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那些事兒:慈禧光緒如何成為最早的蠟像模特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2005年向社會公佈了清代電報檔案,裏面記載了清朝末年法蘭西博物院製作並展出慈禧蠟像的一些情況。當時清廷上下,包括慈禧本人,對蠟像藝術瞭解不多,所以很難接受這種藝術形式。“蠟像事件”導致了中法兩國外交部門多次接觸和交涉,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震動。

  法國人為什麼非要製作慈禧和光緒的蠟像呢?説來話長。

  據清宮電報檔案記載,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素以世界強國自居的法國軍隊,在鎮南關慘遭清軍痛打,一敗塗地,使得發動戰爭的法國內閣,土崩瓦解,集體辭職。法國民眾開始對中國有所瞭解,知道中國有一個掌握實權的皇太后叫慈禧。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後,法國民眾對中國有了進一步的瞭解,知道了中國還有一位準備效仿西方政治的年輕皇帝叫光緒。於是,法國的蠟像藝術家廣泛蒐集兩人的畫像及各種圖片,製作了中國太后和皇帝的蠟像,並在巴黎、倫敦等幾座城市巡迴展出。用蠟製作的慈禧,竟然栩栩如生;身穿龍袍的光緒,更是紅光滿面、呼之欲出,吸引着眾多遊客的目光。人們駐足觀賞,品頭論足,有高談闊論的,也有竊竊私語的。

  然而,在這些遊客當中,卻有一箇中國人。根據現有材料推測,此人應是愛新覺羅·載澤。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外務部派載澤等人赴日、英、法、美、比諸國考察政治,載澤一行藉機遊玩,在法國博物院看到了太后、皇上的蠟像。他的眼光與那些外國遊客不同,目睹了本應母儀天下的慈禧太后,居然位列各色閒雜人物當中,任人指點,深感有失大清國的體面。

清朝那些事兒:慈禧光緒如何成為最早的蠟像模特


慈禧蠟像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載澤回國後,立即報告清廷外務部,説法國人制作太后、皇上蠟像,問題很多,主要有三條:一是不像真的,形象不好;二是服裝粗糙,用玻璃代替珠寶,質量低劣,完全不符合朝廷規定的款式;三是慈禧的形象與光緒相比,不夠突出。當時的光緒皇帝雖然因為戊戌變法失敗,而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但仍頗受洋人青睞。即使在囚禁期間,慈禧仍然迫於壓力.要光緒走出瀛台,與洋人見面晤談,以示政權穩固,國泰民安。這樣一來,蠟像問題似乎具有了深奧的政治含義,於是清朝政府的外交部門與法國外務部開始了艱難的交涉歷程。

  光緒三十二年六月.清廷動用了當時最為先進通訊設備——有線電報,用於中法之間的交涉。外務部曾多次給“出使法國大臣”劉式訓發電,指揮其在法國的行動。例如光緒三十二年六月二十六日,發出的第一封電令,就大有講究,寥寥數語,言簡意賅,要求劉式訓,知照法國外務部撤除蠟像。電文説:“澤公面稱,前遊法國博物院,見有慈禧、皇上蠟像,並非真像,衣飾亦不如式,希婉達外部,令該院撤去。”以後又通過電報,你來我往,中法之間互相扯皮,雙方似乎是打起了持久戰。查閲光緒三十二年以後的電報檔案,不難看出,中法交涉,不僅耗時費力,而且只有過程,沒有結果。至於蠟像的最後下落,當然也就成為一個無人知曉的歷史謎案了。


  清末出現的這一風波,在蠟像藝術發展的歷史上,只是一段小小的插曲。説起蠟像最後竟然漂洋過海,傳到了中國。據説正是在中法“蠟像事件”以後,一些旅歐華人以郵寄的方式把蠟像和蠟像藝術介紹到國內,但沒有引起國人廣泛的注意,只是出現了一些蠟質的水果和工藝品。直到“文革”時期,為了支持當時的“工宣隊”,毛主席曾經贈送給工人階級一枚芒果,用蠟複製,分發全國各地的部隊、機關、工廠和學校,供人瞻仰,擴大影響。

  也許很多人還會記得,黃澄澄的芒果.裝在玻璃盒內,其實就是用蠟做成的。這段久遠了的記憶,也算是蠟像流傳中國的一個歷史見證。斗轉星移,改革開放以後,蠟像從國外再度傳人中國,經過中國藝術家們的不懈努力,現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中國蠟像和世界上蠟像發源地法國相比,同樣能夠以假亂真。在某些方面,中國蠟像的製作工藝甚至超過了法國。比如在對亞洲人的神情刻畫方面,中國蠟像就更為傳神。在細節方面的質量也高於法國,比如法國蠟像在手部的刻畫上遠遠遜色於中國。蠟像是一門被稱為“立體攝影”的超級寫實主義雕塑藝術,蠟像所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獨具魅力。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5週年的時候.中國國家博物館推出了蠟像精品陳列。

  今天,人們很難想象,一百年前,慈禧蠟像和光緒蠟像在法蘭西博物院展出時的具體情況,但藉助於國家保存的歷史檔案,有關“蠟像事件”的來龍去脈,仍可生動地再現於世人面前。還有,在蠟像藝術發展的歷史上,也銘記了中國人留下的痕跡,不管怎麼説,慈禧和光緒都算是最早被做成蠟像的中國人,或者説是中國最早的蠟像模特。

清朝那些事兒:慈禧光緒如何成為最早的蠟像模特


光緒蠟像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愛新覺羅載澤與徐世昌、端方、戴鴻慈、紹英一同被清政府任命為出使大臣,赴日、英、法、美、比等國家考察各國政治。載澤一行在法國博物院,看到了蠟像這門新興的藝術。本來,載澤等人不對這門藝術感什麼興趣,可是當他們看到諸多的遊人紛紛饒有興致地觀看一對中國蠟像人物。這對人物男的身穿龍袍,女的衣着華貴,都是那樣的栩栩如生,呼之欲出。這不看不要緊,一看嚇一跳。原來這對蠟像人物是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

  載澤等人雖説是第一次見到蠟像為何物,也見到其他國家的王公貴戚被製作成蠟像進行展覽,但那畢竟是西方人的做法。想想在國內,堂堂大清國皇太后、皇帝,舉國上下誰敢直視;在異國他鄉卻是與各色閒雜人等混在一起,遭到任人隨意比比劃劃指指點點的處境。這還了得,這嚴重有損大清帝國的顏面。


  載澤回國後立即向外務部報告了這一事件,一時間朝廷上下議論紛紛,慈禧太后本人知道這一情況後,也是十分的不痛快,表示無法接受西方的這種所謂藝術形式。晚清外交部和法方開始多次交涉,這件事成了一件不大不小的外交事件。

  載澤的報告主要説:一是蠟像不像真人,形象不好;二是服裝粗糙,完全不符合朝廷規定的款式;三是慈禧的形象不如光緒的突出。這前兩點還好説得過去,洋人蠻夷不化,做事稀裏糊塗,咱不跟他一般見識;可他們也不能不懂規矩,在大清國是太后老佛爺説了算,老佛爺才是主掌乾坤的第一人,她的光芒怎能讓他人掩蓋呢?這是絲毫不能馬虎的事。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用當時最先進的有線電報給“出使法國大臣”劉式訓發電報,指使其和法國外交部進行交涉。這些往來電報文件存在晚清軍機處電報檔案,記錄了當時的情況。六月二十六日第一封電報,要求劉式訓知照外務部撤除慈禧太后和光緒的蠟像。電文內容為:“澤公面稱,前遊法國博物院,見有太后、皇上蠟像,並非真像,衣飾亦不如式,希婉達外部,令該院撤去。”這樣內容的電報有幾份,劉式訓的回電是法方總是不置可否,不予搭理。清政府在這件事上雖然勞師動眾耗時費力,但拳頭總是打在棉花堆上,人家懶得和你理論,依然我行我素。弱國無外交,再怎麼交涉也沒人理,有的只是看笑話。最後清政府只能來了個不了了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780 字。

轉載請註明: 清朝那些事兒:慈禧光緒如何成為最早的蠟像模特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