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如果孩子是不好好吃飯的小飯渣,可以試試這麼做……

由 豆更生 發佈於 美食

熟悉滿滿的小夥伴都知道,這傢伙就是一個十足的小吃貨。從小到大,每次帶他出門或者約朋友吃飯,滿滿吃飯的樣子總能引起圍觀。大家都不禁讚歎,這孩子怎麼能吃的這麼香了!

一想到自家追着喂都吃不了幾口的小飯渣,都不禁好奇,你到底是如何做到讓孩子這麼愛吃飯的呀?

可時不時,總有小夥伴戳我:滿媽滿媽,還有沒有讓孩子認真吃飯的小技巧可以分享呢?好用的經驗絕不嫌多!

今天,我就給大家分享一個“壓箱底”的方法,不僅能夠有效提升孩子吃飯的主動性,還有孩子的成長髮育、教育啓發特別有好處,那就是——

帶孩子一起下廚房,一起搗鼓美食。

記得我小時候,就總喜歡站在凳子上看媽媽做飯!尤其是做飯的整個“複雜”的過程和媽媽行雲流水的動作,在幼小的我眼中,就是一場神奇的魔法。

如果媽媽讓我拿根葱,剝兩瓣兒蒜,或者讓我用鏟子炒兩下,我都覺得今天的菜和以往不同,是我“做”的,這頓飯我就能多吃半碗。

無獨有偶,如果某天幼兒園的飯需要小朋友一起參與,我就發現這一天大家吃飯的熱情明顯不一樣,吃飯少的,不積極的同學都在那一頓“親手做”的美食麪前,吃得格外香。

等我當媽以後,我發現孩子的心路歷程真是出奇的一致!小朋友天生對廚房感興趣。長得各式各樣的廚具,各種顏色形狀的蔬菜水果,還有盒子裏的大米,都是寶貝們神奇的玩具,玩得不亦樂乎。

滿滿一學會走路,就經常趁着我不備偷溜進廚房。我也抓住孩子對廚房的熱情,帶他一起做美食,讓他在旁邊觀察,也允許他安全範圍裏的搗亂。

可能也正因為滿滿親眼見證了從食材到美食的過程,參與了洗菜,攪拌,翻炒,加調料等做飯的過程,讓他不僅知道做飯很不容易,懂得珍惜每一餐,更因為裏面有他自己的付出和努力,感覺有所不同。

我想,這就是一種來自下廚房的成就感和儀式感,讓滿滿對美食產生了迷之熱愛。每次吃飯,滿滿都是一張虔誠臉,眼裏閃着光。

雖然過家家的廚房玩具和假裝遊戲玩得起勁,但每次真槍實彈地跟我忙乎做飯,滿滿都格外興奮和期待。

把日常玩遊戲積累來的做飯經驗學以致用,我看見滿滿對食物的態度都和平時不同,小心翼翼,細緻入微,生怕弄壞了。

別看滿滿只有4歲半,但下廚的經驗足足有3年有餘.....

日常包餃子,一根擀麪杖+兩塊面+幾顆堅果,孩子就能“捏”出一個似模似樣的“餃子”,逼着我們下鍋一起煮。

做芝士焗意大利麪,滿滿從熬紅醬到撒芝士碎,再把烤盤送進烤箱,從頭攪合到尾。做好之後,跟全家人得瑟,今天的飯是他做的。

製作青團的過程,滿滿觀察到了食材的神奇變化。麪粉加水可以變成麪糰,水越多面越軟越粘手,水少就會很硬。還有,餡兒是包在麪糰裏的。

整個過程,滿滿就一直在驚訝!哇塞,原來是這樣....滿足了他的好奇心。

親手製作的披薩也是個孩子能全程參與的美食,碼放蔬菜、火腿、芝士也是滿滿最開心的事兒。等待披薩烤熟的過程,他對食物的期待越來越多,想不愛吃都難。

講真,每一次參與做飯,都讓他對食物多一點興趣,多一點樂趣,多一點喜歡。以至於滿滿已經沉迷於美食無法自拔,我完全不用擔心他會出現挑食,不好好吃飯的情況。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很多孩子不認真吃飯的時候,都不可避免地“瞎霍霍”:抓起來丟來丟去,用小手碾壓擺弄。

其實,這是孩子探索世界,瞭解客觀食物的一種學習方式——用手玩。現成的飯菜在孩子眼裏不僅是用來果腹的食物,更是新奇的新事物。

既然如此,何不把這個階段放在了下廚房的過程中呢?讓孩子通過親自觸碰和深度參與,形成和食物之間的一種遊戲互動。等吃飯的時候就不需要玩食物這個過程了。

除了讓孩子愛上吃飯,帶孩子下廚房的過程也是豐富的感覺統合訓練。

大家可能對感覺統合不是很瞭解,但一定聽説過蒙台梭利的感官訓練,現在得到教育界充分的肯定,這套教育法就是在“感覺統合”的基礎上發展來的。

“感覺統合”是兒童心理學裏面的概念,簡單説就是指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把各種感覺通過大腦的處理,再加工、協調整合之後,形成知覺,指揮身體做出正確的反應的過程。

舉個例子,如果前方有團火,小朋友看見火苗,在感受到熱度和灼燒感之後,身體會本能地躲開保護自己,這個過程就是感覺統合發揮作用。

感覺統合能力是孩子生活和學習活動的基礎能力,也是所有認知活動的開端,不僅影響孩子的行為表現,還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情緒發展。

觸覺系統作為最基礎的感覺,對兒童早期發育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很多早教機構和教具都主打這一個啓蒙要點,但其實在家帶娃下廚房就可以給孩子非常好的感統練習。

讓孩子用小手親自接觸各種食材,感受表面的質感,讓指尖接受豐富的觸覺刺激。同時,調動眼耳口鼻多種感官,觀察顏色和形狀,聞到各種氣味,傾聽廚房裏的各種聲音,品嚐不同食物的味道帶來的感官體驗,就是最好的早教引導。

此外,孩子忙前忙後,完成動作和操作,充分感知廚房的環境,對孩子的大運動發展(踩着增高凳取東西)、精細動作發展(擰瓶蓋、擇菜)、社會自理能力(自己應對各種任務)、語言溝通能力(理解任務、請求協助)及認知能力(瞭解各種工具的用法,食材的特點和做飯的流程)提供不少鍛鍊和學習的機會。

媽媽在一旁的陪伴、指導、幫助,既是陪伴又是社交的練習,秒殺市面一切早教場景。

下廚房還能充分孩子孩子的心理需求,感受到被信任和被需要的感覺。

如果媽媽在做飯的時候,能讓自己參與進來,並交給一些工作,那對孩子來説是莫大的肯定!這對自信心的建立很重要。

我小時候就是覺得自己很有價值,每次都會很認真,付出很多努力去完成這些任務。做好之後媽媽都會鼓勵我,這讓我會非常有成就感。

要知道每個小朋友都有一顆渴望長大的心,滿滿也一樣,每次在廚房幫忙,都能展現出超過平時的專注程度,責任心滿滿的。

如果你家的小怪獸正好處於叛逆期,讓他承擔一些簡單可以勝任的廚房工作,穩定情緒的效果也非常好(親測有效)。

當然,當他在廚房給你添亂的時候,我們不要情緒崩潰就好。

畢竟孩子年齡小,手眼腦協調能力還不足,難免會弄撒打翻東西,湯湯水水撒一地。孩子忙完之後,廚房一片狼藉的情況時有發生,不,是一定會發生!

這是好多媽媽不敢讓孩子進廚房的關鍵原因!下廚房確實對孩子的成長髮展好處多多,但收拾起來那叫一個腦袋發麻,胸口有一團火要噴發。

眾所周知,收拾廚房是一件特別煩躁的事兒,免不了要先用廚房紙把灑得哪哪都是廚餘垃圾收拾一遍,然後再用掃把把殘渣清理掉,最後再用拖把擦乾淨。

一想到這些善後問題,再偉大的老母親都要思考再三,到底要不要讓小惡魔進入廚房。

滿媽要再一次安利添可的洗拖一體機,簡直是拯救老母親的家務神器!災難片一樣的廚房地面,也不在話下。

無論孩子是打翻了碗,還是弄撒了蛋液,或者揚了一地面粉,前面清理的步驟幾乎都不要,拿過來三下兩下就清理乾淨了。

不管是日常清潔還是打掃餐後的地面,同樣輕鬆簡單。以前清理地面掃地、吸塵、拖地至少一小時,現在10分鐘一口氣就搞定,把媽媽從耗時耗力的地面清理家務中,解救出來。

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戳的詳細圖文了解這台斷貨王!(庫存説沒就沒)

《那些年,買過的家務神器,加一起也比不過它》,裏面的動圖視頻都是我實拍的。

實不相瞞,我又下單了一台送給家裏老人,一是心疼老人打掃辛苦,二是希望老人不要嫌霍霍就不讓孩子參與到廚房工作中。

教育是潛移默化的影響,日常給孩子提供充足的參與機會,比什麼早教課都實用高效(還便宜)。

廚房的工作再好,也一定要注意安全!

給孩子提供安全的廚房環境最重要,比如穩定的高腳凳,鈍化、趁手的兒童專用刀具,防止髒衣服的兒童圍裙。

撒個東西、弄髒地面不要緊,別燙傷、劃傷手才是重點。別看滿滿有3年多的下廚經驗,沒有發生過大家擔心的意外(倒是我自己老受傷)。

(做雞蛋仔的滿哥)

大家一定要根據孩子的年齡、能力來安排儘可能安全、能勝任的“廚房工作”,就可以有效降低出現風險的情況。

1.5-3歲的孩子可以做的“廚房工作”就比較簡單,步驟一定要少,孩子可以理解還沒有危險性的任務,主要是為了讓孩子接觸廚房,基礎認知和能力引導。

看大人做飯——觀察過程

認識食材、廚具——基礎認知

拿取蔬菜、水果——認知物品、感受質地和種類

“淘”米——感受米和水流,學會傾倒

扔垃圾——辨別東西屬性

擺放餐具——精細動作和規則感練習

混合、攪拌——手眼腦協調能力

3-6歲的孩子感覺統合能力、精細動作和理解能力都已經變得很強,這時候的廚房工作可以步驟稍微複雜,難度大一點,但仍然需要避免孩子使用鋒利帶刺的工具,比如帶刃的刨刀、水果刀。

這個階段主要練習孩子的自理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語言溝通能力,以下這些工作都可以交給孩子。

洗水果蔬菜、擇菜

揉麪

打蛋

翻炒食物

加配料、撒調料

不開刃的工具分割軟質食物

洗碗

6歲以上的孩子該乾點啥?上學了,還有空幹家務嗎?哈哈哈,這個年齡的孩子基本上啥都能幹了,看着安排就行,以培養動手能力和家庭責任感為重。

嗯,家務是一定要做的呢!

有一天,你一定會被孩子忽然拿來的好吃的,感動到!那將會是我們的親子高光時刻。

對了,大家需不需要容易操作的親子食譜?如果需要,就點贊告訴我。如果需要的人多,我就週五給大家整理一下。看大家的意思吧!

正在團

《那些年,買過的家務神器,加一起也比不過它》

◆  ◆ ◆    ◆    ◆

星標、點贊、評論、轉發都可以!

否則就收不到滿媽超實在的育兒經驗啦,

大家別忘了和我互動,

求帶走求帶走...(n_n)/

這是「滿曰成長記」

只希望用接地氣的方式,把育兒書和專家的理論派變成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

點個在看,你我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