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濟南一檔歌唱比賽請來一名8歲童星做評委,引發網友熱議。
從網傳視頻中可以看到,該童星以非常“老資格”的口吻,評價着叔叔阿姨甚至爺爺奶奶輩的參賽選手。
比如説,“我發現有一個地方呀,就是平翹舌,這一點有些問題。好比我們老師給我們講過的就是,你吃飯了嗎?好多人會説成,你吃(ci)飯了嗎?(山東話)”
又如,“有一點,就是節奏上沒找着拍。要不這樣吧大爺,您再回家去練一練,選一點好一點的歌,在我們的復活賽上一展風采。”
而坐在她周圍的人頻頻點頭表示贊同,有時則開懷大笑。
視頻在網絡上曝光後,很多網友提出了質疑,稱一個8歲的小孩這樣點評大人有點太沒禮貌了。
但有的網友並不同意,稱這不是禮不禮貌的問題,而是能不能評的問題, 主辦方也存在博眼球的嫌疑。
也有網友直指童星的家長,稱在教育孩子方面並不成功。
對此,該童星的經紀人在接受採訪時稱,“有人覺得很多東西孩子不懂,一些有代表作的歌手也提出了反對的意見。那我想問那些人,他們有孩子出名嗎?”
這名經濟人還解釋道,童星參與的是一檔全民唱歌節目,“選秀節目肯定是不會當評委的,她也沒有不尊重選手。”
童星製造:成就兒童還是消費兒童
一直以來,似乎都是大人負責賺錢養家,孩子負責學習翫耍。然而,隨着時代發展,大人和孩子之間的這種傳統家庭分工界限被打破了。少數兒童也可以通過廣告、電影、電視劇、綜藝節目等成為家喻户曉的明星,享受優厚的勞務報酬。他們的收入,甚至可以改變家庭的命運。他們的名氣,不輸於大牌明星。高名厚祿的誘惑,讓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熱衷於將自己的孩子培養成童星。
從某種意義上説,兒童能夠成為童星,是社會經濟高度發展的副產物。根據童年史專家的研究,在漫長的人類歷史階段裏,兒童僅僅被視為家庭私有財產的一部分,兒童並不被當作獨立的個體,童年也只被視為通往成年的一個低級過渡形態。在這樣的歷史階段,兒童自身的獨特性是難以被發現和關注的。
今天,影視娛樂業日益發達,炫耀性消費文化瀰漫全球。其背後體現的攀比之風和奢靡之風,值得我們警惕。更需要指出的是,熒幕上童星越來越多,童星年紀越來越小,許多綜藝節目和影視劇以兒童為賣點,忽視了兒童本身的心理和身體發育水平。業界專家分析認為,許多家長熱衷於將孩子送上綜藝節目,主要目的有三:一是單純展示,二是有意練膽,三是藉此成名,三者或多或少都與家長本人的誇示心理有所關聯。儘管許多家長在把孩子送進訓練場和送上舞台時,抱着一種自認為十分真誠的“為了孩子”的想法,但歸根結底,這種行為反映了家長將孩子視為“私有財產”的觀念,他們將孩子的現在與未來視為成人自我價值實現的延伸。它包含了對童年權利自以為是的褫奪與對童年需求自作聰明的強加。無論是參演影視劇,還是登上綜藝節目舞台,本質上都是一種商業包裝運作。兒童要想在熒屏上受到觀眾的矚目,必然要迎合成人的審美趣味,模仿成人的言談舉止,因為觀眾的審美趣味和審美標準都是成人的。
在熒幕上,兒童無論是展現幼稚天真,還是表演特殊技能,都暗含着對於成人審美趣味的揣摩與迎合。兒童對於成年人的模仿本身並不是壞事,許多兒童遊戲就包含了明顯模仿成人的內容。問題在於,這種模仿超過兒童自身的精神需要,變成消費文化時代的商品。當代消費文化,實際上就是利用了人們對於兒童這一特殊羣體本能化了的喜愛和欣賞。在綜藝節目和影視作品中,兒童的形象、思維、語言、動作等,都變成了可資愉悦的對象。被商業邏輯所規訓的兒童,成為商業價值的載體。將兒童放在聚光燈下,這種表面上高揚了兒童自身價值的行為,實際上剝奪了兒童自然成長的權利。從兒童生理發展特點來看,兒童身體在體形、協調性、心理等方面沒有發育成熟,將其置於很多成人都無法從容應對的娛樂圈和名利場中,並不是明智的行為。
要想改變這種現狀,媒體和影視公司的導向責任不容忽視,健康向上的兒童節目和影視作品,具有春風化雨的積極作用。家長更不應該在商業炒作中迷失自己,他們是保護孩子健康成長的第一責任人。當然,我們也應該意識到,我們所對抗的消費文化是非常強大的。這更加警醒我們,要捍衞兒童的健康發展,任重而道遠,我們為此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勇氣和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