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稔子,在我國食用歷史悠久,唐代官員劉恂任職於廣州時,整理嶺南地區的風土人情時,著有《嶺表錄異》一書,其中有篇幅提到,山稔子可用作染織、藥用、充飢的豐富用處。山稔子根入藥:祛風活絡,收斂止瀉,可用於急、慢性腸胃炎,胃痛,消化不良,肝炎,痢疾,風濕性關節炎,腰肌勞損,外用治燒燙傷;果:補血,滋養,安胎。山稔子還可有效治療慢性盆腔炎,是女性朋友的最佳良藥;葉:收斂止瀉,止血。
關於山稔子就介紹到這了,你吃過嗎?這種野果,馬上就要成熟了,味道甜美,藥用價值高,不要錯過了。“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你的點贊、留言與轉發,才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山上這種野果,就要成熟了,味道甜美,藥用價值高,錯過了要等一年
轉眼盛夏已至,天氣炎熱,花已不多,果卻不少,這時也是山上野果成熟的時節。
桃金娘是南方一種常見的小株灌木,夏日花開,絢麗多彩,漫山遍野,燦若紅霞,它是一種邊開花邊結果的植物,進入盛夏,桃金娘花逐漸凋零,小枝頭上不知不覺間結出滿樹青澀的小圓果。
桃金娘,又稱山菍子、當梨根、稔子樹、烏肚子、桃舅娘等,為桃金娘科桃金娘屬植物,主要分佈於我國南部各省區,常生長在丘陵山坡、灌叢中或荒山草地及偏酸性土壤的山崗上。桃金娘果實成熟後,味道甜美,也可釀酒,全株可供藥用,有活血通絡,收斂止瀉,補虛止血功效。
説起桃金娘,是小時候常吃的山中野果,廉價又高產,家鄉有句順口溜是這麼講的:“六月六稔子果逐粒熟,七月七稔子果熟到甩”,意思是説,六月開始,就已經有山稔子陸續成熟了,到了七月初七到七月十四之間,前前後後,山稔子就熟到了極致,味道芬芳,傳到十里八村。如今對它的記憶只能停留在童年了。
兒時每一次採摘桃金娘的場景都是一次美好的回憶。每到禮拜,總會約上幾個小夥伴到山坡上摘稔子,大夥兒每人手上都有一隻小竹簍,這是用來裝桃金娘果兒的。頂着炎炎夏陽,冒着汗珠,一顆顆沉甸甸的果實落入了小竹簍裏,孩子們的天真與歡樂也盛滿了小竹簍。飽滿的果實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亮,有的過於成熟,撐破黑皮流出了深紫色的果汁,令人垂涎欲滴,小夥伴們像上戰場似地衝到桃金娘樹前,邊摘邊吃,手和嘴都被桃金娘的果汁染成紫黑色了,大家忍俊不禁,對視相笑。
山稔子不僅味道甜美,藥用價值高,還有很多人文故事,其中關於桃金娘在民間有這樣一個悲傷的故事:傳説桃金娘是一名女子,剛產下一子便被惡婆家掃地出門,她心中擔憂自己的親生骨肉無人餵養照料,就日日夜夜守在院子外對着孩子所在的房間流淚不止,日復一日,淚水流盡後眼睛竟開始流血,後來生生哭幹了血淚,之後她的身體就化成了一片灌木,灌木的枝上點綴着色澤紫紅形如乳頭的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