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宅總有理”(ID:zmrben115),作者:宅少,36氪經授權發佈。
“也讓大家看到,
我以前受過不少委屈,
捱過不少的苦。”
——巨星·張國榮
「逝於2003年4月1日」
代表歌曲:《芳華絕代》
……
01.1988年,我國娛樂圈出了三件事。
事發地點,分別在香港、台北、湖南。
那年“香港十大金曲頒獎禮”,譚詠麟突然宣佈此後不再領獎。張國榮聽罷,跑到後台去大口抽煙。長達2年的“譚張爭霸”,就此落下帷幕。第二年,張國榮在紅磡連唱33場。
隨後宣佈退出歌壇。
同年,台北,鄧麗君的前經紀人宋文善,為了找一個組合給《青春大對抗》裏的“小貓隊”當主持助理,選拔了三個普通人家的孩子,組成“小虎隊”。是年4月,一架飛機從香港啓德機場起飛。瓊瑤落地北京。
那一年,瓊瑤回湖南探親。一個叫歐陽常林的男人陪伴左右,深得阿姨喜愛。數年後,歐陽常林成為湖南經視台台長。正是在他的牽線搭橋下,湖南經視和瓊瑤合作拍出了《還珠格格》。此外,湖南經視還萌芽出另一檔劃時代的節目,《超級女聲》。另一羣來自普通人家的孩子,從此名揚四海。
「《還珠》的大陸版權,至今還在經視」
1988年,三件看似無關的事,卻對應着我國娛樂工業發展史上三個極不普通的年代。它宣告了“香港巨星時代”第一次落下帷幕,也讓以小虎隊為代表的“台灣造星時代”第一次登上歷史舞台。在時光不動聲色的暗流中,還為以“超女”為代表的“內地選秀時代”,埋下伏筆。
如今回頭看,三個時代裏的人,最終交織出了一條漫長的偶像崛起之路。
某種程度上,那也是一曲成名血淚史。
02.讓我們先把目光拉回香港。
1984年,張國榮的《MONICA》問世,一口氣賣了40多萬張。他終於如願站上了“十大金曲”領獎台。2年後,“譚張爭霸”上演,張粉和譚粉水火不容,互相攻訐乃至大打出手。
“爭霸”鬧劇持續了兩年。殊不知,為這一天,張國榮等了足足十年。
1977年,出生中產之家的哥哥參加“亞洲業餘比賽”拿到亞軍,進入娛樂圈。可進圈後,在麗的旗下發的《Daydreaming》不見反響。出道之初,新人張國榮還被吳思遠忽悠去拍了一部三級片,《紅樓春上春》。
這一沉寂,就是5年。直到1982年,他在喝茶時偶遇陳淑芬,加入陳的華星唱片,星途才算轉折。陳淑芬是香港第一代名經紀人,手上資源很多。將張國榮招入華星後,讓黎小田負責其作品。黎小田分析了張的嗓音,讓他別再學什麼羅文,去學貓王的磁性唱腔,將其運用到新歌《風繼續吹》中。
果然,這首歌奠定了哥哥的江湖地位。
不幸1983年,《風繼續吹》並未獲獎。看羅文演唱會時,張國榮哭了。陳淑芬勸他不要着急,第二年多次前往日本,終於談下《MONICA》的版權,拿給了張國榮翻唱。此曲一出,紅遍香港。
在此之前,他不知熬過了多少艱辛。
所以香港有句勸慰年輕人的話:
“連張國榮也要等10年。”
「拿獎時,張國榮高興壞了」
無獨有偶。出生於窮苦人家、自幼賣唱的梅豔芳,當初參加“新人歌賽”,翻唱《風的季節》。黃霑聽完,差點跪下,當場給滿分,顧嘉輝怕她驕傲,扣了一分。可出道後,首專《心債》並不理想,還被媒體稱為“裝純”。大家扒出她一大堆的黑歷史。
説她明明賣唱女,裝什麼鄰家小姑娘。
這時,陳經紀人又出場了。她找來著名形象設計師劉培基,為梅豔芳做包裝。從舞台着裝到唱片封面,去什麼活動穿什麼,都由劉一手打造。劉培基為梅豔芳剪短頭髮,戴上墨鏡,使之變得硬朗帥氣。
1985年,《壞女孩》發佈三個月突破72萬張,成為香港本地銷量最高唱片之一。
可以説,沒有金牌經紀人陳淑芬的悉心打造,張、梅兩人還不知要耗多久,才能成為“香港巨星時代”最璀璨的兩顆星辰。可見那時港圈,要想躋身頂流,有實力和有一個強大的經紀人,兩個條件,缺一不可。
「張國榮、梅豔芳與劉培基」
“譚張爭霸”落幕後,兩大巨星退場,再沒出現第二個張國榮。為何?因為成為巨星的路途又長又窄。先要實力突出,還得摸爬滾打數年。尤其在歌壇,唱功、做人、觀眾緣、命數,萬事俱備才能雄踞潮頭。
這就導致巨星“難以人為製造”。
可就在1988年台北,有人改變了遊戲規則。
03.1988年,為給《青春大對抗》三個女生找助理,宋文善要找三個男生組“小虎隊”。當時台灣和香港差不多,並無“人工造星”這一説。
宋文善只是看到日本有個“少年隊”偶像男團很火,就想模仿人家組一個。
於是公司貼廣告、公開選秀。一下子就湧進了3000多人。這裏面就有陳志朋和蘇有朋。選人時,宋很懂噱頭。選蘇有朋,因為他是名校“建中”的學霸,連面試時,都讓他帶了學生證。選陳志朋,本來有點猶豫,但這孩子長得太像張國榮。宋文善最終把他留下了。
至於吳奇隆,那是偶遇他擺地攤,覺得他很有明星氣質,就把他招了進去。
當時這三個孩子,都沒什麼過人的才藝。也就吳奇隆會一手後空翻。宋文善找他們來,只是給節目做“添頭”,幫“小貓隊”熱場。沒想到節目播出,大量觀眾來信詢問。公司這才給他們出了單曲《青蘋果樂園》。
「“小虎隊”那才叫真的鮮肉」
宋文善怎麼也想不到,無意之中,自己打開了台灣年輕偶像市場,還掀起了台灣造星時代的序幕。《青蘋果樂園》橫掃各大音樂排行榜後,公司每天收到幾麻袋的信,都是給“小虎隊”表白的。於是,宋文善找專人來培訓小虎隊,教他們唱、跳、表演。
“小虎隊”一出道,就以青春偶像姿態風靡台灣。台灣的青少年驚覺,原來咱們也有男團了。第一張專輯《逍遙遊》發售後,三人開啓“逍遙貨櫃小虎隊”巡迴演出。每到一處,迷弟迷妹們都瘋狂打call。
那之前,一個藝人要成為頂流,需要極強的實力。尤其在唱片工業體系主導下,動不動就要熬十年。張國榮自不必説,台灣的“天王殺手”周華健,一度在民謠餐廳裏唱到嗓子發炎,還寫過好幾年廣告歌。
但“小虎隊”打破了這個傳統。他們的表演並非無懈可擊,仍舊吸粉無數。即便蘇有朋每次跳舞都跳慢半拍,粉絲們也毫不在意。
毫不誇張地説,張國榮熬了十年才做到的事,這三個少年,用一張專輯就做到了。
但很快,團隊就出現了麻煩。
吳奇隆當初擺地攤,是為了還債。成名後,心思都在副業賺錢上。蘇有朋當初參選,是課業壓力太大。成名後,反倒影響了學業。
三個人裏,真正從一開始想當明星的,只有陳志朋。想到什麼程度?甚至小時候拜菩薩,求菩薩讓他當明星。結果三人計劃不同步,“小虎隊”只能先解散。陳志朋一時迷惘,就去服了兵役。解散前,公司特意舉辦告別晚會。現場只能容納3000人,卻有一萬多名歌迷到場。可見人氣之盛。
“小虎隊”解散後,已被培訓了一年的17歲少年林志穎風光登場,憑藉陽光帥氣的姿態成為“亞洲小旋風”。迅速蓋過前輩風頭。2年後“小虎隊”重組,人氣顯然有所倒退。
這裏面最慘的,是陳志朋。
陳志朋服役期間,吳奇隆出了3張專輯,轉型拍電影,蘇有朋考上台大,成為一代年輕人的榜樣。陳志朋回來,人也不小了。公司希望他朝“成熟、性感”路線上發展。改變了形象,打造了專輯,卻反響平平。
有一次媒體記者甚至問他:
“三個人裏面,你存在感最低,沒有另外兩個發展的好,你什麼想法?”
「林志穎也是造星工業的傑出代表」
90年代中期,台灣選“四小天王”,分別是吳奇隆、蘇有朋、林志穎、金城武。“小虎隊”二次解散後,吳奇隆星途順利。蘇有朋和陳志朋,一直等到1997年瓊瑤阿姨《還珠》開拍,才迎來事業轉折。
不,確切地説,那只是蘇有朋的轉折。
1997年,《還珠》橫掃兩岸三地。蘇有朋憑藉“五阿哥”翻紅。陳志朋演“爾泰”,後續資源卻沒跟上。內娛崛起後,蘇有朋通過《情深深雨濛濛》《倚天屠龍記》站穩腳跟,吳奇隆靠《蕭十一郎》《步步驚心》再次成頂流。
相比之下,陳志朋的發展就沒那麼順利。三人各自單飛後,沒有一個強有力的經紀人和公司來對接資源。作為一名藝人,就只能被動地接受命運的安排。運氣好的,一飛沖天,運氣差的,被大眾遺忘。
是陳志朋沒實力嗎?
當年小虎隊,他的態度最端正,學唱、跳最認真。他想做明星的願望,也比任何人都強。不是實力不濟,而是圈子裏資源就那麼多。一個演員能否接到合適的角色,一個歌手能否唱到最合適的歌,得看命。
你能演到命中那部戲,唱到命中那首歌,説不定一夜之間,就能翻紅。
碰不到,怎麼辦?
那不就像《霸王別姬》裏説的:
“縱有千般能耐,也逃不過天命。”
04.小虎隊成為過去式後,宋文善打開的盒子,再也關不上。他們和林志穎激活了台灣的青春市場,很多公司試圖復刻造星。
然而成功者寥寥無幾。
造出的這批青春明星裏,就有大小S以及羅密歐組合(羅志祥&歐弟),但最終這些人都不是唱歌走紅的,可見當時台灣造星工業並不完善。他們不光是後續運營沒策略,連挖掘出來的人有沒有潛力都拎不清。
「羅密歐脱胎於這個“四大天王”組合」
直到2000年,柴智屏想把超人氣漫畫《花樣貴公子》搬上熒幕,因預算不足,只好啓用新人。在送來的大堆簡歷中,柴大姐選中了模特言承旭,又留下了陪朋友試鏡的周渝民,加上在電視台打工的朱孝天和學音樂回國的吳建豪,組成了日後風靡全亞洲的組合“F4”。
偶像劇一播,全亞洲都炸了。
那時“F4”的火爆,是今日任何一個頂流巨星都難以匹敵的。《流星花園》在菲律賓最高收視率達到57.4%,在印尼打破歷史收視記錄,在泰國有人為看劇學中文,在韓國連凌晨收視率都破記錄,日本15家電視台播出過《流星花園》…而在內地,廣電爸爸甚至為此專門下了一紙“限播令”。
截止2005年,至少5億人看過《流星花園》。
那期間,F4開了無數場世界巡迴演唱會,引來無數世界級媒體專採。演唱會門票被炒到天價,還給台灣帶來數十億商機。四個原本寂寂無名的小子,一夜之間成為了時代偶像。成為台灣“造星史”上的一次奇蹟。
但很快,4人就和經紀公司發生了齟齬。
當時公司有兩個經紀部。一個是柴智屏的可米,另一個是葛福鴻的福隆。葛福鴻何許人也?台灣綜藝教母,王偉忠、大小S、羅志祥、金城武都是她一手捧紅的。她的福隆製作,背靠台灣年代傳媒,行業巨頭,娛樂資源非常廣。一開始,只有朱孝天簽約福隆,另外三人在可米。一年後,言承旭也去了福隆。
他漸漸有了自己的想法。
儘管背靠福隆,言承旭還是想自己掌控資源,於是自立門户成立“戲夢堂”。不久後,想做音樂的吳建豪也創建“血和淚工作室”。
朱孝天雖留在福隆,但後續發展並不是順利。畢竟F4作為一個團體的人氣,肯定是比大家各自單幹要強的。另一邊,一直留在柴智屏身邊周渝民,也沒能熬過“七年之癢”。
一個奇蹟般的組合,就這麼散了。
「當年大街小巷都能看到的一張圖」
一方面,藝人想掌握主動,另一方面,經紀公司資源有限,不能雨露均霑,而且因為資本短視,會迅速將手頭有限的資源傾斜到更年輕的藝人身上。雙方齟齬一旦爆發,就成為了F4事業線下降的拐點。
其次,隨着內地娛樂崛起,港台娛樂產業外向輸出能力減弱。久而久之,台灣成了一個內耗型市場。公司、藝人巨多,資源卻有限。
F4人氣下降後,台灣“造星工業”還想復刻傳奇,拍了許多的偶像劇,製造了一批批速朽的青春偶像。後來勉強接上F4光芒的,也就一個“飛輪海”。好多公司打造出來的速成偶像,頂多在台灣賺賺通告費。
有的偶像推出沒幾天,就涼了。
雖然距離“小虎隊”組建已經過去了十幾年,很多公司也沒摸清楚,到底挖掘什麼樣的偶像,最能在年輕人身上聚攏到人氣。
就在這時,1988年在湖南陪伴瓊瑤探親的那個男人,給了他們一個答案。
05.1994年,為了把湖南的電視打造成一面旗幟。湖南廣電的老大魏文彬,組建湖南經視台。通過公開招聘,歐陽常林成為經視台的台長。當時魏領導制定了一個策略,節目先在經視台搞試驗,效果好,再拿到衞視台播。
歐陽常林掌舵經視後,很快搞出了三板斧,讓經視連續10年位居湖南第一。這三板斧,就是“瓊瑤劇、綜藝節目和民生新聞”。
瓊瑤劇自不必説。綜藝節目,那時大陸就一個《正大綜藝》。見此情形,經視先開發了一檔《幸運3721》,請明星來做遊戲。收視火爆後,迅速拿到衞視台,變成了《快樂大本營》。隨後,經視又策劃了一檔名叫《真情對對碰》的節目。其中有個環節,就是選一些最美中學生、最美孕婦啥的。
「《真情》的主持人,就是剛轉型的汪涵」
《真情》的策劃人發現,這個環節,特別受觀眾喜愛。於是在此基礎上,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把環節打造成一個欄目。隨後,經視推出名為《絕對男人》的選秀,模仿港姐、亞姐選拔。只不過這個節目在經視台播出,影響力不大。但就在《絕對男人》突破收視率後,經視又模仿《美國偶像》做了《明星學院》。
並在節目中,增加了一個極為重要環節。
那就是短信投票。
一年後,這個環節被完美移植到湖南衞視開發的一檔節目裏,在全國掀起一陣收視狂潮。並一舉將內地娛樂圈,帶入“造星時代”。
這檔節目,就是《超級女聲》。
那年8月,超女決賽前夕,百度貼吧訪問量暴增,突破歷史紀錄。為了追星、拉票,大家在貼吧、天涯上四處發帖。各家粉絲你來我往,時不時上演撕逼大戰。Google搜索“超女”詞條,多達一百多萬。為了給喜愛的選手投票,有人甚至跑到街上去借陌生人的手機。
總決賽上,一共投了900萬票,李宇春以350多萬票奪冠。那年,她從一個成都音樂學院的女學生,一躍登上《時代》週刊封面。
「《超女》才叫劃時代啊」
第二年,“超女”再次成為話題旋渦。湖南衞視振臂一呼,其他衞視紛紛跟上。湖南台另闢蹊徑,打造“快男”。策劃人跑去廣電報批時,廣電領導報了個嚇死人的數字:
“今年全國有300多檔選秀,你們還要做?”
做,為什麼不做?
憑藉選秀,可以在短時間內,把一個普通人打造成全國皆知的偶像。拿黃曉明在《加油,好男兒!》評委席上的話説:
“我用7年才做到的事情,你們只用幾個月就達到了。”
就像“小虎隊”之於張國榮,在選秀介入下,內地娛樂圈迎來了“偶像”和“巨星”之分。而且比起台灣“造星”,選秀具備更大優勢。
台灣找來一堆新人打造,能否引起關注都不一定。由公司單方面決定挖誰、捧誰,中標率顯然不高。“選秀”完美解決了這個尷尬。
因為這個偶像,是你們自己投出來的。
既然在新人出道前,就有大量觀眾通過選秀關注選手,在選手身上傾注感情,組成“粉絲團”,那麼新人出道後,就一定有號召力。從台灣到內地,從“小虎隊”到“超女”,娛樂造星工業,突破了重要一環。
只不過,後續的事,並不樂觀。
2005年到2013年間,全國選秀層出不窮。除08年停辦,其他年份一檔追一檔。後來快男去成都海選,工作人員都閒得嗑瓜子。
某衞視選秀分區,100個人都湊不齊。
選出的偶像,也一度紛紛遭遇事業危機。
輟學在酒吧打工、一唱就是7年的陳楚生,憑一曲《有沒有人告訴你》摘得快男桂冠,後來卻陷入解約糾紛。聲浪慢慢小了下去。
薛之謙進了《我型我秀》四強,唱火了《認真的雪》。後來為音樂,開起了火鍋店,做起了段子手。有多少還記得,那年冠軍是19歲的劉維。奪冠後4年,劉維沉沉浮浮,有作品、沒處唱。日後站在《中國好歌曲》舞台上唱《因為你是范曉萱》,淚流滿面。
到頭來,他變成了綜藝咖。一在台上唱歌,台下的觀眾就笑。他去《樂夏》當幫唱嘉賓,還被丁太升糗了一句“綜藝混子”。
「那些年的人,你還記得幾個?」
被選秀捧上偶像舞台後,並沒有完備的後續產業接盤。拿了冠軍亦無用武之地。加之經紀公司運作沒經驗,涼得會更快。
李易峯曾在北京28樓公寓裏,失眠到天明;尚雯婕為了吸引眼球,差點走了當初陳志朋的路,變成中國Lady Gaga;袁成傑偶然在虹橋機場請粉絲吃了頓麥當勞,自己沒紅,卻捧紅了一位“虹橋一姐”。
電視選秀成功了,年輕偶像用幾個月時間,獲得了張國榮、黃曉明們7年才有的人氣。但由於內娛產業尚不發達,無論影視、音樂、商演,都沒有足夠的資源對接。萬一資本短視,只想拿選手掙快錢,那就更慘了。
早年,天娛鬧出一波波解約。和當年的台灣市場一樣,娛樂工業體系尚不成熟的缺陷,逐漸顯露出來。好在天娛有魄力、有想法,迅速更換掌舵人,開始改組部門,重造業務鏈,圍繞“選秀”建設360度資源。
但改造並非一朝一夕之功,花了無數心思,依然無法在短時間內妥善解決問題,一度被急不可耐的粉絲們噴為“拿選手當韭菜割”。
直到華晨宇橫空出世,才穩住陣腳。
但回頭看看,在那之前,有多少選秀出道的偶像,都消失在了大眾視野裏…
06.讓我們把目光,再次帶回1988年。
那年宋文善建立“小虎隊”,受的是日本“少年隊”的啓發。可惜他沒學全,只學會了日本人推出少年偶像,沒學會人家打造“完整產業”。
或者説,學也學不來。
“少年隊”由日本“傑尼斯事務所”打造。88年開始爆紅,最終席捲亞洲。“傑尼斯”是一家造星工廠。它相繼推出了田原三重唱、少年隊、澀柿子隊、光GENJI、SMAP等一系列超人氣偶像,壟斷整個日本偶像產業,通過舞台劇、電視劇、電影、主持、綜藝、文學等多平台,連連打造巨星。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SMAP的木村拓哉。宋文善學它,只學會了形式。
「日本造星體系下誕生的“少年隊”」
“傑尼斯”創始人喜多川生於美國。二戰後回國,有心參與音樂製作,沒找到門路。從大學畢業後,他組建了一支棒球隊,叫“JOHNNYS”。一次偶然,他和棒球隊去看電影《西街故事》,被劇中舞蹈震撼。
隨後,他從棒球隊裏挑了幾個孩子模仿舞蹈。一跳跳出個男團。此後,喜多川便致力於挖掘年輕偶像男團,經過不斷試錯,80年代就形成了成熟的方法論。
首先,每年事務所會從數萬名報名者中,選出200名小杰尼斯,對其花大量時間做培訓。培訓得有模有樣了,就拉去給前輩們伴舞。但並不出道。要等他們在伴舞過程中大量曝光,被觀眾喜愛,並發展出不同的特色後,再精心組合發展成男團出道。
在出道之時,他們就人氣頗高。
出道後才最關鍵。為了提供足夠的發展資源,經過十幾年擴張,傑尼斯旗下已擁有自己的完整產業鏈。其中覆蓋音樂、劇集、文學、綜藝等各個大眾文化領域。
看一眼它的關聯企業就知道多牛逼了:
1. Johnny's ENTERTAINMENT(唱片公司)
2. J STORM(音響製作,唱片公司)
3. Johnny's出版(音樂著作權管理公司)
4. つづきSTUDIO(租賃STUDIO,芭蕾培訓公司)
5. YOUNG COMMUNICATION(演唱會製作公司)
6. Johnny's FAMILY CLUB(粉絲運營公司)
7. KUNKUN(日曆企劃製作公司)
8. JOY STATION(偶像商品發售公司)
9. 日本廣明社(廣告宣傳,偶像商品企劃公司)
10. KAI PLANNING CENTER(日本廣明社系列。廣告代理店,偶像管理公司)
11. ジェイプラットHOME(電影公司)
12. UNIZONE(PR公司,演唱會和廣告企劃司)
13. AM。SHIOO(手記內容服務事業公司)
14. 東京新グローブ座(劇院)
15. J-ONE RECORDS (傑尼斯旗下單獨為KAT-TUN成立的子公司)
這些龐大資源,為男團們提供源源不絕的多維發展機會。另外,在偶像組建、後續打造、長紅深耕、引導粉絲上,傑尼斯花費十多年建立了一套成熟造星模式。這也是為何它能壟斷日本男偶像產業近半個世紀之久。
「龐大的傑尼斯家族」
從小杰尼斯到成團出道,事務所會對“外形、德行、藝能”有嚴格品控,再在這幾個基礎上,挖掘不同個性,組合成偶像團體。在“如何搭配團隊”“怎麼打造成團形象”和“隨着年紀增長怎麼安排合適的資源”這些長遠問題上,公司都有成熟配套的運營和資源。
好多傑尼斯藝人,過了30歲“花美男”的年紀,依然受歡迎。即便是年逾40的“SMAP”和結了婚的木村拓哉,人氣還超高。
此外,它一方面控制粉絲,引導他們消費,為偶像打call,一方面又順應粉絲的需求,不斷調整藝人形象,推出新的團體。在變現上,更是建立了“專屬粉絲俱樂部”,只有買會員,才能享受音樂劇、演唱會、代言產品等各種福利。連看演唱會都要抽籤。而藝人在偶像劇、綜藝、電影等大眾文化上賺錢後,還擁有自己的特屬周邊、獨家潮牌,專供粉絲購買。
可以説,從選拔、培訓到成團出道,再到後續運營如何保持人氣,傑尼斯有一個“高度工業化的造星系統”。在此係統上,又有獨家變現體系,左手靠粉絲俱樂部賺錢,右手靠大眾娛樂消費賺錢。即便後者不景氣,依然能憑藉前者簇擁,形成良性的產業循環。
由於粉絲粘性奇高,全球唱片工業大衰退後,傑尼斯的唱片,依然還賣得很好。
2015年,幾乎佔了日本一半銷量。
「傑尼斯造星體系下的巔峯人物」
可惜,宋文善只學到了組建“小虎隊”。彼時的台灣偶像工業,根本無法與之比擬。倒是韓國人,把這套標準學過去,做了一番本土優化。最終形成的公司,名叫SM娛樂。什麼EXO、少女時代,都是他們開發的。
韓國更聰明,把“培訓小杰尼斯給前輩伴舞”直接壓縮。小杰尼斯伴舞,一伴好幾年,有近十年不出道的。SM則直接選人,選好了,集中搞殘酷的“訓練生制度”,大量訓練唱、跳,成績優異者,成團出道。
然後依託公司強大的產業資源和運營能力,保證這些偶像持久發展。只是相比于傑尼斯壟斷日本市場,韓國公司更注重在亞洲乃至全世界輸出“韓流”。因為韓國市場實在太小,他們逼着自己把偶像推往其他國家。
想當年什麼東方神起、H.O.T,到後來的Super Junior,都是成功典範。
「還記得當年的吉吉吉吉吉有多火嗎?」
相較於前文追溯的“三個時代”,日韓這套偶像打法有巨大的工業優勢:
對比“香港巨星時代”,他們排除了不確定性,不用等萬中無一的人出現。捧紅一個藝人,更不用只依賴某一個金牌經紀人的能力。
對比“台灣造星時代”,他們完成了偶像品控。台灣造星,“小虎隊”和“F4”爆紅,都有太大的偶然性。無法複製。另外,沒後續產業對接,公司運作不力,很可能造成陳志朋這樣的坎坷。又或者,藝人紅了,像言承旭一樣自立門户。但日韓工業有完整的後備資源,你自立門户,出去就沒飯吃。經紀公司可以依託工業體系對藝人發展加以控制,不怕你走。
對比“內地選秀時代”,電視選秀雖然解決了出道時的人氣問題,但彼時內娛產業不成熟,後續資源跟不上。這就是為什麼選秀選手出道後,一個接一個銷聲匿跡。日韓偶像工業,強大就強大在後續資源運營上。
但今天,內地偶像工業,逐漸有了向日韓看齊的可能性,補足這塊歷史短板。
因為咱們,有互聯網巨頭。
07.一切還得從一場戰爭説起。
2012年,百度投資的愛奇藝合併PPS。阿里見狀,就去找古永鏘,把優酷買了。本來騰訊沒把精力放在長視頻上,但BAT戰爭就是這樣。隨後,騰訊視頻決定加入戰場,並在孫忠懷的帶領下,一路高歌猛進。
2014年,騰訊視頻日活才1000多萬,優酷高達4000萬。然而騰訊一點沒怕。
畢竟爸爸有的是錢。
為拿下多元版權,騰訊花80萬一集買下《宮 2》,花2.5億買下了《好聲音》一季的獨播權,後來甚至用13億拿下《如懿傳》。
很快,日活就從1000萬衝到5000萬。
「互聯網爸爸們是真有錢」
但光是有版權,還不夠快樂。
2014年,在自制綜藝上先發制人的愛奇藝,做了個爆款。《奇葩説》。
騰訊見狀,立馬跟進。先做了一檔《Hi歌》,在騰訊視頻播。而騰訊製作《Hi歌》的合作伙伴,就是湖南天娛。一次愉快合作後,雙方又瞅準了“選秀”,開始模仿日韓模式,找來16人個素人,做了一檔“養成類成團”節目,名叫《燃燒吧,少年!》。選出了“X玖少年團”。
這直接勾起了騰訊對“偶像”的興趣。
於是2016年,騰訊找到了當時天娛的負責人龍丹妮,希望她一起做選秀。這次不是依託電視台,而是依託互聯網。
在娛樂行業裏打拼了那麼多年,龍丹妮當然知道受眾的重要性。當下年輕人,都是在互聯網浪潮下一路長起來的。他們聚集在哪兒,娛樂行業的未來就在哪兒。
次年,龍媽離開天娛,創立“哇唧唧哇”。很快就跟騰迅視頻合作了一檔超人氣的互聯網選秀節目,選出了一個叫毛不易的冠軍。
這就是《明日之子》。
08.一位長者説得好啊:
“一個人的命運啊,當然要靠自我奮鬥,但也要考慮到歷史的進程。”
一個人如此,一個產業亦然。
內地娛樂發展了十幾年。影視、音樂、遊戲、綜藝、網文、潮牌等各類文娛消費產業,早就成規模。加之互聯網賦能,市場不知擴大了多少倍。另外,十幾年的選秀,培養了年輕人粉絲消費的習慣,移動互聯網一來,又把各個娛樂板塊打通。比起“電視選秀時代”,內娛產業早就全面升級。
這就給偶像工業打造全產業鏈,提供了土壤。
要不然2018年,都聊“偶像元年”呢。
「如今的成團選秀,也是目不暇接了」
早在2011年,騰訊就提出了“泛娛樂”,致力於將旗下音樂、電影、網劇、遊戲、小説的整個文化鏈打通。2018年,騰訊影業的老大程武,又在“泛娛樂”基礎上提出“新文創”,目的就是要做到電影、網劇、音樂、遊戲等各個文化板塊的聯動,打造出強大的國產IP。
在文娛聯動背景下,騰訊左手併購盛大組閲文,右手買了新麗傳媒做劇。為的就是打造一個互相滋養的文娛產業鏈。產業鏈強大了,你才能夠開發出更多精品文化IP,才能打造出更多更具影響力的中國文化符號。
拿程武的原話説就是:“中國也需要具備文化承載力與象徵性的文化IP。”
而做“偶像”,也是其中一環。
不要小看偶像,作品靠誰“帶貨”啊?
有了偶像,你的原創音樂、網文劇和電影,連接也會變得更緊密。或者你開發故宮、敦煌、西遊記這之類肩負傳統文化復興的精品IP,把經典文化傳給下一代年輕人,用到偶像的影響力,豈不事半功倍?
騰訊能看準“偶像”這塊寶地,愛奇藝也不是傻子。這麼一來,互聯網巨頭間的“偶像選秀”大戰又被點燃。從《偶像練習生》到《明日之子》,從《青春有你》到《創造營》。“偶像成團”節目,如雨後春筍般冒出。
大家鉚足了勁兒,想佔領更多人氣。
你看這幾年,幾個平台打得多火熱。
「知道易烊千璽的《丹青千里》多少流量麼?」
十幾年內娛產業發展和互聯網資源盤活,讓內地的偶像工業終於有了向日韓看齊的可能性。天天被粉絲追着喊“倒閉了”的“哇唧唧哇”這類娛樂公司,正好踩在了節點上。如今這些公司着力於打造全產業鏈,相當於在天娛成功的基礎上,更進一步。這也就回到了核心問題。
怎麼把一個素人打造成時代偶像,並且,還能讓他一直紅下去?
首先,你得找到有潛力的“素人”。
蔡徐坤、毛不易、火箭少女們一出道,為什麼人氣能那麼高?這就是選秀節目組業務能力強,做好了各種篩選環節和節目設計。在做節目的過程中,就一步步牢牢抓住了粉絲的情感和注意,把人氣地基打牢了。
此外,更重要的是,你能在海量候選人中找出誰是金子。選手的人格魅力、專業素養乃至以後有多大成長空間,都得能看出來。
苗子有了,接下來就是培養。
選秀新人出道後,只能説一隻腳邁進了娛樂圈。大多數選手參賽前,都是野生培養,對舞台有熱愛,但並沒有接受過頂級的專業訓練。才華在那兒,但沒有形成完整的創作體系。很多藝能,過於單一。
這就需要結合每個新人不同的特長,依託完整產業鏈,給他們更大的成長和發揮空間。也只有這樣,才能挖掘他們身上更多的可能性。
作品有了,怎麼讓他們看到?
藉助互聯網的力量。
除了各大視頻網站,微博、小紅書、抖音、快手、B站,一個也不能少。山呼海嘯地把偶像IP覆蓋到全平台。一刷手機就讓你們看見。
通過讓偶像發唱片、上綜藝、演戲,能給偶像提供更多實戰經驗。實戰不但培訓藝能,又培養了一批“親媽粉”“女友粉”。年輕人玩遊戲,會聽偶像的歌,聽了偶像的歌,你會看偶像的劇,看了劇,又會看電影…
如此一來,任何一個版塊都可能培養一批新粉絲,這批粉絲又為其他版塊輸送人氣。
整個就是一個良性循環。
「這年頭,連樸師傅都參加選秀節目的」
上面這些鋪墊好了,後面通過不斷為這些好苗子提供養料,就能讓他們根扎得更深,葉子長得更密集,一路長青。這方面,內娛其實也沒有石頭能讓本土娛樂經紀公司摸着過河。好在有日韓歐美業已成熟的工業體系做參考,跟着他們學,結合內娛市場的各種本土特質,以音樂為主導,把綜藝、影視、遊戲、周邊這些業務盤活,生髮多樣性。假以時日,弄不好咱們也能出個木村拓哉。
離那一天還有多遠,沒人知道。
反正那天,偶像們才是趕上好時候了。
那才叫“出道即巔峯,一巔幾十年”。
這不還是長者的那句老話嘛。
歷史進程啊…
09.最後,還是得説點兒八卦。
説傳中,成名前李宇春只哭過兩次。
一次是“超女”5進3,何潔被淘汰,李宇春差點哭 暈過去。還有一次,就是在沒有超女的年代,大三時,她去參加央視“青歌賽”四川賽區選拔,還沒走到分區賽呢,在學校爭名額的時候就被刷下來。回家嚎啕大哭。
可見當初素人成名,路漫漫其修遠兮。參加青歌賽,你也未必能做歌手。
然而誰能想到呢。後來她憑藉獨特的個性和表演魅力,成為了中國一個時代的偶像。難能可貴的是,在無數的爭議聲和娛樂圈的浮華場中,李宇春從來沒有迷失過。她知道自己是偶像,但堅定地在做一個成熟的偶像。一路成長的軌跡,也在激勵着那些關注她的年輕人。
就不説粉絲看完“why me”演唱會後成績飛漲。2006年,中國紅十字會設立了我國第一個由歌迷捐設、命名的專項基金“玉米愛心基金”。截至2011年,捐款總額超過750萬。有的粉絲,每月都會自動扣15元話費到基金中。每年李宇春生日,廣大玉米也會捐款。
08年汶川地震,他們向災區捐了100萬。
截止2011年,該基金成功救治白血病等重大疾病的貧困兒童33名,在安徽、甘肅、河南等省援建博愛衞生站5所、博愛衞生院和博愛新村各1所,還撥款50萬元援助雲南重旱區,撥款100萬元援助青海玉樹震區。
「李宇春應該寫一本《論偶像的自我修養》」
這估計就是哇唧做《明日之子》,為何要找李宇春鎮台。也是要讓李宇春幫忙看看,哪些是來博名利的,哪些更像是能做一個合格偶像。
“偶像養成”這件事,其實也要一分為二。飯圈之風不可長,咱不説了。
就説當年華晨宇參加快男,中途想退賽。因為他從小性格孤僻,不愛跟人交流。當時要住進集體宿舍,他不想去。導演跟他説,你再賽一場,如果你要走,那你就走。
最後,華晨宇留下,拿了冠軍。
他克服了自己,成長了自己。
此後,他在性格上變得更開朗。
毛不易也是,從一個害羞少年,逐漸變得獨當一面。偶像的成長,反過來能激勵粉絲。台下的年輕人,真能從他們身上獲取能量。
如果“偶像工業”能多做造幾個李宇春、毛不易,我覺得還是可以的。
畢竟,讓年輕人跟喜歡的偶像學會天天向上,總比讓他們整天又佛又喪要強。
「全文完,下次再會」
本文部分參考資料:[1]《一個超級偶像的誕生》,三聯
[2]《後“超女”時代的電視秀》,三聯
[3]《龍丹妮,開門的人》,第一財經
[4]《長視頻戰爭:十年1000億人民幣,燒出了三家電視台》,晚點LatePost
[5]《日本Johnny’s(傑尼斯)事務所運營模式對我國文化經紀業的啓示》,北電學報
[6]《文化產業成日韓經濟支柱》,有料新科技
[7]《中國偶像選秀十五年》,界面新聞
[8]《偶像產業系列報告之一:他山之石,日韓偶像產業面面觀》,傳媒產業大視點
[9]《香港天王消亡史》,蹦迪班長
[10]《寶島男團大龍鳳(一):C位出道的小虎隊和F4》,公眾號「高能E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