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姐”李煥英|我讀

《我的姐姐》已經引發眾多網友熱議。近年來,國內有關女性議題的作品數量在顯著增加,但其中圍繞“姐姐”身份展開敍事的作品並不多見。

這部電影講述姐姐安然在父母車禍雙亡後,面對素未謀面的弟弟安子恆,所面臨的兩難困境——是否要為了擔負養育弟弟的“職責”而犧牲自己一直以來的讀研夢想?

電影一開始,親戚們都認為安然撫養弟弟是理所當然的,古話常説“長姐如母”,在中國人的心裏根深蒂固。安然一開始並不情願,但面對這個完全陌生,卻又是世界上唯一還活着的與自己有直接血緣關係的弟弟,安然在經歷反覆的內心掙扎後,發現自己和弟弟之間的聯結仍是無法割斷的。安然後來放棄送養,選擇照顧弟弟,影片結束。

影片沒有繼續講述安然和她弟弟後來的生活。至於她最後有沒有實現自己的夢想,她如何帶大弟弟,這些都作為觀眾的想象去繼續引發討論。故事最後停留在了“愛”字上,這不由讓人想起年初上映的熱門電影《你好,李煥英》。

兩部電影的共通之處,一是故事中的女性在最後都把自我價值放在了“愛”上,二是我們已經擁有了許多空間,去用細節呈現當代女性。

李煥英在回到青春時代時,明知道自己有機會嫁給廠長的兒子,實現物質生活的富足,但她放棄了機會,還是走了原來的路,因為她愛自己的家庭。安然作為姐姐,從小忍受父母重男輕女的不平等對待,被父母篡改了自己的大學志願,而後依然希望通過考研重新獲得實現理想的機會,她和大學以後才出生的弟弟沒有見過,也沒有感情,卻還是發現,弟弟和她之間的情感是她不可能忽視或抹掉的。

兩個故事都呈現了當代中國特色下的女性敍事特徵,這也是它們可以引起如此廣泛討論和社會共鳴的原因。

無論是李煥英還是安然,最後的選擇都是為了家庭、親情,犧牲了有可能的個人成功。一個媽媽主動去追尋自己物質上的幸福,或者一個姐姐為了職業理想而選擇送養弟弟,這在很多人眼裏並非是“合理”的故事。

儘管一代代人的思維模式或在改變,但從這兩部電影的結局和接收的反饋來看,當代中國人的精神家園仍然是鄉土式的、血緣式的、情感式的生命體驗。

但傳統倫理和現代價值並非隔離的。李煥英的女兒見證了李煥英在年輕時多麼迷人、多麼能幹,又多麼有趣,讓觀眾反思,原來母親也是從少女走過來的。褪去了作為“母親”的標籤,把女性當做獨立的人來看待,便是這一見證的意義所在。

而安然,影片裏的許多細節描述她在醫院的出色表現,為當上醫生而瘋狂準備考試,在面對成人世界時她清醒又勇敢,早熟的氣質令她與眾不同。這些都在呈現一個少女的豐富性。

如果我們只在乎故事的結局,而忽視了故事中的細節,那些來自女性身上的豐沛生命力便會隨之被遮蔽、被遺忘,甚至被隨意塗改。這些生命力,是智慧,是勇氣,是善良,是作為人所具備的美好品質,與性別無關。

當故事被講出時,人們總希望它能將真相告訴我們,儘管是虛構的。那麼,無論是《你好,李煥英》還是《我的姐姐》,都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將問題揭示了,也將問題回答了:無論女性選擇什麼,她們應該選擇她們自己想要的。這一點,李煥英和安然都做到了。

(常少華)

【編輯:賀方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51 字。

轉載請註明: 我的“姐姐”李煥英|我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