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香港影視劇,始終都繞不開“TVB”。作為香港娛樂圈最大的電視台之一,TVB曾出品過眾多耳熟能詳的經典劇集。
早年的金庸系列武俠劇、《刑事偵緝檔案》、《法政先鋒》、《陀槍師姐》,還有後來的《金枝欲孽》《珠光寶氣》等,引發了一波又一波的收視熱潮。
TVB在業界的造星能力也是首屈一指,歷屆港姐幾乎都被收入麾下,像大家熟知的蔡少芬、袁詠儀、佘詩曼、胡杏兒,都是TVB藝人出身。
只不過“盛極必衰”,昔日的TVB有多輝煌,如今就有多落寞。曾經依附於TVB的女演員,後來北上“掘金”也是同樣光景,當年多風光,如今多“拉胯”。
藝人片酬低、開工時間長、劇集質量參差不齊、領導層對藝人缺乏尊重等諸多問題,終於集中爆發。TVB的眾多當家小生和花旦,在約滿後紛紛選擇離巢,另尋他路。
隨着內地影視劇市場迅速崛起擴大,平台更廣闊,明星片酬也是水漲船高。
於是“離巢北上”成了一眾TVB藝人的首選,甚至將工作重心轉移到內地,其中尤以胡杏兒、佘詩曼、蔡少芬等港圈女藝人更為明顯。
像是在TVB苦熬多年仍為配角,但進軍內地後,憑藉在電視劇《三十而已》中客串出演“梁正威”未婚妻一角的高海寧。不僅靠着在劇中掌摑江疏影“一扇成名”,更是被媒體渲染三個月輕鬆賺足七位數,成為“樓後”。
“北上撈金”市場廣闊,“錢”途無量。對於眾多港圈女藝人來説,不可謂不是一條光明大道。
但事實上,內地娛樂圈比起TVB的池子,只深不淺,港圈女藝人想要出人頭地,何嘗是一件簡單的事。
提及如今在內地中有一定知名度的港圈女星,相信大家想到的仍舊是胡杏兒、佘詩曼等人,當然這也是由於近兩年這些女星在內地有一定作品加持的關係。
除此之外,就是像王祖賢、張曼玉、劉嘉玲等老牌女星們了。
如今的香港女演員中,到底誰在挑大樑?
看到這個問題,相信很多人都會語塞。“演員斷層,青黃不接”成了現今出現在香港女演員中,乃至整個香港娛樂圈中的最明顯的問題。
老牌女星突圍的鳳毛麟角,八十年代走紅的鐘楚紅、王祖賢等人,早已退出影壇,不問紛爭。
“一代影后”張曼玉陷入搖滾和戀愛的窠臼,許久不再出現於熒幕之中。
而劉嘉玲等人,近年來的確鮮有佳作誕生,倒是在綜藝和時尚領域,玩得風生水起。
在老牌女星的“攻堅戰”中,沒人會想到,最後扛起港圈本土演技大旗的,居然是惠英紅、鮑起靜這些差不多步入花甲之年的女演員。
但論及在內地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惠英紅憑藉多年積攢下來的口碑,和頻頻在內地試水綜藝及電視劇的演出,令人印象深刻。
而到了中生代女星,本應是最能挑大樑的一代,可是混出頭的幾位,如舒淇、鄭秀文、楊千嬅等人如今也似乎都無心戀戰。
相較於從前的高產,現在能保持一到兩年出一部作品的女演員,已經算是驚喜了。
至於後起新人,拿造星工廠TVB來説,尤其對於內地觀眾來説,不過是臉盲的“連連看”。
所以説,暫不提港圈女星們能不能在內地影視劇立足,單單是港圈內部,今日似乎就已挑選不出可挑大樑、扛大旗的人選了。
像胡杏兒、佘詩曼等人還在TVB的時候,均處在當家花旦的位置。她們來到內地後,都有不俗的上佳表現。
例如佘詩曼憑藉古裝劇《延禧攻略》人氣急升,成功打開內地市場;胡杏兒在《那年花開月正圓》中演奸角獲贊,更在演技競技類節目中獲得冠軍;而蔡少芬在《甄嬛傳》中的精湛演技,大家有目共睹。
儘管內地觀眾認同香港女演員的演技,但是她們大多出演的仍是女二戲份,像是佘詩曼在《燕雲台》中雖然演技不俗,但依然避不開要給“85花”唐嫣做配的現狀。
“內地花旦有人捧,港圈女星無人疼”,似乎成了眾多北上港圈女星現狀的真實寫照,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她們如此“拉胯”?
其實歸根結底,香港女演員進入內地市場,就像是新品上市,需要大家認識、認知和認可的過程。
憑藉從前在TVB也好,在香港影視圈積攢的人氣和認知度也好,這些只能決定她們在這個過程中所遇到的阻礙的多少。
像是蔡少芬、張柏芝等人,基礎打牢、名氣已有,進入內地市場後,不過是開拓個人事業版圖的選擇;而對於像前面提到的高海寧一類女星,或許這個過程就要漫長許多。
況且,在資本掌舵的娛樂圈中,大家看重的是“性價比”。
此前曾有“內地女星搶了香港女星飯碗”的觀點,對此成龍曾作出回應:“香港女演員要努力,找內地女星演出是有理由的,因為她們有市場。”
沒錯,對於影視劇而言,主角的市場號召力,會直接影響到票房成敗。
當年《春嬌與志明》上映時,在香港本土火爆異常,上座率是同期好萊塢大片的3倍,票房更是逆襲奪冠。但在內地市場卻表現平平,僅收穫2029萬的票房。
要知道,作為“港女”代表,楊千嬅的影響力和知名度不輸一線,奈何對於內地觀眾而言,可能還不及女二的扮演者楊冪。
導演彭浩翔曾説“自己選擇楊冪出演,並沒有考慮人氣因素”。但是要知道,2012年正是楊冪爆紅的開始。
在《春嬌與志明》上映前,憑藉《宮鎖心玉》大火的楊冪,僅2012年一年就有九部電影、四部電視劇上檔。
所以彭浩翔在選擇楊冪時,是不是真的不看中她的市場號召力和自身話題度,這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了。
“石榴姐”苑瓊丹曾提到:每個演員都有屬於自己的“壽命”。因為市場價格越來越低,這也就意味着競爭就會越來越強烈。
對於一部影視劇而言,大部分資金的花費是在演員片酬和劇集製作上。其中,除去演員本身的花銷外,工作人員的衣食住行無一不佔份額,再加上香港演員往返與內地和香港,這都是一筆不小的費用。
而對於佔據天時地利人和的內地影視劇市場來説,無論是從認知度、匹配度還是性價比來講,內地女演員的選擇面更大、更合算,對於不同類型劇集的適配度也會更高。
如今大部分明星會以個人工作室或公司的形式活動,自己做老闆簽約捧新人。像是迪麗熱巴、高偉光、張雲龍等人都隸屬於楊冪旗下,老闆楊冪也是不遺餘力地培養新人。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讓迪麗熱巴和高偉光火速上位;在《翻譯官》中,高偉光躋身男二,戲份吃重;張彬彬更是在今年憑藉《司藤》又火一把。
內地影視圈就像是我們常玩的“搶椅子”遊戲,每把“椅子”都是一塊資源。在一輪遊戲中,椅子的數量只會有減無增,有人搶到坐得穩當,就意味着有人出局。
當然,你可以等到新一輪遊戲的開始,這時就會換上新的“椅子”,可這也預示着新來的搶椅子的人也會越來越多。
而大部分香港女演員在內地的現狀,就像是一輪輪參加遊戲的人,受困於資源等因素,又要面臨着內地女演員所帶來的競爭和壓力。
某次頒獎禮上,演員海清發聲,抱怨中生代女演員無戲可拍。其實,女演員的拍戲困境,何止是侷限在中生代身上。
此前,國內影視圈潛在的“重男輕女”的規則,讓以女性為主的題材畢竟成為少數,投資商更願意重金砸在荷爾蒙滿滿的男演員身上。而在這一點上,香港男演員確實有票房號召力。像是劉德華、古天樂等人,時至今日,也可以説是整個影視圈的票房“扛把子”。
而這些男演員或是征戰大熒幕,或是在電視劇市場混得風生水起,再者隨着網絡大電影的蓬勃和成熟,一大批香港男演員開始選擇轉戰網大市場,倒也賺得盆滿缽滿。
20年前的一部《天龍八部》捧紅了“虛竹”樊少皇,雖然後來在像徐克導演的《龍門飛甲》中都有出演角色,但一直未能再現當初輝煌。不過樊少皇自從轉戰網大後,倒也做出些成績,參演的《龍虎山張天師》甚至被評“拉高了網大水準”。
再者,之前在香港娛樂圈,陳偉霆苦熬多年也不過是二三線小明星,他身上的稱謂可能更多的就是“阿Sa前男友”。
反觀進入內地市場後,在2014年陳偉霆靠着《古劍奇譚》一舉晉升為當紅小生,後又出演了《老九門》等劇作,坐穩“新一代男神”的名號。
這與他自身努力密不可分,當然也成了娛樂圈“大紅靠命”的真實寫照。
然而這樣的好命,卻極少出現在香港女演員身上。不管是電影還是電視劇,我們幾乎沒看到有哪些香港女演員能有一夜走紅的好運。
而像劉嘉玲、舒淇等人之所以這麼多年還能擔綱一線,一方面是多年積累的人氣打下了紮實基礎,另一方面,這些女星身上從來不缺少話題。
就拿張柏芝而言,結婚、生子、離婚,其中任何一件事情對於一個女演員而言,都足以影響到個人的事業發展。但這些放到張柏芝身上,卻偏偏成了能幫她一直維持熱度的話題。
再加上今年參加的《浪姐2》,儘管沒能最終成團,但她在比賽中獲得的關注、熱度和討論,已經是讓很多香港女演員望塵莫及的了。
影視圈本就是“僧多粥少”,從前內地女演員參演港片,像是高圓圓的《寶貝計劃》、黃奕的《竊聽風雲2》等,其實戲份並不多。
然而近年來隨着內地娛樂圈和影視圈的發展,內地+香港的合拍片也與日俱增,出於從票房號召力和影響力考量,香港男演員+內地女演員的組合屢見不鮮。
例如高圓圓和謝霆鋒主演的《一生一世》到後來的《七月與安生》,再到成為新港片票房冠軍的《拆彈專家2》,無一不是啓用了內地女演員作為主角。
如果説內地女演員搶灘香港女演員“地盤”,是基於片方對內地影視市場和各方因素考慮的綜合結果。
那麼真正能看到香港女演員陷入“饑荒”,內地女星反撲港圈的莫過於近年來香港金像獎中“影后”桂冠花落內地女星的現實。
眾所周知,“金像獎”其實更傾向於於本土影片和明星。然而自從2005年,章子怡憑藉《2046》捧走“影后”殊榮後。在此後的13屆金像獎中,周迅、鞏俐、斯琴高娃、趙薇、春夏等七位內地女星相繼拿下了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的獎盃。
這樣的局面,不僅讓金像獎尷尬,也讓“拉胯”的香港女演員們深感危機。
今時今日反觀內地女演員中,85小花、四小花旦、一線女星等羣體,都有不俗的表現。
其實不止TVB,越來越多的的港圈女藝人都開始選擇北上撈金,不過賺了錢卻丟了番位。看似是演員本身對內地市場的水土不服,實際上卻也透露着整個香港電影、電視劇市場的日漸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