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他是禮賢下士的楷模,他對待門客簡直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聽説門客喜愛千里馬馬肝的獨特風味,他不惜殺了自己的座駕,為門客製成下酒的小菜;他看見門客用瓦片丟擊池中養着的烏龜,他竟然給門客帶來了許多金瓦,讓門客去丟……這個人就是燕太子丹。最令人驚奇的是,太子丹還將一個歌女的手剁下來送給門客,他到底為何要這樣做呢?
燕太子丹(?~前226),姬姓,名丹,又稱燕丹,戰國末年燕王喜的太子。秦滅韓前夕,太子丹被送至秦國當人質。在他國當寄人籬下、甚至是身陷牢籠的人質,太子丹自然受到莫大的侮辱。後來,太子丹經歷千難萬險後,終於逃回了燕國。秦王嬴政大為惱火,因此發兵攻打燕國。秦軍將領帶領着秦國的虎狼之師直逼燕境,後來兵臨易水,燕國江山危如累卵。為了解燕國燃眉之急,太子丹找人行刺秦王政,最先找到田光,田光説自己年高,不能成大事,於是推薦了荊軻。太子丹見荊軻相貌不凡、武藝出眾,就以上賓之禮對待荊軻。他安排荊軻住在雕樑畫棟、美輪美奐的房舍之中,每天供給他錦衣玉食、珍饈美味,而且還將自己的車馬儀仗交給荊軻使用。
不但如此,只要是荊軻想要的,還沒有從口中説出來,太子丹就搶在前面為荊軻準備好了。一次,太子丹陪荊軻到野外遊玩打獵,在回來的途中,二人並轡而行。荊軻看到太子丹坐下的“追風獸”是一匹難得的千里馬,讚歎不已。由於荊軻和太子丹無話不談,荊軻就想到了聽老人們説過,千里馬的馬肝味道鮮美絕倫,比之龍肝鳳膽、駝峯猴頭毫不遜色,於是就把這當做笑話聊天,講給了太子丹聽。可是,回到住所以後,晚飯時,太子丹親自端上來一盤馬肝,叫荊軻享用。這時候,荊軻才知道,太子丹為了自己的一句戲言竟然把他自己的千里馬殺了,自此,荊軻十分感動,死心塌地地跟隨了太子丹。還有一次,荊軻覺得無聊,就用瓦片丟擊荷花池中養着的烏龜,太子丹得知後,就特地讓手下人送來了許多金瓦讓荊軻隨意去丟。荊軻為了試探太子丹是否是對自己真的很好,於是不一會把金瓦丟完了,太子丹毫不猶豫,就再給他一大堆金瓦去丟。
最令人咋舌的是,太子丹在一次宴請荊軻時,特意安排了一個能琴善樂的美人為荊軻勸酒助興。荊軻聽着悦耳的琴聲,望着美人那雙纖細、靈巧、潔白、素淨的手,魂飛魄蕩,連連稱讚:“好手,好手!”太子丹見他喜歡這個歌女,就想把她送給荊軻。荊軻本是練武之人,對女色不是特別感興趣,看到歌女的表演後連連讚歎,只是一種由衷的欣賞,而並沒有非分之想,於是一再表示“但愛其手”,只是喜歡歌女那雙在演奏樂器時神乎其技的手而已。可燕太子丹聽説後,竟然立即把美人的手砍斷,盛在盤子裏,贈給荊軻。自此,太子丹將歌女的手剁下來“送禮”的行為不脛而走,成了人所共知的新聞。有人認為,太子丹禮賢下士,對待一個小小的遊俠荊軻能做到這種地步,實在是難能可貴。就算是以“好客”、“喜士”而著稱的孟嘗君、春申君、信陵君和平原君也難以和太子丹相提並論。
可是也有人認為將歌女的手剁下來“送禮”的太子丹既野蠻兇殘,又無知愚蠢。那雙手長在歌女的身上是一雙靈巧、美麗的手,她能演奏出行雲流水、繞樑三日的美妙音樂來,可是這雙手一旦被殘忍地從歌女身體上割下來,成了一雙鮮血淋淋、陰森恐怖的人類的肢體之後,它的美不但完全喪失了,而且還平添了幾許血腥和恐怖。著名哲學家黑格爾曾經説過:“割下來的手就失去了它的獨立的存在,就不像原先長在身體上那樣,它的靈活性、運動、形狀、原色都改變了,而且,它就腐爛起來了,喪失了它的整個存在了。只有作為有機的一部分,手才能獲得它的地位。”由此可見,野蠻兇殘、無知愚蠢的太子丹用盡渾身解數來取悦荊軻,並非是因為他有多麼的禮賢下士,多麼的愛惜人才,而是為了達到刺殺秦王嬴政的目的,不擇手段、不遺餘力。而可憐的荊軻對於太子丹來説,無非是一件可以説話、可以呼氣、稍有思維活動的匕首而已。太子丹對荊軻的種種好處,都是為了利用荊軻,和四公子的禮賢下士行為完全不可相提並論。
但有人不認為太子丹是個無知愚蠢的人,相反,他是個絕頂聰明的政治家、統治者。他的確是想利用荊軻,他給了荊軻許多利益,很多生活上的享受,但是他還要荊軻甘心去為他行刺秦王嬴政。因為,無論是太子丹還是荊軻,他們都清楚地知道,對嬴政的刺殺,無論成功與否,荊軻都會死去。讓一個和自己毫無關係的人,為了自己、為了自己的江山白白浪費一條鮮活的生命,只能竭盡全力地對他在其他方面進行補償。
所以,為了荊軻的口腹之慾,太子丹毫不心疼地殺了自己的千里馬;為了打發荊軻的無聊,而且滿足荊軻的虛榮心,太子丹不惜花費萬金,讓荊軻丟着玩;為了荊軻的一句誇獎,太子丹殘忍地將歌女的手剁了下來,送給荊軻……這些行為,都激發了荊軻去為太子丹死的動力。相反,如果太子丹贈給了荊軻千里馬、珍饈美味、金銀珠寶、良田美宅、嬌妻美妾……這樣就會腐化荊軻的心靈,使他為了食慾、色慾、佔有慾等等無盡的慾望,而消弭了必死之心,這樣一來,荊軻必定會貪念財富、美人、家業而貪生怕死,不肯去刺殺嬴政。太子丹所有的“苦心”也就會付之東流了。高明的太子丹就是這樣利用了荊軻。可憐荊軻到死也未必知道這其中的貓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