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站得不夠高嗎?”
“半山腰太擠了,我想去山頂看看”
“山頂的空氣太稀薄了,必須要更加努力地呼吸”
能説會道的陳卓璇因為太會爆金句在選秀比賽期間就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在成功出道後,她依舊保持着自己敢説會説的風格。在最新播出的節目《炙熱的我們》中她又憑藉自己精彩的發言登上了熱搜:
“在成長的過程中一定會受到環境的影響,讓我們為了保護自己讓自己戴上了一層面具,但其實,我們在一路尋找為我們點燈的人的時候,最後會發現能為自己點燈的,永遠是那個最真實最自我的自己,那做最真實的自己其實非常的辛苦,非常的難,可能説‘不’也非常的難,在這一路上一定會遭受非常多的質疑、爭論和不被理解,但只有這樣才是在活自己的人生。其實我自己還有一點小感悟:清醒的人往往都孤獨,清醒的人也在享受這份孤獨。”
U1S1,陳卓璇真的太會説了,語言技能依舊滿分!不得不説,就像她説的那樣,想要活出真實的自己就不能隨波逐流,而在這期間也許會遭遇很多的質疑、爭論和不被理解,但這些都沒有關係,因為,清醒的我們已經學會了享受這份孤獨。
你眼裏的何炅是怎樣的?是富有才華、勤勤懇懇?還是温柔體貼、照顧每一個人的感受?抑或是情商甚高、處事圓潤?
沒錯,這些都是何炅的形象。無論是快樂大本營的精彩主持能力,還是覆蓋大半娛樂圈的朋友,這些都是他所擁有的。
他温柔體貼,陽光開朗,大部分的時候總是帶着一份微笑,這是我們看到的,然而他的同學龍丹妮説過:“一個人把自己置於這麼繁忙的境地的時候,內心某個角落是脆弱和孤獨的,越繁華的人就越孤獨。”説的也是他。
下了舞台,走到幕後,很多人發現何炅是一個帶了很濃的“孤獨”意味的人。
不出現在鏡頭前的日子裏,何炅除了低調還是低調,幾乎不接受外界的採訪。除了工作,光環外的他更喜歡宅在家裏看書、寫日記,記錄自己的成長,充分利用好自己獨處的時間。
在何炅眼裏,他討厭“赤裸裸”地分享自己,他 喜歡給自己留空間和留餘地,但在外人看來,這樣的何炅就像建起了一道自己的圍牆。
在何老師身上,我們能看到他懂得把孤獨當作朋友, 他的“孤獨”是一種保持清醒的方式, 讓 我們總能從他説過的“經典名言”中感悟他一步步走來的魅力。
當談到在外打拼與家人的分離,他會感性地説:“愛是最重要的力量,而愛就要在一起。”
當談到如何正確追星,他語重心長地表示:“他是一顆星,但你是自己的太陽。”
當談到過度在意評價,他會説:“不要在乎那些與你的生命沒有關係的人對你的任何評價,因為他不需要對你的人生負責任,而你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任。”
當談到職場上的努力與收穫,他會説:“所謂的收穫是你決定不了的,是別人給的或者是機會給的,但是努力是自己可以決定的。”
當談到網絡暴力,他表示:“誇獎的話你可以脱口而出,詆譭的話你要三思而後行。”
當談到人為何需要陪伴,他説:“因為有些陪伴是不可以再生的,錯過就是錯過了。”
當談到不同的責任堅守,他説:“總是有人會要堅守在自己該做的事情上,把你的生活支撐起來,你才能夠有心情去調侃,而這些人你不能看不起。”……
你看,享受孤獨的人一定能以最清醒的方式熱愛生活。不得不説,身處繁華的何老師內心清醒,看清自己想要的,再慢慢地咀嚼,一步步消化才有了今天温暖貼心的 何·全民人生導師·炅。
在芭姐看來,孤獨並不能算是一個貶義詞,反而孤獨的人更能清醒地看待這個世界,看清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其實, 孤獨也是一種能力,它讓你摒棄外界的喧囂向內看,在獨處裏快速成長,長成自己喜歡的模樣,遇見更好的自己。
如今的俞飛鴻,獨立而清醒地拒絕別人給她身上加上的標籤。
作為演員,她不想活在別人預設的形象裏,於是她清醒而獨立地走在自己的道路上。
當年俞飛鴻飾演《小李飛刀》中的驚鴻仙子,讓她紅遍大江南北,可她參演幾部電視劇後就退居幕後當製片人,當時許多人都不理解,這正是趁熱度的好時機,現在退居幕後,萬一觀眾都忘了她怎麼辦?
俞飛鴻一臉冷靜地回應:“忘了就忘了唄,也沒有什麼非要讓別人記住的,這只是一份工作。”對於熱度,俞飛鴻異常清醒,名氣稍縱易逝,沒有人可以紅一輩子。
對於婚姻,她被問道:“你一個人待着會覺得煩嗎?你不會覺得需要吃點東西和別人聊聊天嗎?比如開一瓶酒一個人喝不完,點倆菜又多了?”可她卻搖搖頭説“我覺得不需要”,在她的世界裏,精神世界足夠富足完全不會因為“聊天”這樣的原因去結婚,並且她發現,很多人在婚姻裏和伴侶沒有共同語言,所以她覺得:“兩個人的孤獨比一個人的孤獨更悲傷吧。”
俞飛鴻也承認自己不是不婚主義,只是覺得生活不止愛情一種選擇,不應該因為年齡或是父母去結婚,她像是我們身邊那位最拎得清的姑娘,永遠清醒而又驕傲地過着自己最想要的日子。
她眼裏閃爍的智慧是時間的磨礪,不執着於花容月貌這些易逝的東西,而是過好當下,不畏未來,這讓生命的年輪增加了光彩,不斷為生命增添厚重分量。
你看呀,她是別人眼中的女神,但無論世界如何急不可耐,她一直都在堅持着自己內心的想法,清醒地走在屬於自己的人生路上,不被世俗觀點左右,一心只做自己的風景。
出道七年,“華晨宇”三個字已在人們心中堆疊出各種模樣——比賽之始,他是唱着《無字歌》不同尋常的“火星弟弟”;第一次參加旅行節目,他是會被街頭演出吸引的迷糊“路痴”;登上鳥巢舞台,他又氣場全開,成為掌控全場的“大魔王”。
但若剝離舞台賦予的光環,以一個紛繁世界裏鮮活的“人”的視角去截取華晨宇的成長片段,你會發現,一些有關孤獨、尋找和堅持的熟悉劇情也曾在他身上發生。
從童年、少年到青年,孤獨一直伴隨着他的生活,也滋養了他敏鋭和豐富的音樂感受力。
他曾幻想着在大學裏隨便都能和一個人聊上音樂,是一件極爽的事情,可是同學們跟風時下最流行的音樂,揣摩研究的也是市場上流行音樂的唱法。華晨宇呢?像走錯了房間的小孩,進退不得。
班上近80%的同學他都不認識,大學的同窗們有的人約黃昏後,有的沉溺在遊戲中,而華晨宇則經常泡在琴房裏,或許是一個人練琴,或許是在和樂手們一起切磋,當所有人都在想着如何驅遣寂寞時,他卻以朝聖般的姿態孤走着一條可能並不通向羅馬的路。
他的聲樂老師曾嚴肅地指出:“華晨宇,你的發聲不夠科學,而且唱法也不專業。”但他不願意被標準的唱法所束縛:“如果按照這樣學下去,我可能就不喜歡音樂了。”投身到音樂中,他看起來孤勇偏執,卻讓他在千篇一律的舞台上格外耀眼。
或許正是他的這些經歷塑造了他孤僻、與人羣格格不入的性格,但這也同時造就了那個在舞台沒有任何顧忌、瘋癲的華晨宇。
在《煙火裏的塵埃》這首歌裏,他用哀嘆的嗓音向聽眾訴説“我們或許不是煙火,我們可能只是煙火騰空後散落的塵埃。”
在《why nobody fights》裏,華晨宇的詞只有一句“why nobody fights”,錄和聲的時候,他拒絕了專業和聲團,他説:“因為我想錄的和聲,想讓大家不用在意音準,我想聽到有人跑音、有人搶拍、有人節奏不穩。這樣的和聲才更真實,也可以更加忘情,更有生命力。”
在做《癌》這張EP時,他甚至直接放棄了歌詞,只是哼唱,在很多人眼裏看起來會覺得故弄玄虛,但面對採訪,他聊到,“因為很多國內樂評人,會説華語樂壇已死,可是他們一邊這樣説一邊又會支持那些詞寫得很好但很套旋律的音樂,這樣的作品拿到國外,當老外聽不懂你的詞的時候,而歌又是簡單和絃的話,是沒有競爭力的”,他表示不願做這樣的音樂。
從《快樂男生》裏一鳴驚人的無字歌,到《異類》《國王與乞丐》裏的張揚搖滾,以及唱到人心底的《煙火裏的塵埃》,再到《好想愛這個世界啊》的温暖……
華晨宇的歌曲總能帶來驚喜,無論是風格還是情感上,他有唱功、有想法,但在當下華語樂壇“過於獨特”。有時候獨特是譁眾取寵,而大多數人又會因為害怕這個詞,而隱藏自己的光芒,但華晨宇卻沒有害怕。
從被叫“異類、怪咖”的首出場到如今舞台上的“大魔王”,一如既往的不羈,被質疑、被嘲諷、被辱罵,他從不做任何回應,一個忠於自我的音樂人,大概只會把心思撲在音樂和演唱會上。
也許,每個人都曾有過這樣的片刻:一個人,一碗飯,一杯酒,就又是一夜,這太孤獨了。可是華晨宇似乎給了我們另外一個答案:生活的確孤獨,可是我孤獨了十幾年,你看,我還是很快樂。
人這一輩子,終其一生,都是要擺脱別人的影響,找到真正的自己,或許我們可以像華晨宇一樣,就像他所説的那樣:“我可以理解世界上的所有規則,但並不代表我要置身其中。”
世間有許多亂象,有時得用面具來保護自己,但心中若清醒明白,敢説敢做,便能身懷一腔孤勇釋然前行,在人間活得熱氣騰騰。
其實,孤獨是每個人的常態,不管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中,人生裏更多的是隻能自己面對、自己熬的時刻,你要大膽地享受這樣的時刻,去見見真正的自己,見見真正的人生。有時候,我們要學會勇於把自己交給孤獨,讓它鍛造我們,畢竟除了熱鬧的相處,我們也需要果斷、清醒且堅定地往前走。
或許孤獨是苦的也是澀的,但倘若沒有這一段段孤獨的時光,我們怎麼能體會到原來我們真的只有靠自己,只有逼自己成長、逼自己努力、逼自己依靠孤獨的力量走出那一節節黑暗的車箱成為自己靈魂的擺渡人。
畢竟生活就是這樣,酸甜苦辣,每一種滋味都有它獨特的魅力,願每個人都擁有大風和烈酒,也能享受孤獨和自由。
【來源:時尚芭莎】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