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世人:讓大明王朝可以免於滅亡的十次機會!
明朝是怎麼滅亡的?
明中後期,皇族及地主大量掠奪農民土地,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與日俱增,農民的負擔日重一日。隨着農民的不斷起義和東北滿族的興起,明朝政府在田賦之外加派剿餉、遼餉,練餉。農民苦不堪言。天啓七年(公元1627年),陝西澄城縣王二率領抗糧農民衝入縣地,殺死知縣,揭開了明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起義烽火在陝西大地燃燒起來後,形成了李自成、張獻忠領導的明末農民大起義。他們提出“均田免糧”的口號,吸引了更多的農民。經過18年殊死搏鬥,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農民軍攻入北京,崇楨皇帝在煤山(今北京市景山)自縊而死,明朝滅亡。
那麼讓大明王朝可以免於滅亡的十次機會分別是什麼?
1、嘉靖時代,兵部尚書夏言力主收復河套,反而被奸臣嚴嵩誣陷勾結蒙古意圖謀反,遭嘉靖皇帝冤殺!
點評:明朝堅持文官帶兵制度,兵部尚書多為毫不知兵的腐儒,難得還有夏言這樣富有戰略眼光者。當時蒙古內部分裂,互相攻殺,韃靼部可汗主動請降,以河套草原為厚禮。明朝卻把這天大的陷餅扔出了門外,實在是天下頭號傻瓜。
事實上,明朝後期與滿清作戰之所以不濟,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產馬的河套草原在蒙古人手裏,造成了明朝馬匹奇缺,以步軍為主的明軍難以抵擋滿清騎兵的衝擊。而且滿清也經常通過蒙古人的控制區域襲擊北京。若河套草原在明朝手裏,既可為軍隊提供大量馬匹,建立一支高素質的騎兵隊伍,又可以河套草原為基地,遏止滿清對於蒙古草原的擴張,實為制約滿清的一個重要棋子。可惜明朝卻忙於內鬥,棄重要戰略要地於不顧,可悲可嘆。
2、張居正死後,其新政措施被徹底廢除,張居正家人也被辦罪!
點評:明朝後期,國家財政收入不過兩千萬兩,加上“遼響”也不過三千萬左右,還鬧得民變四起。以明朝巨大的社會生產力,卻鬧得國庫入不敷出,實在是不應該。明朝税收最大的弊端,在於納税最多的恰恰是最貧困的羣體。如此荒唐的税收辦法,百姓又怎能不造反。張居正的一條鞭法,實質上就是按照個人財產進行徵税,平衡貧富差距,同時丈量土地,遏止土地兼併,緩和社會矛盾。
張居正當政十年,國家財政收入每年有八千多萬,超過康乾盛世的最高水平,萬曆九年時的國庫存糧充盈,即使十年鬧災顆粒無收也足以支用,這一點連漢朝文景之治也不可及。可惜了萬曆皇帝這個敗家子,張相國一死就倒行逆施,一條鞭法全部廢除,税收改為竭澤而漁的政策,還鬧的山東蘇州接連發生民變。明朝後期國庫的空虛,起義四起。禍根正在於此。
假如明朝可以沿用張居正的財政政策,最起碼國家內部可以保證穩定,明朝可以用足夠的人力物力來應對滿清的入侵。如此雄厚的國力,何愁滿清不滅。
3、薩爾滸大戰,明朝四路大軍全軍覆沒,滿清崛起。
點評:直到今天人們還搞不明白,十萬對六萬,用的也都是名將,咋就打不過努爾哈赤的六萬女真人呢!其實明朝從一開戰就註定了失敗,國庫空虛,拖欠軍餉,戰士士氣低落,(萬曆皇帝的税收政策惹的禍),加上一個愚蠢的四路進兵的主意。漢武帝第一次打匈奴也是四路進兵,結果讓匈奴來了個各個擊破,李廣全軍覆沒。從此再不敢分兵作戰,果然打了一串勝仗。
與遊牧民族作戰最忌分兵,敵人在暗處我在明,加之地形不熟,一旦遭敵偷襲各個擊破,覆滅的下場也就不遠了。若明朝四路大軍合力一處,那滿清至多是騷擾一下明軍而已,難以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這樣此戰即便無功也不至大敗。
四路進兵的荒唐主意正是楊鎬出的,此人無德無能,僅靠巴結宦官得以高官。抗倭援朝戰役他衝鋒在後逃跑在前,白白葬送了蔚山戰役大好戰局,讓島津弘義從明軍眼皮子底下逃走。偏偏萬曆皇帝好了傷疤忘了痛,如此重大的戰役又啓用了這個膿包。
當時的兵部尚書孫承宗就曾質疑過此戰法,可惜未被採納。其實就算兵分四路也不是沒有勝利的機會,只要推進得當,相互呼應,用兵謹慎,加上良將指揮,一樣可以把女真人打入死地。明朝當時不缺良將,熊庭弼和孫承宗都是文武雙全的將才,可萬曆皇帝偏偏放着不用。以至讓努爾哈赤一戰定乾坤,從此和大明朝分庭抗禮。拖欠軍餉,戰法荒唐,用人不當,三項錯誤哪怕明朝少犯一個,此戰也絕不會大敗。滿清也不會崛起,可惜,可惜。
4、天啓末年崇禎初年,滿清兩次進兵朝鮮,朝鮮嚮明朝求救,明朝皇帝置之不理,並禁止遼東大軍援救朝鮮。朝鮮滅亡,成為滿清藩屬。
點評:大家都説萬曆皇帝糊塗,從此事看來,天啓皇帝和崇禎皇帝更是愚蠢到家了。萬曆皇帝再糊塗,也還知道朝鮮中國唇亡齒寒的道理,硬是不惜花七年時間把小鬼子打趴下。有人説明朝皇帝有骨氣,看看這兩個傢伙的表現,是有骨氣的作為嗎?失朝鮮則失中國,你爺爺萬曆懂得,做孫子的你們怎麼就不明白呢!滿清攻朝鮮用了近十萬人,基本上是他們全部的家當了。
遼東大軍駐紮在寧錦防線的不下二十萬,要麼抄其老窩,要麼在鴨綠江斷其後路,兩者選其一都可把滿洲人置於死地。當時的朝鮮還是打的很頑強的,幾乎讓滿清陷入泥潭裏。可惜明朝隔岸觀火,坐視友邦滅亡。
當然,當時明朝剛經過寧遠大戰,需要鞏固防線,就算遼東大軍準備不足,明朝全國有200萬軍隊,山東江蘇還有明朝的水師,以明朝戰船的航海能力,援救朝鮮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以遼東軍堅守寧錦防線,調各地精鋭水陸並進援助朝鮮,水師經鴨綠江斷清朝十萬大軍後路,縱然不能得全勝,朝鮮也不至滅亡!丟了個朝鮮事小,但明朝的不作為算是徹底讓人寒心,朝鮮戰前,大部分蒙古部落還是站在明朝一邊,朝鮮戰後,幾乎全都倒戈向了滿清,結果是滿清之後數次從蒙古地區入寇中原,打的明朝找不到北。更為嚴重的,朝鮮雄厚的資源更是給了清朝以支持。
若朝鮮不丟,明朝就有了一個收復遼東的基地,丟失朝鮮如損一臂膀,可謂痛心疾首。
5、天啓末年,袁崇煥與滿清議和,遭閹黨誣陷,被迫解職,議和遂告破裂。
點評:宋朝出了個秦燴,從此中國人就視議和如虎,似乎談議和就是賣國。實際上議和是個中性詞,關鍵是看在什麼條件下議和,議的又是怎樣的條款,漢高祖與匈奴和親,唐太宗與突厥訂謂水之盟,從條約本身看,無一不喪權辱國,可也正是這些條約,為中國贏得了休養生息的備戰時間,經過養精蓄鋭,終於有了漢武帝反擊匈奴的勝利和唐太宗滅亡突厥的奇功。
可惜明朝皇帝鼠目寸光,一聽議和就暴跳如雷,彷彿議和就是賣了祖宗的萬里江山。事實上當時與滿清議和,對明朝來講有百害而無一弊。當時明朝國內朝政腐敗,關中連年饑荒,民變四起。明朝軍隊忽發於關中,忽調往遼東,兩線作戰自顧不暇,明朝太需要充足的時間去整頓內部,安撫民眾恢復生產了。
暫時的退讓以積蓄實力有何不可。況且當時的滿清對中原江山還不敢存非分之想,一沒敢向明朝要公主來和親二沒敢稱皇上,條約裏甚至連獨立都不敢提,只希望明朝皇帝封其一個爵位,與明朝諸侯王平級而已。這種條約既不破財又不傷面子,損失比漢朝的和親要少的多。更何況一旦條約訂立,滿清與明朝就可進入相持階段,明朝有充足的時間和國力來準備收復遼東,而以滿清的人口和國力,是無論如何也拖不過明朝的。只要明朝皇帝有收復山河的決心,女真人的覆滅就只是時間問題。可偏偏明朝皇帝一幅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氣概,慷慨忠烈的荒唐。
此後,李自成起義,明朝軍隊內憂外患,兩線作戰,終於導致了國家滅亡的下場。
6、滿清第一次兵圍北京戰役,皇太極用反間計騙崇禎殺了袁崇煥,明朝自壞長城,此後,滿清數次經蒙古入寇北京,給明朝以沉重打擊。
點評:整個事件裏明朝一共犯了兩大錯誤。
第一就是殺袁崇煥。這是傻瓜都明白的。當時全國人民都知道袁將軍冤枉,惟獨北京人民和崇禎皇帝認為袁將軍該殺。當時袁將軍千里奔襲,阻擊清軍,使清軍進攻被遏止,此戰雖打的漂亮,但袁將軍自己也承認,以九千騎兵阻擊清朝十萬大軍,是帶有賭博性質的,勝的實在僥倖。
其後就堅守不戰,等待援軍。滿清被拒在城外,就在北京城周圍以燒殺搶掠泄憤,於是北京老百姓就把遭殃的帳算在袁崇煥頭上。老百姓的愚昧還可以理解,但崇禎的不知兵就是荒唐了,堅守待援是每個有頭腦的人都明白的道理,偏偏崇禎不明白。殺了袁將軍,更是寒了二十萬遼東軍民的心,為了這麼個糊塗蛋肝腦塗地,到頭來也是被冤殺在菜市口,還有誰能為這樣的朝廷盡忠。袁將軍死後,其部將多人投降滿清,祖大壽雖至死未給滿清出一計,其部隊卻成了滿清滅亡明朝的先鋒,孔有德等人更是封王封侯。此後,明軍叛變者日益增多,遼東防線更為虛弱。
第二則是戰術上的錯誤,清朝十三萬人孤軍深入,其實是犯了兵家大忌,長城沿線各關隘依然在明朝手裏。若明朝能在京城外與敵人長期相持,再集中數倍於敵的大軍封鎖長城關隘(這對明朝不是難事),將其合圍,滿清十三萬大軍必將陷入死地,即使皇太極能僥倖突圍,滿清也必定元氣大傷。(俄羅斯在對抗拿破倫時即用此法)假如明朝更有膽氣一些,一面調集內地兵馬援救京城,一面由祖大壽率遼東兵北攻滿清老窩,引滿清主力回援,再於半路截殺,(即圍魏救趙之法)那更是一刀桶進滿清心窩,滿清勢必一戰即亡。可惜崇禎皇帝內不識忠奸外不辨兵事,僅將滿清擊退就心滿意足。讓本是一次置滿清於死地的絕好機會白白喪失。
7、明朝末年,關中持續八年大旱,鬧的民變四起。李自成張獻忠揭竿起義,天下大亂。明朝曾一度取得平叛勝利,收復張獻忠,擊敗李自成,贏得了一時的安定,但天災持續,明朝又沒有采取措施進行賑濟,導致民變再生,李自成東山再起。最終滅亡明朝。
點評:明朝能在兩線作戰的情形下平定李自成第一次起義,實在是上蒼眷顧幸運之至,這本是明朝振興的大好機會。有人説明朝滅亡是因為天譴,但仔細看看歷史,漢唐時代關中也曾有過類似災難。唐高宗時代關中曾連續乾旱十年,受災四年,結果唐高宗採納宰相裴炎的建議,在關中第三年大旱時果斷停止了對西突厥的用兵,調十萬大軍興修水利,同時盡全力賑濟災民,其後七年雖旱災橫行,但關中卻出現災年無災的奇蹟。
其後唐朝穩定了內部,兵發西域,滅亡西突厥,勢力擴展到帕米爾高原。後來唐玄宗開元二年,關中又出現百年不遇的蝗災,加上官吏暴虐,橫徵暴斂,天災人禍激的民變四起。唐玄宗命宰相姚崇主持滅蝗,殺四十二名貪官平息民憤,並令各王公大臣拿出私家俸祿賑濟災民,一舉扭轉了局面。才有了後來的開元盛世。可見天災並不可怕,重要的在於人謀。
明朝的天災,可以説是七分人禍,官吏貪婪,橫徵暴斂,國家不顧災荒,一味加税。終於導致人民起義。如果在明朝平定李自成第一次起義後果斷採取措施,整頓吏治和税收,調集江南錢糧賑濟災區。(明朝有京杭大運河,作到這點應該不難)並花大力氣治理黃河。(明朝的科技和人力作到這點也不難)以穩定人心,安撫百姓。那李自成絕對沒有作亂的土壤。農民軍攻克北京的一幕也絕不會上演。
可惜,在對待天災問題上,崇禎皇帝連唐朝最懦弱的唐高宗都不如。
8、明清松山戰役,明軍十三萬清軍十萬,主將洪承疇定下步步為贏的戰略方針,以相持戰的戰法,依靠優勢的火器防禦層層阻擊清軍,幾乎把清軍拖垮。可惜糊塗的崇禎皇帝好大喜功瞎指揮,接連四道詔書逼洪承疇出戰,洪承疇痛哭一場,明知必敗依然出擊。結果兵敗被俘。此戰是明清之間最大規模的主力決戰,自此,明朝盡失關外堡壘,山海關成為前線。清朝掌握了全線進攻明朝的戰略主動權。
點評:此戰是明清之間最大規模的主力決戰,幾乎是關係着滿清的生死,明朝勝則滿清衰,滿清勝則明朝再無法在關外立足。十萬八旗兵幾乎是滿清的傾國之力,明朝也精鋭盡出。應該説此戰從開始階段還是向對明朝有利的方向發展。洪承疇雖説沒有氣節,但軍事才能還是很強的,甚至不亞於袁崇煥。更何況,他的身邊是袁將軍留下的寧錦防線,配備大量精良火器。
若打攻堅戰,滿清勢必吃虧。祖大壽的臨陣倒戈又為明朝增添了生力軍,並撼動滿清全線。從兵力上看,明朝十三萬滿清十萬,但明軍野戰能力弱於滿清八旗。更何況如此大規模的兵團作戰,表面看打的是軍力,實際上打的是錢糧,後勤乃至綜合國力。滿清國力弱小,速戰速決是唯一的選擇,而洪承疇制定的相持戰戰略則是明軍揚長避短的最佳戰法。只要再給洪將軍個把月的時間,滿清就將被徹底拖垮。而他的這一方略也眼看就要成功了。可惜崇禎皇帝連這個把月都等不了了。
平心而論與寧遠之戰明朝政府的不作為相比,崇禎對此戰還是很重視的,可事情壞就壞在他的重視上。漢武帝親自制訂攻擊匈奴的方略,是因為他本人自小熟悉軍事,且對匈奴的情況有完整的瞭解。崇禎沒有漢武帝的本事,卻偏偏要湊這個熱鬧。崇禎逼洪承疇出戰的四道詔書,比秦燴催岳飛回師的十二道金牌還要可恨,畢竟岳飛還是把軍隊完整的帶了回來,可崇禎的詔書卻直接斷送了十三萬大軍的性命,和前線原本大好的局面。
後人都罵洪承疇賣國求榮,不可否認洪承疇後來的表現實在是一個漢奸,可誰想過此戰中他是在力戰到最後一刻在被俘的,又有誰想過象崇禎這樣昏庸無能的皇帝,又怎麼值得為他殉節效忠呢!這一點,連明朝遺老黃總羲也看不過去了,他在他的《崇禎年評傳》裏也毫不客氣的批評了這一切。
回想這場戰爭,我們得到的,除了遺憾與嘆息外,更多的則是深深的悲涼。因為一個王朝甚至一個民族的命運,就被一個白痴皇帝的四道詔書所改寫了。
9、北京失陷後,南明建立,不久清軍南度長江,兵不血刃佔領南京,南明小朝廷滅亡。
點評:和南宋同樣的情形,但南宋尚且苟延殘喘了幾十年,南明卻迅速敗亡。宋高宗再昏庸,也比弘光帝聖明一點。宋高宗還知道收編南逃的北方漢人,組成如虎狼之師的岳家軍對抗敵寇,弘光帝除了享樂之外別無所長。當時明朝在長江沿線尚有幾十萬大軍。可一個無能的皇帝加幾個賣國的大臣,就足以把國家賣掉了。不容否認江南百姓和官兵的抗擊還是英勇的,嘉定,江陰和揚州都給了滿清以極大打擊,使他們以屠城泄憤。
但皇帝投降,羣龍無首,軍隊各自為戰,這樣的抵抗最終也只能被滿清各個擊破。假如弘光皇帝哪怕有宋高宗的一點血性,假如明軍可以上下一心,憑藉長江天險拼死守衞。那滿清是很難過長江的。最差的結局也是和滿清劃江而治,縱然不能光復山河,也可使明朝政權再殘存下來。今天有人説江南人懦弱,説江南是賣給滿清的。但是從歷史的真實情況看,江南百姓的抵抗還是英勇的,他們打出了中國人最後的血性和勇氣,可謂是雖敗尤榮。
百姓沒有要賣國的,甚至大部分軍隊也是要抗戰到底的,賣國的是皇上,是那些高官厚祿的大臣,是那些滿足苟安的皇親國戚,是那些滿口君君臣臣讀聖賢書做骯髒事的腐儒。
三千大軍齊解甲,竟無一人是女兒。一出《桃花扇》傳唱千年。有人説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是世界第一大悲劇,我看《桃花扇》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出戏深刻的揭示了一個真理:我們為什麼會亡國,我們為什麼會被屠殺!
10、永曆政權建立後,李定國將軍在雲南貴州一帶連破清軍,殺死清軍兩位王爺,清軍在西南的兵力幾乎被損失殆盡。滿清統治區裏大量漢軍也舉兵起義響應。李定國於是奏請永曆帝出兵四川。搶在清軍主力南下前佔領巴蜀和漢中地區,以進兵中原。但永曆帝卻擔心李將軍功高震主,於是令其原地休整,並派孫可望分其兵權,誰想孫可望舉兵叛亂,永曆政權發生內訌,叛亂雖最終平息,但南明元氣大傷,更使清軍贏得了集結兵力的時間。不久吳三桂進兵雲南,永曆政權滅亡。
點評:這簡直是抗清戰爭以來最好的局面,可以説是千載難逢的光復山河的良機。
當時滿清雖已有百萬大軍。但三分之二為漢軍,其多數漢軍都還處在觀望狀態,並不真心效力。李定國接連擊敗孔有德和尼堪外蘭部,射殺二王,可以説是對滿清西南勢力的毀滅性打擊。更使得滿清漢軍軍心浮動。
湖廣總督就曾上奏滿清朝廷,説漢軍已不敢與李定國部戰,請求朝廷速派八旗主力。而清軍主力若要增援,沒有幾個月是辦不到的。何況鄭成功此時也在福建牽制清軍。四川雖説有天險,但從貴州入川,比從中原入川要方便的多。若佔四川漢中。那進可取八百里秦川,退也可憑天險自保。若此方略成功,明朝可以説是進退有餘。光復山河大有希望。
永曆皇帝
與明朝諸多昏君相比,永曆皇帝還算是比較開明的。接納李定國的大西軍顯示其魄力。但他繼承了他祖宗一貫的猜忌心,不敢委以重任,更兼重新宦官,以至起用了孫可望這個敗類。真是重導了明朝昏君的覆轍。明朝不缺將才,可惜皇帝無能,用人不當。讓這最後的機會也白白流失掉了。之後,李定國敗退緬甸,含恨客死他鄉,永曆皇帝被吳三桂活捉,用弓弦勒死。明朝也就這般壽終正寢了。
由此看,並不是滿清滅亡了明朝,而是我們自己葬送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