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愛情故事》播出29年後,這個男人的真面目暴露了
他的劇,你一定看過。
23歲,他就創作了《東京愛情故事》,塑造出一代男人的“初戀”,赤名莉香。
首播至今29年,依然讓無數人念念不忘。
當代女性關心的話題,他幾乎一一嘗試。
今天,我們就通過日本系列紀錄片《行家本色》坂元裕二專輯來了解這位“婦女之友”。
生白皮書樂隊 - 年輕的槍Ⅰ
0 1“金句王”的工作方式
坂元裕二有”日劇金句王“之稱。
“我愛你並不是因為你是誰,而是我在你身邊的時候我是誰。”《東京愛情故事》
“比悲傷更令人悲傷的是,空歡喜。”《四重奏》
而這些經典台詞的誕生過程,簡單到有些“笨拙”:
輸入,刪除,再輸入,再刪除……
坐在大書架前,邊寫邊大聲讀出台詞,反覆揣摩,這是坂元裕二創作的常態。
在桌子上立硬幣,打手機遊戲,聽音樂,是有限的娛樂方式。
一張一張畫下去,慢慢找到人物的情感變化。
不僅要想清楚主人公的性格和出場,和他有關的家人、戀人、朋友、同事的行事風格也都要考慮。
和其他工作一樣,是重複不變的日程安排,枯燥、孤獨。
想要做出好東西,必須高標準、力求完美,不斷反思、優化,精益求精。
坂元説,“相比較讓故事有趣,我更喜歡那些人能像真實存在一樣”。
為了寫好故事,他會去實際生活中看場景,做訪談。
比如來到加油站,觀察、體驗環境;
或者,在餐廳看別人吃飯、聊天。
無論多忙,每天早上五點都會和妻子輪流到廚房為女兒製作便當,哪怕通宵喝酒,也雷打不動地下廚。
題外話:模仿丈夫和父親有沒有?
“人的形象是由細節堆疊勾勒出來的,比起浩大的故事, 在電視上看到通過小動作刻畫出的人物更令我激動。”
這樣做的結果,當然是一場又一場精彩的對話,和一個個鮮活如生的人物。
從生活中細膩、敏鋭地提煉真實,然後在藝術創作中再造“真實”,坂元實現了他對創作者身份的理解:
“才能之類的不怎麼靠得住,也不是靠閃現出什麼靈感,那一刻真正令我動筆的是,人在日常生活中迸發出對美的意識,那是必須認真感知世界才能孕育出來的。”
真實,也讓坂元筆下的人物看上去都不夠完美:
《母親》裏虐待女兒的媽媽,《四重奏》里人到中年卻依然堅持夢想的二流音樂家……
起初,觀眾未必接受。
比如《母親》這部劇剛播出時,虐待女兒的媽媽就迎來一片罵聲。
但坂元的本意在於,不要輕易否定別人選擇的生活。
“我自己帶孩子的時候也忍不住大聲斥責,想過一走了之,對我而言沒有立場對動手的母親定罪。”
隨着故事交代出這位媽媽更多的人生故事,觀眾也就慢慢理解了她想從育兒中獲得喘息的心情。
為揹負痛苦的人寫故事,成了坂元越來越堅定的創作信念和動力。
人性上的包容與温暖,最先讓讀到劇本的演員動容,如明星演員高橋一生所説,“我覺得坂元老師的劇本有着試圖肯定那些生存方式的力量”。
坂元裕二算是編劇界年少成名的典型。
19歲參加電視台編劇大賽獲獎,開始當編劇助理;
“把寫過的東西再寫一遍,是最痛苦的……這讓我有強烈的厭惡感,我想創作的不是這種東西。”
27歲,做電影導演,失敗。
32歲,閉關在家寫小説,3年都沒寫出來,失敗。
《行家本色》紀錄片幕後團隊完整跟拍了他創作一部舞台劇的全過程。
坂元裕二繼續開啓苦思冥想、反覆打磨的模式,來學習這門新的語言。
當作品被搬上舞台後,他露出忐忑“還有很多不明白的東西,像出航大海一樣,非常害怕,但又有點開心。”
喬布斯“Stay hungry,Stay foolish"的精神,在他身上得到完美體現。
《行家本色》不是造神的紀錄片,更多是聚焦每位行家在工作中的認真、堅持、職業原則和精神信念。
360行,行行不容易,行行有智慧。
也因此,它被上班族視為“職場雞血”。
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沒有那麼多模糊地帶。
“專業精神”,是最大標準。
藝術家,編劇,音樂人,也是個職業,一份工作。
而那些對自己的領域深耕細作,一絲不苟,甚至推進行業進步的人,值得尊敬,也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