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他執導《上甘嶺》成就《我的祖國》,卻英年早逝,夫人是歐陽儒秋

由 慕容亦凝 發佈於 八卦

No.1

與紅色經典電影《英雄兒女》中的《英雄讚歌》一樣,《上甘嶺》插曲《我的祖國》也是一首最能體現中國人英雄主義精神的電影歌曲:“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聽慣了艄公的號子,看慣了船上的白帆……”



在中國電影史上,很少有像這兩首歌曲一樣的插曲,直到今天每當聽到後,人們都會熱血沸騰、激情澎湃,並在心中油然升騰起一種濃烈的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對和平的渴盼之望。

其實,作為第一部表現抗美援朝戰爭題材的電影,《上甘嶺》的誕生比較“偶然”,可以説,沒有導演沙蒙、林杉就不會有該片。

原來,1953年10月,朝鮮戰爭停戰協定剛剛簽訂完畢,時任中央電影局藝委會秘書長的林杉隨第三屆祖國赴朝慰問團來到朝鮮,親耳聆聽了上甘嶺戰役這場整個朝鮮戰爭中最為慘烈的戰役故事。

回到北京,林彬見到了來京的東北電影製片廠(長影前身)導演沙蒙。沙蒙聽完他的講述,激動地喊道:“真是驚天地泣鬼神呀!”然後,對林彬説:“走,到朝鮮去,必須要拍攝《上甘嶺》!”



就這樣,沙蒙、林彬以志願軍戰士身份,在朝鮮進行了將近200天的“戰地生活”,到1955年初夏,以他們兩人為主完成了該片的電影文學劇本《24天》的創作。

No.2

然而,最終定名為《上甘嶺》的電影拍完後,導演沙蒙總覺得電影缺少點什麼,缺什麼呢?缺一首插曲。於是,沙蒙找到喬羽要其為這首歌作詞。當時的情況是,影片已拍完,全劇組在原地待命,只等插曲錄好後再為歌曲補拍。

好在,所請的作詞喬羽、作曲劉熾、歌唱家郭蘭英都是大家,在沙蒙的協調下,一首名為《我的祖國》的插曲以最快的速度誕生了。以致看過此片的觀眾只要後來一聽到這首歌,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某部八連在連長張忠發率領下堅守陣地,與敵人浴血奮戰,以驚人毅力堅守24天最終取得勝利的故事便湧上腦際,感動了千百萬觀眾。



現在看來,《我的祖國》這首經典之作可以説是被導演沙蒙給硬“創”出來的。

沙蒙,1907年11月2日出生於河北玉田,原名劉尚文,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曾先後加入新地劇社、晨曦劇社、大地劇社等團體,參加過《羅密歐與朱麗葉》等舞台劇以及《十字街頭》《夜半歌聲》《都市風光》等電影的拍攝。

1944年,沙蒙來到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戲劇系作教員兼任魯藝實驗劇團團長。1948年,他進入東北電影製片廠任導演。



從1949年開始,沙蒙先後執導了《趙一曼》《上饒集中營》《豐收》《上甘嶺》《汾水長流 》5部電影。雖説他執導的電影不多,卻在中國電影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1957年,沙蒙被錯劃為“右 派”。1964年6月26日,著名導演沙蒙因病在北京英年早逝,終年僅僅57歲。

No.3

沙蒙的夫人是著名錶演藝術家、教育家歐陽儒秋。歐陽儒秋1918年10月出生於安徽蕭縣。1941年,她來到延安,任魯迅藝術學院實驗劇團演員,1945年任東北文工團一團演員。

1948年,歐陽儒秋在東北電影製片廠(現長春電影製片廠)開始了電影表演和譯製片導演工作。她參演的第一部電影是張平、張其、王炎主演的《光芒萬丈》,她在其中飾演了周妻。

50年代,歐陽儒秋又參演了《趙一曼》和《葡萄熟了的時候》,分別出演呂大娘和周大娘。這個時候,她不過剛剛30歲出頭,連續出演“大娘”類角色,加上後來多次出演母親,因此,她被譽為“母親專業户”。

1955年,歐陽儒秋進入中央高級黨校學習,1956年,開始任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教師、系主任等職。


整個七八十年代,是歐陽儒秋的演藝“黃金”時期,教學之餘,她先後在《創業》中飾演周大娘,《櫻》中飾演陳嫂,《巴山夜雨》中飾演老大娘,《月亮灣的笑聲》中飾演蘭花媽,《明天回答你》中飾演婆婆,《心泉》中飾演奶奶,《我,你,他》中飾演秦旭蘭,《家務清官》中飾演岳母,《月亮灣的風波》中飾演慶亮妻,《孔府秘事》中飾演張姥姥等角色。

歐陽儒秋出演的角色給娛文娛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櫻》中由程曉英飾演的森下光子的“媽媽”,那首優美動聽、如泣如訴的《媽媽看看我吧》讓人動容;她因在《巴山夜雨》中飾演深情、剛強的子弟兵母親,而獲得1981年第一屆電影金雞獎最佳男女配角集體獎。



2007年12月27日,歐陽儒秋因病去世,享年89歲。

向沙蒙、歐陽儒秋銀幕伉儷致敬!

【喜歡老電影、老影人的朋友,這裏是我們共同的家園。作者將與您一起向經典致敬,憶影人輝煌,共同重温曾經的美好時光。請記得關注“娛文娛視”我們這個小家,美文會及時發送到您的手機上,幸運會時時縈繞在您的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