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北宋和南宋,都有個共同的社會難題,就是剩女多。照理説,剩不剩的,自得其樂就好,與旁人無關。問題是,宋代的剩女們之所以剩着,並非自己選擇的結果。剩女們個個都削尖了頭,想往圍城裏鑽,卻苦於當時社會風氣崇尚奢華,“風俗奢靡,日甚一日”,“高嫁妝”成風,黃花閨女留來留去留成了愁。
對於一般人家來説,生個女兒可真是愁死人,虧大了。養大了女兒,還得倒貼高嫁妝,才有機會讓女兒成為別人家的苦力—任勞任怨,任打任罵,由着婆婆凌虐。也難怪那個年頭的人都重男輕女。生個小子,將來靠着嫁妝,就能過上小康生活,還免費贈送一個苦力和出氣筒。這麼划算的生意,哪裏去找?於是,嫁不出去的女子越來越多,最後竟然成了社會問題。在古代,地多人少,人口的繁衍可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命脈所在。況且,在以人頭税為主要收入的年頭,人口多,政府就有錢,國家就有兵;人口少,啥都沒有,也難怪朝廷對剩女問題頭疼不已。
這麼多剩女,怎麼解決?有的是靠宗族的力量。父母沒錢嫁女兒,咋辦?由宗族贊助。范仲淹當了官之後,整了個義莊,有大片田地,收入就用來贊助族人的日常生活。其中,有規定,貧苦之家嫁女兒,可以得到義莊贊助的三十貫錢。在當時,這三十貫錢可以在中原地區買下幾十畝地了。可見,當時的嫁妝可真是高得令人咋舌,帶着幾十畝地嫁人,也才勉強合格而已。
當然,也不是每個宗族都能出個像范仲淹這樣,有官當有錢賺還擔憂着族裏大事的人。多數地方,還是靠官府的力量,才讓剩女們有了一線生機。很多地方意識到剩女的難題後,都對嫁妝問題進行了規定。比如,規定百姓家嫁女兒,嫁妝不得超過某一標準,否則不僅要受到經濟上的重罰,還得坐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