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子怡駁斥的“少女感”,不過是在畸形地物化女性罷了 | 沸騰

章子怡駁斥的“少女感”,不過是在畸形地物化女性罷了 | 沸騰

畸形追求“少女感”,本質上是一種虛浮與淺薄,某種程度上也是在物化女性。

章子怡駁斥的“少女感”,不過是在畸形地物化女性罷了 | 沸騰

章子怡微博截圖。

文|白晶晶

1月9日,“章子怡少女感”登上了熱搜。起因是,她主演的一部電視劇於近期開播。在劇中,1979年出生的章子怡,要在開篇飾演年僅14歲的少女,這一點在很多人看來略顯牽強。

然而,即便如此,劇集甫一播出,網上便出現了不少疑似營銷號的網帖,特意挑出劇中女主找皇帝舅舅下棋的戲份,強調“滿屏少女感”,發帖時還關聯#章子怡少女感#的標籤。

當天,章子怡微博發文回應——片方和平台別再消費我營銷“少女感”了!“少女感”沒有什麼不好,但請彆強安在我身上!我演王儇的時候38歲,下個月42(歲),這兩個數字哪個跟“少女”有關?我是很清醒的!

是時候“叫醒”畸形影視創作傾向了

身為中生代演員代表,又已過不惑之年,章子怡的這份“清醒”,來得正是時候。與其説,這份聲明表達了她對營銷號強加“少女感”的不滿,不如説,是時候“叫醒”那些裝睡的畸形影視創作傾向了。

近年來,影視創作領域盛行一股“少女風”。翻看熱門影視作品,女主人設多為年輕貌美的妙齡少女,似乎只有“少女感”才能贏得市場青睞。

其實,究竟何為“少女感”?一般來説,少女是指未成年的女孩,年齡範圍大致是12-18歲之間。可現實中,“少女感”一詞卻不是用來形容少女的,更像是強加給30歲以上女性的標準:她們“不能老”也“不敢老”,不管年齡幾何,都必須保持媲美18歲少女的青春靚麗,駐顏有術、身材常年是小蠻腰、大長腿。

影視創作類型的單一,加劇了“少女感”演員的贏家通吃,讓“凍齡少女”成了很多女明星延長演藝生涯的救命稻草,結果卻是觀眾看了一臉尷尬。正如演員郝蕾曾在某綜藝中説的那樣,“到了什麼年紀就要演什麼年紀的戲,如果説你四十幾歲了還保持少女感,你演一個少女,那旁邊的少女演什麼?”

章子怡駁斥的“少女感”,不過是在畸形地物化女性罷了 | 沸騰

章子怡劇照。

無視演員個性特徵,一味追求“少女感”“年輕化”,讓很多國內女性演員,遭遇了異常殘酷的市場競爭,留給她們的選擇空間極為狹窄。似乎只有保持凍齡,才有戲可接,影視創作變成吃“青春飯”。稍微上了年紀的女演員,要麼早早地成了“媽媽專業户”,要麼淡出無戲可拍。

這種對演員外貌的苛求,畸形追逐“少女感”的創作傾向,不僅讓演技派女演員無用武之地,更產生了一個副產品,催生了一批顏值凍齡、演技停滯不前的“少女演員”。自以為“瞪眼嘟嘴賣萌”三件套就能包打天下,演技流於表面,只會出演“傻白甜”,演繹任何角色都像是一個模子復刻出來的。

畸形追求“少女感”本質上是在物化女性

必須明確,“少女感”本身不是問題。對那些面向年輕觀眾創作,主打青春校園題材影視作品而言,劇情設定確需演員的“少女感”“少年感”。

如果演員“少年老成”,帶着十足的成年人味道來演,反而讓人出戏。以電影《少年的你》為例,27歲的周冬雨飾演高中女生,就基本沒有違和感,角色塑造也很成功。

這裏要駁斥的是,那種畸形追求“少女感”的風氣。事實上,畸形追求“少女感”,本質上是一種虛浮與淺薄,某種程度上也是在物化女性。

作為藉助藝術手段,傳遞和引導社會價值取向的重要抓手,影視創作更該“百花齊放”,打破對“少女感”的盲目追求,讓每個年齡段的女性展現專屬的魅力。

只有文藝創作題材足夠多樣化,塑造出各種有血有肉的角色,真實地反映現實生活的悲歡喜樂,才能讓不同年齡段的女演員擺脱“少女感”的桎梏,演繹豐富多彩的女性角色,真正地反映女性心聲。

□白晶晶(媒體人)

編輯:馬小龍 校對:吳興發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10 字。

轉載請註明: 章子怡駁斥的“少女感”,不過是在畸形地物化女性罷了 | 沸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