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弩是什麼東西?實際就是暗設在陵墓死穴(盜墓者必經之地)處,可以自動發射利箭的一種反盜機械裝置,其原理與現代步兵使用的自動步槍相似,足可見古人在反盜方面的智慧。在古人來看,這也是一種高科技了。這種技術在秦漢時期已相當成熟。
機弩的實戰見於《史記·秦始皇本紀》(卷6),徐市帶數千童男童女去東海求“不老藥”時,因在蓬萊遇到了大鮫魯魚,便請嬴政派神箭手與他同往,“蓬萊藥可得,然常為大鮫魚所苦,故不得至,願請善射與俱,見則以連弩射之。”嬴政“乃令入海者齎捕巨魚具,而自以連弩候大魚出射之。”自然嬴政在營造自己的陵墓不會不使用這種裝置。史載,太子胡亥襲位後,“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其實在機弩發揮作用,自動射殺入侵進墓道者之前,還有一個“攔路虎”,也是反盜手法,就是用自來石頂死墓道。在帝王陵中,反盜設計嚴密,在專供棺槨運行的長長墓道上,由入口到地宮一般至少設有三道,多者七道,重達數噸至數十噸的石門把守,此門固若金湯,最外面一層俗稱“金剛牆”。而金剛牆的位置也相當隱蔽,沒有知情者很難找到。
1949後官方發掘的第一座帝王陵寑是明神宗朱翊鈞的“定陵”,這也是迄今為止惟一一座主動發掘的帝王陵寑。1956年5月19日考古人員挖了第一剷土,但直到當年的9月2日這天,才找到傳説中的、寫有“此石到金剛牆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的“指路石”,找到了金剛牆。而在金剛牆的石門後,一般都頂有一根同樣神秘的“自來石”。這塊石頭,其實是一根長方形的石柱,起抵門棍的作用,有“一石當關,萬夫莫開”的奇效。
棺槨擺定,人員退出,這自來石是怎麼將門頂住的?一般頂門都是人在裏面才能完成的。原來秘密在石門和門軸的設計,兩門的對接邊緣扣槽,門軸上下端打磨成球狀,又在兩扇石門中間齊門縫的相同部位,打鑿時多留出一個凸起的槽口。關閉石門前,工匠將自來石放在地面的石質凹槽內,通過一把特殊的工具——“7”字狀、俗稱拐釘的物件套住自來石。當人從地宮中全部撤出後,先關起一扉門,工匠拉動拐釘,讓其慢慢前傾,使之與石門上預留槽口對接。石條傾斜後,藉助巨大的重量,會壓迫有門軸的石門轉動。這時候工匠迅速拿開拐釘,石門自動關閉,直至完全合縫——兩端均插在石槽內的自來石將石門死死頂住,不知竅門的人根本無法打開。而如果要打開這扇石門也得通過那把特殊的工具、“7”字狀、俗稱拐釘的物件。當年打開定陵地宮的石門就是這樣。這個特殊工具與鑰匙的功能差不多,這種“開門”辦法,在古代即為入户偷盜的賊人掌握,從門外可將拴起來的門輕鬆打開,也是圈內的常識,考古人員實際上借用了這種行竊技術。定陵兩扇石門十分沉重,做得高大工整,高3.3米,寬1.7米;頂門的自來石長達1.6米,上面尚存墨跡:“玄宮七座門自來石俱未驗”。這是什麼意思?專家至今也未完全弄懂,只是猜測。而即便盜墓者打開第一道石門後,未必就能找到第二道門,陵墓內一般設有多條迷道,搞不好就出不來;也未必能順利打開下面的道道石門,因為各門背後的“機關”不盡相同。1928年的民國時期,軍閥孫殿英在盜掘慈禧陵寑時,進入地宮的最後一道石門便無法打開,本來打算用炸藥炸開的,怕損壞陵內寶物,改用40名士兵用粗木樁硬撞的笨法子方得以進入,後來調查人員在現場調查發現,頂門的自來石被撞斷成幾截。
孫殿英在盜慈禧陵寑的同時,另一路士兵也在盜掘乾隆皇帝的裕陵。期間,出了奇事。
裕陵內共葬有六人,即乾隆本人和孝賢、孝儀兩位皇后,慧賢、哲憫、淑嘉三位皇貴妃。一共應該有六具棺槨。但在盜陵士兵將第四道石門炸開後,發現寶牀上只有三具棺槨,擺在正中間的應該最大的乾隆棺槨和其他兩具棺槨都不見了。原來,乾隆棺槨和其他兩具棺槨,竟然離開了寶牀,“走”到了石門後,其中最大的一具將石門死死地頂住。所以,士兵在外怎麼用力撞擊,也無法打開第四道石門,只好炸開。這具最大的棺槨就是乾隆的,它自動“走下”寶牀到石門後“頂門”,棺槨本身竟然成了“自來石”!當時分析可能是地宮內充滿了積水,在向外抽水時,受到浮力的作用,從寶牀上漂到門外的。
根據實測,除非有洶湧的大水,否則根本不可能將沉重的棺槨浮起來沖走。而裕陵地宮中積水都是從石縫中冒出來的,並不具備將棺槨沖走的條件。所以,乾隆的棺槨“走”下棺牀,至今沒有讓大家心服的解釋和考古發現。
是不是乾隆地下有知,知道將有盜墓賊人要來盜陵,自己隻身“下來”頂門?這也就成了一個無法解釋的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