更強,且具有較強的地域屬性。2019年,頭部5家品牌總計佔有巴氏奶市場36%的份額,其餘64%的份額分散在各地乳企手中。

地域性也直觀地體現在消費者與本地乳企之間的信任關係上,這種信任關係的建立,可以往前回溯到上世紀90年代。當時,超市和便利店尚未普及,本地鮮奶品牌大多通過牛奶箱和送奶服務銷售鮮奶。每天清晨,送奶工會把鮮牛奶放到牛奶箱裏,再把用户提前放到箱子裏的空玻璃瓶取走。

流蘇(化名)是出生於湖南省婁底市的00後,據她回憶,早在她出生前,居委會就給家家户户都安裝了奶箱。“不管你定不定牛奶,奶箱是統一安裝的。”

當時統領湖南牛奶市場的是南山牛奶,產品來自湖南省當地的南山牧場,從流蘇記事起,喝的就是訂購的南山鮮奶,“家裏有小孩的一般都會訂,大人沒有喝牛奶的習慣,後來那些牛奶箱都變成了塞報紙的地方。”

上海市民與光明,北京市民與三元,南京市民與衞崗,濟南市民與佳寶,四川居民與新希望,都存在類似的信任關係。儘管奶製品銷售場景從牛奶箱遷移到了超市和便利店,這五個地域性品牌仍在巴氏奶市場中佔據較高的份額。而流蘇小時候喝的南山牛奶,後來被四川的新希望乳業收購。

這一塊增速迅猛的低温鮮奶市場,頭部乳企當然不會放過,從2018年起,蒙牛、伊利、君樂寶等頭部品牌紛紛開始入局低温奶市場,試圖從地域性乳企手中分一杯羹。現代牧場、每日鮮語、悦鮮活等全國便利店裏的常客,都是頭部乳企近三年內推出的低温鮮奶新品。

頭部乳企的優勢在於全國範圍內的供應鏈和商超資源,可以預見,規模增長迅速的低温巴氏奶將成為乳企爭奪的主戰場之一;地域性乳企則將着力穩固自身的地域優勢,以抵禦外部競爭,部分中小乳企也可能面臨和南山乳業類似的收購結局。

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乳企之間的競爭並不一定是壞事,前提是乳企能將競爭的重點放在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優化品質上,而不是一門心思地在營銷側“內卷”。因為前者能讓消費者喝到更優質、更低價、性價比更高的牛奶,而後者只能讓消費者為營銷成本買單。

真正做到佈局上游,並不是一件易事,作為牛奶產業的上游,牧場的佈局和建設,不僅成本高,而且週期長。但對於想在這個產業裏精耕細作、長久發展的乳企而言,從上游着手整合牧場資源,並完成現代化智能化改造,無疑是一個功在未來的大事。

畢竟牛奶每一代人都要喝。我們想聽到的絕不是牛奶怎麼越來越貴了,而是國產牛奶真的越來越好了。

本文源自刺蝟公社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224 字。

轉載請註明: 乳企“內卷”,年輕人快喝不起牛奶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