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少數民族下場:關於中國的漢族和少數民族,現在人有很多錯誤的看法,比如,漢族是純血統的,這不對,漢族是無數個民族融合起來的。漢族是內容不斷變化的“民族”,其實,古代沒有“民族”這個説法,都是天子的子民,所謂“漢族”是近代革命黨搞出來的,有政治化的意味。生活在中國版圖上的所有民族都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
從以下三個主要民族結局看,儘管古代有殺戮,但他們都沒有消失,比如“党項”沒有蒙古族滅絕,羯在16國時代也沒有被滅族。流傳最大的謊言是匈奴,原來説匈奴被西漢打敗後,部分成了歐洲的“匈奴帝國”,但近年通過數十俱古代匈奴屍體的dna分析,歐洲匈奴和中國的匈奴毫無關係,這個重大考古和生物研究成就,不知道為什麼被國內媒體忽略了。
匈奴
在秦漢時期稱雄中原以北的一個強大的遊牧民族,前215年被逐出黃河河套地區,歷經東漢時分裂,南匈奴進入中原內附,北匈奴從漠北西遷,中間經歷了約三百年。中國古代的匈奴和歐洲的匈人(匈奴)沒有血緣關係,不是同一民族。近年來使用dna等測試手段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
匈奴人是夏朝的遺民。《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山海經·大荒北經》稱:犬戎與夏人同祖,皆出於黃帝。《史記索隱》引張晏的話説:“淳維以殷時奔北邊。”意即夏的後裔淳維,在商朝時逃到北邊,子孫繁衍成了匈奴。還有一説認為,移居北地的夏之後裔,是夏桀的兒子。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帶著父親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隨畜移徙,即是中國所稱的匈奴。
王國維在《鬼方昆夷獫狁考》中,把匈奴名稱的演變作了系統的概括,認為商朝時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時的獫狁,春秋時的戎、狄,戰國時的胡,都是後世所謂的匈奴。
真正與匈奴進行大規模戰鬥是在漢朝。漢初前201年,韓王劉信投降匈奴。次年,漢高祖劉邦親率大軍征討,在白登(今山西大同東北)被匈奴冒頓單于30餘萬騎兵圍困七晝夜。後用計逃脱,之後開始與匈奴和親。其後的文、景諸帝也是沿用和親政策以休養生息。前57年匈奴分裂,郅支單于獲勝據漠北,呼韓邪單于前51年南下投靠漢朝。前33年呼韓邪單于娶王昭君與漢修好。
48年,東漢初年,匈奴分裂為兩部,呼韓邪單于之孫日逐王比率4萬多人南下附漢稱為南匈奴,被漢朝安置在河套地區。留居漠北的稱為北匈奴。89年到91年南匈奴與漢聯合夾擊北匈奴,先後敗之於漠北和阿爾泰山,迫使其西遷,從此北匈奴就從中國古書中消失。
187年,東漢末年黃巾起義、董卓專權之際,南匈奴發生內訌。195年,南匈奴參與了中原混戰,東漢蔡邕之女蔡文姬被擄掠去匈奴。202年,南匈奴首領歸附漢丞相曹操,蔡文姬歸漢。曹操將南匈奴分成五部。
4世紀初,匈奴族的五部大都督劉淵在成都王司馬穎手下為將。乘西晉八王之亂之後的混亂時期,劉淵起兵佔領了北中國的大部分地區,自稱漢王,311年劉淵子劉聰攻佔洛陽,316年攻佔長安,滅西晉。史稱前趙或漢趙。
匈奴與鮮卑的混血後代稱為鐵弗人。鐵弗人劉勃勃被鮮卑拓跋氏擊敗後投奔羌人的後秦。後自認為是末代的匈奴王,改姓赫連,在河套地區創立夏國,史稱胡夏。425年赫連勃勃卒,子赫連昌繼位。428年北魏俘赫連昌。赫連昌弟赫連定在平涼自稱夏皇帝。431年北魏俘赫連定,夏亡。夏國的國都統萬城是作為遊牧民族的匈奴在東亞留下的唯一的遺蹟。
匈奴融入靠近高麗的鮮卑的宇文氏部落,進入朝鮮半島。後來宇文氏篡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權,後被漢族外戚楊堅所篡。楊堅創立隋朝,統一中原。
以上是五胡十六國及南北朝時期,匈奴在中國歷史舞台上進行了最後一場演出。之後匈奴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從中國歷史中消失,和其他一些民族一起融入華夏族。匈奴後裔漢化後,所改漢姓有劉、賀、叢、呼延、万俟等,很多生活在今天的陝西、山西和山東等地。
東胡
東胡是一個古老的遊牧為主的民族,自商代初年到西漢,東胡存在了大約1300年。東胡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東胡”一名最早見於成書年代是先秦的《逸周書》,《逸周書·王會篇》提到“東胡黃羆山戎戎菽”,在老哈河與西拉木倫河流域發掘的東胡人墓葬被認為是對上述説法的旁證。
春秋時期,東胡居住在燕國北部,《史記·匈奴列傳》記載“燕北有東胡、山戎”。戰國時期,東胡居住在燕國和趙國北部,這個時期東胡最為強盛,號稱“控弦之士二十萬”,曾多次南下侵入中原。
秦漢之際,東胡逐漸衰落。公元前206年,東胡被匈奴冒頓單于擊敗,餘部聚居烏桓山和鮮卑山,形成後來的烏桓族與鮮卑族。從此東胡的名字從歷史上消失。
烏桓
秦末漢初(前3世紀末)之際,匈奴王冒頓單于擊敗東胡。東胡人北遷至鮮卑山和烏桓山,各以山名為族號,分別形成鮮卑人和烏桓人。烏桓山即現大興安嶺中部的東西罕山。烏桓隨水草放牧,以穹廬為室,常要向匈奴進貢,匈奴每歲向烏桓徵收牲畜、皮革。
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46年)烏桓趁匈奴內亂之時進攻匈奴,把匈奴趕出大漠以南。東漢對烏桓優撫,允許烏桓人部分移居太原關內各地,駐牧於遼東屬國,烏桓人大多歸附於漢。烏桓南遷後,原居地為鮮卑所佔,留在塞外的部分烏桓人民,亦附鮮卑,常助鮮卑寇邊。
東漢末年,遼東、遼西等地的烏桓大人趁亂稱王。初平元年(190年),遼西烏桓大人蹋頓統一現遼寧一帶的烏桓各部。漢獻帝建安十年(205年)袁紹官渡之戰之後敗給曹操,其子袁熙、袁尚投奔烏桓蹋頓,形成殘餘勢力。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烏桓,戰於柳城,斬蹋頓諸王,從此烏桓徹底衰落,地位為鮮卑取代。
五胡十六國時期,烏桓與各族雜居,形成“雜胡”。烏桓和匈奴的混血後代“鐵弗”人赫連勃勃立國胡夏。
唐朝時嫩江以北有烏丸國,傳説是烏桓後人所創。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曾派兵征伐,之後烏桓融入其他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