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不到一個月,就是中國人的大年。
往年這個時候,搶票的氣氛,已經熱火朝天,但今年卻有點冷清,因為疫情的原因,就地過年,已經成為許多家庭的選擇,今年的那句“過年好”,很多人只能通過手機對爸媽説了。
但,團圓越難,對親情的眷戀就越強烈。
這時,它出現了。
與“年”有關,與“家”相連,2021年,第一部真真正正的過年的電影——
《沒有過不去的年》。
導演,尹力。
演員,一水的老戲骨。
吳剛、吳彥姝、江珊、郭濤、林永健、丁嘉麗。沒點演技,根本不好意思往這部戲裏站。
不怕告訴你,電影很安靜,沒有驚天動地的大場面,也沒有撕心裂肺的爆點堆砌,但這恰恰是它最大的優點。
背離喧囂。安安靜靜講一個殘酷又温暖的中國人過年的故事。
電影雖痛,但暖;
殘酷,但真。
打動我的是什麼?温暖人心的過年題材。笑着笑着就淚濕的情感張力。
還有它最後凝結,傳遞給觀眾的信念:無論疫情多冷酷,沒有跨不過去的年。
拒絕廉價雞湯,這才是真正的過年大片電影片名,是片名,也是戲眼。
年有什麼好怕的,為什麼要跨?不但要跨,看起來還很艱難,要奮力一躍,才跨越得過去。
電影,就是用一箇中國式家庭——一個垂暮之年的母親,和四個兒女的視角,去勾勒出一家人在春節前幾天的生活片斷和他們生活的輾轉變換,折射出的,卻是四十餘年來人們生活和親情的變化。
先警告你,想看廉價雞湯的,還是趁早散了吧。
導演尹力,真不負責售賣這些。
電影要賣,也是賣現實主義的真實雞湯。
一開場,就是遺囑引發的分歧,人到中年老婆和情人的問題,甚至是編劇創作的問題等等。子女們各自有自己的事業、家庭,也都有自己的難題。
正如魯迅先生説的: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哪怕是一家人也是如此,中年危機,一地雞毛,家家都有本難唸的經。
電影的核心劇情,還是一家人怎麼過這個年。
83歲吳彥姝老師飾演的母親,最大的願望就是全家人團團圓圓,回老家一起吃頓年夜飯,看似普通的願望,卻面臨着重重阻力,而這種阻力,就來自於她的四個兒女。
吳剛飾演的王自亮的這個年關,則是各種事情接二連三,從夫妻分居問題直接導致母親在世的最後一個年應該怎麼過的選擇,到不尷不尬的事業、情人的爛攤子、不省心的家人,生活不給他喘息的機會, 就像壞了水龍頭,堵了漏,漏了堵,來來去去,無限循環。
但最大的阻力,還是模糊的親情本身。
我們厭倦的不是過年,是沖淡親情的繁瑣俗務、分崩離析。這個年,確實要跨過去。
而被尹力找來跨年的,不是一羣流量鮮肉,而是一羣紮紮實實的老戲骨。
有一類演員,他們自身帶有濃郁的煙火氣息,每一次,只要他們一出場、一亮相,觀眾就會立刻被他們身上的氣質吸引,進而趨向於相信整個戲劇情境的真實性。
“達康書記”吳剛、“國民奶奶”吳彥姝、“凍齡女神”江珊等一眾實力派,能傳遞的,即使這種這種煙火氣和信賴感。
影片開始不久,就用沉着的鏡頭輕巧卻精準地刻畫出這一家人的肖像。
那些平靜的駭浪,把一家人擰成一股糾結的麻繩。
這其中,整個故事的軸心,就是吳剛飾演的老大。
56歲的中年編劇,事業小成,行將蒼老,卻還要供養出國的老婆、女兒們,給土大款寫書,深更半夜改劇本,一個字一個地掙她們的生活費和學費,老母親、妻子、兒女都需要他的照顧,他卻像一口枯竭的老井,生活得有氣無力,要靠一場意外的出軌這樣的故事,來把生活照亮一點點。
他被生活追着奔跑,卻離目標越來越遠。
值得一提的是,電影中不乏導演尹力夫子自道的部分,比如編劇和一眾作品中的大導大明星合影,自己把合影發佈在了朋友圈,可是人家明星的微博裏愣是把合影中的他給裁掉了。
這林林種種的情節,都會令人想起我們身處的現實。
包括其他幾個子女,生活困境透露出的,也是各種現實難題。
比如長期搞官商勾結非法勾當的老二,終於兜不住了。
老三的孤兒寡母,面對是老公出軌的現實。
老四在工廠疲於應付宛如行屍走肉,早已陷入困頓的生活無法自拔。
電影裏每個角色都是劇拋臉,看到吳剛你不會想起達康書記、陳萍萍,只看到一個褪去了鋭利,面龐寫滿滄桑與倦容的中年男人。
看到郭濤,也不會想起《父母愛情》,而只會投入他的角色。
在某種程度上,這是屬於角色本人的人生悲劇,也是當代中國社會快速發展的無奈。那是普通小人物在跟不上的時代中狼奔豕突的掙扎與尷尬。
但,這又絕不是影片的全部,我相信你看到電影結尾,一定會被洶湧的親情力量打動。
因為可以看出——
導演是真愛這些現實中隨着生活滾滾向前的小人物。
全員實力派,演透了中國人的年許多有關家庭,有關過年的電影。評論中提到最多的一個詞都是:好哭。
但在筆者眼裏,這部電影又和普通的過年電影不一樣。
儘管也包含戲劇衝突,但主創把衝突包裹得非常精巧,層層遞進。
從個體對親情與社會的矛盾,輻射到社會對世俗與理想的分裂。甚至包括養老、婚姻危機、移民問題、職場焦慮、教育、醫療、環保等一系列的重要的社會民生問題。
但到最後,電影講的還是親情面對的困局。
電影沒有明説,藏得很密。
生活和工作的重壓,親情和人性的取捨,各種矛盾衝突,都夾雜在親情冷暖裏,家庭主婦的懦弱妥協,家人關係的對立,母愛的詮釋,都涵蓋其中。
但電影敍事雜而不亂,多而有序,到最後又引發觀眾思考:人人都説要回家過年,可是,到底什麼才是年的意義?什麼才是家人?
老大為這個家做了這麼多,卻從來沒有問過一個問題——
家人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親人間漠然與疏離其實,有的時候甚至不如陌生人温暖。
但電影也恰恰是在這種思辨中,拍出了當代中國時代嬗變中親情的繼承與延續。
但尹力拍親情,常常以“不説”代替“説”。他在“藏”。
舉個殘酷的例子吧。電影中80歲的母親,因體諒兒女而自願進養老院,兒女們的疲憊與殘酷,老人看不到嗎?
不是看不到,而是老人原諒了他們所有因生活壓力而產生的負面情緒、行為,她包容一切、愛着一切,如果這個家必須有人做出犧牲,那就犧牲她這個老母親好了。
這,就是父母的愛吧。 恨不得替子女挨下所有的病痛和不幸,哪怕傾盡所有也要為孩子換得一絲人生的輕鬆。
這樣的選擇,真的會讓你覺得,人活着,實在是太難了。
但是,又能怎麼樣呢。日子,總還是要過。
影片就是用細膩的筆觸,勾勒出那些殘酷現實重壓下的生命軌跡。
電影並不掩飾生活中的苦難。
但又捕捉到生活境遇中許多微妙的情緒:比如小三哭着去追失望的媽媽,警察就等在外面的老二,決絕地在新年鐘聲敲響後給媽媽磕頭,老大哭着抱着媽媽説自己沒有那麼好,還有,媽媽除夕夜的崩潰哭泣,所有這一切,都讓人的心像被隔着棉花打了一記悶拳,不是痛,是心酸。
但恰恰是這一切,讓我們領會到,親情是什麼,過年回家的意義又是什麼。
過年的意義,正是在這些苦澀背後,人們對生活的堅守,以及親人彼此之間微小卻意義重大的依靠。
電影演到最後,其實沒有結局,主人公們的未來,似乎依然只能永遠停留在無限的絕望中反覆掙扎。
但親情中的一股力量,又似乎可以抵禦一切人生的難。
故事中最令我動容的一處情節是:老大心急火燎帶着母親去看病掛號,看到一半母親丟了,原來是母親自己不把病當回事,自己打車回來了。
老大急匆匆回到家剛想發作,但看到在廚房忙忙叨叨給子女們張羅晚飯的母親,什麼都説不出來了。
吳剛沉默的這一秒鐘,彷彿道盡許多觀眾積壓多年的內心話。正是這樣生活化的細節,令影片保留了一抹温柔的筆觸。
這就是電影的魅力啊! 生活永遠潤物無聲,而電影,不就是用來捕捉生活中那些令人怦然心動,卻又無從捕捉的瞬間嗎?
那些生命中最美好、最難割捨的親情,註定要失去的時候,怎麼辦呢?
所以當電影臨近結尾,我們看到王自亮一家人圍坐在老家的桌子旁團聚的那一刻,心裏才會覺得如此感動又有些釋然。無論如何,只要一家人在一起過年就好。好像只要一家人在一起過了這個年,以後也就沒有什麼過不去的關。人生千難萬難,只要家人還在一起,那麼無論面對什麼難關都總能跨過去。
親情啊,看似水火不容。但始終啊——就有一種理還亂,更不斷的羈絆。
日子永遠在曲終人散和物是人非之間,故事的結局很難都是happy ending來定義,然而它仍然保留了希望。
而過年的意義,就在提醒人們,這份希望的可貴。
雖然今年這個年,又是非常艱難,疫情的反覆,回家的艱難,都令親人們或許難以團聚,但我因此就更希望,大家有機會去電影院看看這部電影。
當你把自己也置於不被照亮的黑暗中,反而能從故事中感受到親情那些温暖的“光”,和暖。
這份温暖與希望,也正是我們跨越這個新年,最需要的。誰還不是小人物。誰還不想好好過年。
但親人的羈絆,才是真正的年味。
沒有爸媽的年,只是放假,不是過年。
但真正的團圓,不一定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只要彼此牽掛温暖,也叫過年。
我想把這部電影送給自己這艱難的一年,也希望這部電影,能温暖每一個即使生活艱難,卻仍然咬牙堅持的你們。
年不會因為生活艱難而褪色,反而是艱難的歲月,將年味沖刷得愈加清晰。
縱使生活有時遭遇嚴寒,但請一定記住,沒有過不去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