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人們批評《上陽賦》、質疑章子怡高齡出演少女的時候,我們不難看到這部劇對現實的曲折反映:如果説當年流行起來的宮鬥劇是深宮中一羣女人為了男人的愛激烈競爭、你死我活,如今的很多大女主戲不過是換湯不換藥的翻版
本文首發於南方人物週刊
文 | 葉倩雯 編輯 | 周建平
全文約1986字,細讀約需5分鐘
當年張藝謀的建議“永遠不要演電視劇”猶然在耳,2018年,章子怡就宣佈接演《上陽賦》。看上去不合理的事情,在明星光環下沉、偶像流量經濟崛起的時代,似乎也是恰如其分。
何況,這部劇的陣容堪稱華麗,幕後團隊堪比頂級電影配置:梅林茂的音樂,葉錦添的服裝造型,張叔平的美術指導……一切像一場專為影后打造的大型個人秀。
中國電視劇的投資一部比一部驚人,不少電影明星紛紛下場一探究竟,和汪峯結婚後的章子怡也急於擺脱過於高冷的國際定位,頻繁出現在綜藝節目裏。《上陽賦》的出現適時滿足了她對事業轉型的訴求,也賺足了觀眾的期待。
換湯不換藥的更名
該劇改編自網絡小説《帝王業》,出於各種原因幾經易名,從“帝凰業”“江山故人”到現在的“上陽賦”。兜兜轉轉幾年之後,如今面對觀眾的卻是一部遭遇巨大批評的作品。毫無疑問,《上陽賦》是一部大女主的劇,其他所有角色都是為了突出主角上陽郡主的魅力和光環,甚至該劇的幾次改名除了因為客觀因素,也能看出創作思路的變化,從以男性為主角,到男女主角“勢均力敵”,到現在的完全以女主為核心。
如今我們看到的《上陽賦》改動了一些原著的基本設定,將奪權篡位的故事線改成了男主角在女主角的幫助下,兩人“先婚後愛”,歷經磨難保家衞國的傳奇故事。故事重心的改變,也讓該劇的主旨發生了變化,作為一部標準的古偶劇,甜甜的戀愛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女主角一定要集萬千寵愛於一身,所遇到的每一個男性角色都鍾情於己,這樣的設定讓這部大手筆的《上陽賦》陷入了窠臼。
這樣的改變很難不讓人誅心地揣測是為了市場而為,隨着女性的消費力和話語權上升,電視劇也在改革,出現了一批所謂的大女主戲,收割女性觀眾。在一些成功的國產女性劇裏,編導還會有意識地將劇中人物的行為和現代社會的價值觀進行對接,但《上陽賦》的故事卻沒有那麼“與時俱進”,全片看下來,女主角的魅力體現在每一個男人都愛自己,所謂磨難的結果無非是一次次等待男主角拯救。這等“瑪麗蘇”的劇情不但無法再收割性別議題的紅利,而且本質上不過是另外一種男性中心主義的變體。
“大女主”的魅力其實是父權的光輝
所有男性都以女性的意志行動,似乎真的是一種權力的倒轉,但是若仔細考察劇情,不難發現在這部充滿了權謀的電影中,女性的真實價值幾乎為零。章子怡飾演的上陽郡主王儇出身於顯赫世家,父親是丞相、母親是長公主、姑姑則是皇后……出生在如此的家庭,女主角自然成為很多男性爭搶的對象,甚至認為只要和她結婚,就可以獲得天下。在這樣的設定下,女主的魅力從一開始就依附着父權,而她經歷的愛情神話自然也是權謀高於感情的。
當我們把這樣的價值觀對接到當代社會時,會發現其背後“社會達爾文主義”的陰影以及刻板的性別觀念:隨着劇情發展,王儇和自己青梅竹馬的三皇子分道揚鑣,和戍邊有功的將軍蕭綦產生了真正的愛情,兩個人建立感情的基礎除了蕭綦屢次拯救她於危難之中,也因為後者更具有建功立業的雄心,更加“心懷天下”。
在這部劇的價值觀裏,男性貪戀兒女私情的行為是不值得提倡的,只有成就大事業的人才更值得尊重。該劇一邊宣傳所謂的“高甜”戀愛體驗,卻一邊設定所有痴迷情感的角色都無法獲得幸福,根本否認純愛的存在。
階級壁壘或許才是真問題
反諷的是,如果説《上陽賦》還有什麼看點的話,在我看來反而是其中一條貫穿全片的矛盾:望族與寒族的對抗。在實行“九品中正制”的時代,貴族世代繼承爵位和官職,平民幾乎沒有上升空間。蕭綦於是成為天下寒族的榜樣,他以自己的能力得到封王的機會。可即使是這樣,他依然無法獲得皇權的真正信任和尊重,也無法得到世族階層的接納。原著裏,男主角最終顛覆了舊的王朝,成立了新的朝代,頗有一些革命的意味,而在電視劇裏,不論世族如何腐敗無能,蕭綦也依然選擇了隱忍和退讓……
作為世家的女兒,王儇更看重的並不是丈夫的利益,而是如何更好地維護皇權,不論她的父親和姑姑如何一再謀算蕭綦,她和他們之間始終聯繫緊密,擁有深厚的情感。在優勝劣汰的叢林法則中,蕭綦只有不停地和各種反對勢力鬥爭才能獲得王儇的愛,他們的感情是經不起推敲的,本質上更像是利益交換。
如果這樣的愛情還值得讚頌,那的確是一種歷史觀唸的退步,但就在人們批評《上陽賦》、質疑章子怡高齡出演少女的時候,我們不難看到這部劇對現實的曲折反映:如果説當年流行起來的宮鬥劇是深宮中一羣女人為了男人的愛激烈競爭、你死我活,如今的很多大女主戲不過是換湯不換藥的翻版。這樣的轉變不但不能説明女性主義在中國影視劇的生根發芽,反而更加説明,男權思維下扭曲的權力關係從來沒有從創作者的思維中被剔除。
中國人物類媒體的領導者
提供有格調、有智力的人物讀本
記錄我們的命運·為歷史留存一份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