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
唐王朝 668年
標誌:唐高宗滅高句麗
2、美國
美利堅合眾國 1945年
標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3、俄國
蘇聯 1970年
標誌:核武器超越美國
4、日本
日本 1941年
標誌:偷襲珍珠港
5、印度
莫卧兒帝國 1650年
標誌:阿克巴大帝時期,印度成為全球第一經濟大國
6、法國
法蘭西第一帝國 1810年
標誌:擊敗第五次反法同盟
7、英國
大英帝國 1850年
標誌:第一次世博會,日不落帝國巔峯
8、意大利
意大利王國 1921年
標誌:一戰結束後成為戰勝國
9、德國
德意志第三帝國 1942年
標誌:佔領蘇聯西部領土
10、西班牙
西班牙無敵艦隊 1588年
標誌:無敵艦隊遠征英國前
據外交部網站消息,有記者提問,8月2日,中國外交部發布了《印度邊防部隊在中印邊界錫金段越界進入中國領土的事實和中國的立場》文件。中方為什麼要發佈這一立場文件?為何選擇在此時發佈?
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回應稱,6月18日,印度邊防部隊越過中印邊界錫金段進入中國領土。印軍至今仍然非法滯留在中國領土上。事件發生以來,中方通過外交渠道多次向印方提出嚴正交涉,對印方非法越界行為予以強烈譴責,要求印方遵守歷史界約,立即無條件將越界的印度邊防部隊撤回邊界線印度一側。中方的做法展示了高度剋制。但印方不僅沒有采取任何實際行動糾正錯誤,反而通過炮製各種站不住腳的理由,為印軍非法越界行為編造藉口。
中印邊界錫金段已由1890年《中英會議藏印條約》劃定,是中印兩國政府都確認的既定邊界,這是不容否認的事實。印方所作所為違反1890年條約及其確定的中印既定邊界,違反國際法基本原則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不僅是對中國領土主權的嚴重侵犯,更是對地區和平穩定和正常國際秩序的嚴峻挑戰,不會為任何一個主權國家所容忍。
中方發佈《印度邊防部隊在中印邊界錫金段越界進入中國領土的事實和中國的立場》文件,目的是向國際社會進一步説明此次印軍越界事件的事實真相,全面闡述中國政府立場。中方這麼做,是為了維護本國的領土主權,也是為了維護國際法的基本原則和國際關係的基本準則,維護公平和正義。中方相信,是非自有曲直,公道自在人心。
【文件全文】
印度邊防部隊在中印邊界錫金段越界進入中國領土的事實和中國的立場
一
1. 洞朗地區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亞東縣,西與印度錫金邦相鄰,南與不丹王國相接。1890年,中國和英國簽訂《中英會議藏印條約》,劃定了中國西藏地方和錫金之間的邊界。 根據該條約規定,洞朗地區位於邊界線中國一側,是無可爭議的中國領土。長期以來,中國邊防部隊和牧民一直在該地區開展巡邏和放牧活動。目前,洞朗地區與錫金之間的邊界是中印邊界錫金段的一部分。
2. 2017年6月16日,中方在洞朗地區進行道路施工。6月18日,印度邊防部隊270餘人攜帶武器,連同2台推土機,在多卡拉山口越過錫金段邊界線100多米,進入中國境內阻撓中方的修路活動,引發局勢緊張。印度邊防部隊越界人數最多時達到400餘人,連同2台推土機和3頂帳篷,越界縱深達到180多米。截至7月底,印度邊防部隊仍有40多人和1台推土機在中國領土上非法滯留。
3. 事件發生後,中國邊防部隊在現地採取了緊急應對措施。6月19日,中方通過外交途徑緊急向印方提出嚴正交涉,對印方非法越界行為予以強烈抗議和譴責,要求印方立即將越界的印度邊防部隊撤回到邊界線印度一側。中國外交部、國防部、中國駐印度使館在北京和新德里先後多次向印度提出嚴正交涉,強烈要求印度尊重中國的領土主權,立即撤回越界的邊防部隊。中國外交部、國防部發言人多次公開表態,説明事實真相,表明中方立場,並公佈了印軍越界的地圖和現場照片(見附件1)。
二
4. 中印邊界錫金段已由1890年《中英會議藏印條約》(以下簡稱“1890 年條約”,見附件2)劃定。該條約第一款規定:“藏、哲之界,以自布坦交界之支莫摯山起,至廓爾喀邊界止,分哲屬梯斯塔及近山南流諸小河,藏屬莫竹及近山北流諸小河,分水流之一帶山頂為界”(注:支莫摯山即今吉姆馬珍山)。此段邊界線走向條約敍述清晰準確,實地邊界線沿分水嶺而行,走向清晰可辨。
5. 新中國成立和印度獨立後,兩國政府均繼承了1890年條約以及據此確定的中印邊界錫金段已定界,這反映在印度總理尼赫魯給中國總理周恩來的信件、印度駐華使館給中國外交部的照會、中印邊界問題特別代表會晤印方提交的文件中(見附件3)。長期以來,中印兩國按1890年條約確定的邊界線實施管轄,對於邊界線的具體走向沒有異議。邊界一經條約確定,即受國際法特別保護,不得侵犯。
6. 6月18日以來,印度邊防部隊非法越過中印錫金段邊界進入了中國領土,這是不容否認的事實。此次事件發生在邊界線清楚的已定界地區,與過去雙方邊防部隊在未定界地區發生的摩擦有着本質區別。印度邊防部隊越過既定邊界,侵犯了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違反了1890年條約,違反了《聯合國憲章》,是對國際法基本原則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的粗暴踐踏,性質非常嚴重。
三
7. 事件發生以來,印度炮製種種“藉口”為其非法行為辯護,有關説法在事實和法律上毫無根據,根本不能成立。
8. 中印邊界錫金段已經劃定,洞朗地區是中國領土。中國在自己的領土上進行道路施工,目的是為了改善當地的交通,完全正當合法。中國修路活動沒有越過邊界線,而且提前通報了印度,最大限度體現了善意。印度邊防部隊公然越過雙方承認的邊界線,侵入中國領土,侵犯中國的領土主權。這才是真正企圖改變邊界現狀,也嚴重破壞了中印邊境地區的和平與安寧。
9. 印度以中國修路活動帶來“嚴重安全風險”為自己的非法越界行為辯護。聯合國大會1974年12月14日通過的3314號決議規定,不得以任何理由,不論是政治性、經濟性、軍事性或其他性質理由,為一個國家的武裝部隊侵入或攻擊另一國家的領土作辯解。以所謂的“安全關切”為由越過已定邊界線進入鄰國領土,無論從事任何活動,都違反國際法基本原則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都不會為任何一個主權國家所容忍,更不是中印兩個鄰國正常的相處之道。
10. 長期以來,印軍在多卡拉山口及其附近地區的邊界線印度一側修建了道路等大量基礎設施,甚至在邊界線上修建碉堡等軍事設施。與此相反,中國在該段邊界線中國一側只進行了少量的基礎設施建設。近年來,印度邊防部隊還阻撓中國邊防部隊沿着邊界線正常巡邏執勤,並企圖越界修建軍事設施,中國邊防部隊對此多次提出抗議並依法拆除印軍越界設施。實際上,正是印度企圖不斷改變中印邊界錫金段現狀,對中國構成嚴重的安全威脅。
11. 1890 年條約已確定,中印邊界錫金段起自與不丹交界的吉姆馬珍山,這是中印邊界錫金段的東端點,也是中國、 印度、不丹的三國交界點。此次印度邊防部隊越界的地點位於中印邊界錫金段的邊界線上,距離吉姆馬珍山約有2000多米之遠。此次事件與三國交界點問題並無關係。印度應尊重1890年條約及其確定的中印邊界錫金段東端點,無權單方面改變既定邊界線及其東端點,更不得以此為由侵犯中國的領土主權。
12. 邊界在國際法上具有穩定性和不可侵犯性。由1890年條約確定的中印邊界錫金段持續有效,為中印雙方一再確認。任何一方都須嚴格恪守,不得侵犯。中印雙方正在邊界問題特別代表會晤中探討在錫金段邊界實現解決邊界問題的“早期收穫”,這主要是考慮到錫金段邊界已由1890年條約劃定,且該條約由當時的中國和英國簽署,中印應該以中國和印度的名義簽訂新的邊界條約,以代替1890年條約。但這絲毫不影響中印邊界錫金段的既定邊界性質。
13. 洞朗地區歷來屬於中國,一直在中國的有效管轄之下,不存在爭議。中國和不丹都是主權獨立國家,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通過談判協商解決邊界問題,迄今已進行了24輪邊界會談,達成了廣泛共識。兩國雖未正式劃界,但雙方已對邊境地區實施了聯合勘察,對邊境地區的實際情況和邊界線走向存在基本共識。中不邊界問題是中、不兩國的事情, 與印度無關。印度作為第三方,無權介入並阻撓中不邊界談判進程,更無權為不丹主張領土。印度以不丹為藉口侵入中國領土,不僅侵犯了中國的領土主權,而且是對不丹主權和獨立的挑戰。中國和不丹是友好鄰邦,中國曆來尊重不丹的主權和獨立。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中不兩國邊境地區一直保持和平安寧。中國願繼續同不丹一道,在不受外來干涉的情況下,通過談判協商解決兩國間的邊界問題。
四
14. 事件發生以來,中國本着最大善意,保持高度剋制, 努力通過外交渠道與印度溝通解決此次事件。但任何國家都不應低估中國政府和人民捍衞領土主權的決心。中國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維護自己的正當合法權益。此次事件發生在已定邊界線的中國一側,印度應立即無條件將越界的邊防部隊撤回邊界線印度一側,這是解決此次事件的前提和基礎。
15. 中印是兩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政府一貫重視發展同印度的睦鄰友好關係,致力於維護兩國邊境地區的和平與安寧。中方敦促印度政府從兩國關係大局和兩國人民的福祉出發,恪守1890年條約及其確定的中印既定邊界,尊重中國的領土主權,遵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等國際法基本原則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立即將越界的邊防部隊撤回邊界線印度一側,並徹底調查此次非法越界行為,儘快妥善解決此次事件,恢復兩國邊境地區的和平與安寧。這符合兩國的根本利益,也是本地區國家和國際社會的共同期待。
附件1
圖一:印軍越界地點示意圖
圖二:印軍越界現場照片(一)
圖三:印軍越界現場照片(二)
附件2
中英會議藏印條約
一八九〇年三月十七日,光緒十六年二月二十七日,加爾各答。
茲因大清國大皇帝、大英國大君主五印度大后帝,實願固敦兩國睦誼,永遠弗替;又因近來事故,兩國情誼有所不協之處,彼此欲將哲孟雄、西藏邊界事宜,明定界限,用昭久遠,是以大清國大皇帝、大英國大君主擬將此事訂立條款, 特派全權大臣議辦,由大清國特派駐藏幫辦大臣副都統銜升;由大英國特派總理五印度執政大臣第一等三式各寶星上議院侯爵蘭;各將所奉全權便宜行事之上諭文憑公同校閲,俱屬妥協,現經議定條約八款,臚列於後:
第一款 藏、哲之界,以自布坦交界之支莫摯山起,至廓爾喀邊界止,分哲屬梯斯塔及近山南流諸小河,藏屬莫竹及近山北流諸小河,分水流之一帶山頂為界。
第二款 哲孟雄由英國一國保護督理,即為依認其內政外交均應專由英國一國徑辦;該部長暨官員等,除由英國經理準行之事外,概不得與無論何國交涉來往。
第三款 中、英兩國互允以第一款所定之界限為準,由兩國遵守,並使兩邊各無犯越之事。
第四款 藏、哲通商,應如何增益便利一事,容後再議, 務期彼此均受其益。
第五款 哲孟雄界內遊牧一事,彼此言明,俟查明情形後,再為議訂。
第六款 印、藏官員因公交涉,如何文移往來,一切彼此言明,俟後再商另訂。
第七款 自此條款批准互換之日為始,限以六個月,由中國駐藏大臣、英國印度執政大臣各派委員一人,將第四、第五、第六三款言明隨後議訂各節,兼同會商,以期妥協。
第八款 以上條款既定後,應送呈兩國批准,隨將條款原本在倫敦互換,彼此各執,以昭信守。
光緒十六年二月二十七日,即西曆一千八百九十年三月十七日,在孟臘城繕就華、英文各四份,蓋印畫押。
附件3
一、1959年3月22日印度總理尼赫魯給中國總理周恩來的信
“印度的保護國錫金同中國西藏地方的邊界,是由1890年的英中專約所確定,1895年共同在地面上標定。”
二、1959年9月26日印度總理尼赫魯給中國總理周恩來的信
“1890年的這個條約也確定了錫金和西藏之間的邊界;這條線後來在1895年加以標定。因此,關於錫金同西藏地方的邊界,不存在任何糾紛。”
三、1960年2月12日印度駐華使館給中國外交部的照會
“中國政府知道印度政府同不丹和錫金所有的特殊的條約關係。因此印度政府歡迎中國照會中對於錫金和不丹為一方和西藏為另一方之間的邊界的解釋。照會説,錫金和中國西藏地方之間的邊界早經正式劃定,在地圖上既沒有任何分歧,在實踐中也沒有任何爭論。印度政府願意補充説明,這條邊界在地面上也已標定了。”
四、2006年5月10日印方在中印邊界問題特別代表工作組會議上提交的非文件
“五、雙方同意錫金段的邊界走向。”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周家大少爺”:直接扣人扣車
網友“柏葉啦啦寶”:印度簡直就是一個不要臉的潑皮無賴。
網友“曉雲”:國土必爭
網友“wealth”:保衞任何一寸國土
網友“小矮人”:膨脹了,小三
網友“中國夢”:有理有據
網友“明-哥”:相持中印軍處於猜疑焦躁癔想中鋭氣已失,我軍集憤怒、等待、佈署中鋭氣已漲至頂峯,正當擊之!
網友“實心菠蘿蜜”:所有越界的抓起來
網友“謝小林”:打擊侵略者,保家衞國!
網友“Hi, I am James.”:這就是底線…這就是根
(1970-01-01)
印度錫金邦(Sikkim)位於喜馬拉雅山南麓
。
印度東北部,指印度最東部的區域,包括互相毗鄰的“東北七邦”和錫金邦。該地區與尼泊爾、不丹、中國、緬甸和孟加拉國接壤,而與印度其他部分之間以寬度僅21千米的西里古裏走廊相連。印度東北部的民族構成十分複雜,英國殖民期間的阿薩姆行政長官福勒(J.B. Fuller)曾將這裏稱作“民族博物館”。針對這種民族多樣性和複雜性的狀況,印度政府在獨立後的70年間,先後對東北部實施了一系列政策,以期將眾多少數民族“融入印度的大家庭”。然而,從現狀來看,這些政策的治理效果並不顯著。
對印度缺乏認同感
歷史上,印度東北部從來沒有被來自印度本土的政權統治過。實際上,在英國人到來之前,這片地區同時存在着幾個獨立的王國和眾多的山民部落,其中比較重要的有阿霍姆王國和曼尼普爾王國。阿霍姆王國由從雲南瑞麗遷徙而來的撣族(與泰國的泰族、中國的傣族同族)王子於13世紀建立,沿襲近600年。17世紀時,阿霍姆王國曾數次抵抗印度莫卧兒帝國的入侵,並在決定性的戰役中取得了大勝,從而阻止了印度帝國染指這一地區。
印度錫金邦首府甘托克街頭生活。
在英國東印度公司佔領了孟加拉地區之後,阿霍姆和曼尼普爾一直是英國勢力與緬甸之間的緩衝地帶。19世紀初,緬甸貢榜王朝趁阿霍姆王室內亂而將其吞併,順帶吞併了旁邊的曼尼普爾。阿霍姆國王逃進英國控制地區尋求避難,緬軍大將班都拉率兵追入英控區,從而引發了第一次英緬戰爭。1826年,緬甸戰敗,阿霍姆和曼尼普爾被割讓給英國。在以後的幾十年裏,英國人先後征服了東北部剩下的幾個王國和山地部落,從而控制了除所謂的“阿魯納恰爾邦”(中國藏南地區)以外的整個印度東北地區。
此後,英國在這一地區實施了不同的管理模式,將布拉馬普特拉河(雅魯藏布江下游)的廣大河谷地區納入阿薩姆省進行直接管轄,而允許曼尼普爾等土邦王國和山地部落實行充分的自治管理。1947年印度獨立後,印度政府從英國人手裏接管了整個東北部地區。但是,從未被印度人統治過的東北地區人民對這個新的印度國家缺乏認同感,包括曼尼普爾在內的一些土邦政權拖延了很久,才在印度政府的強壓下屈服,簽字加入了“印度自治領”(曾短暫存在於南亞次大陸上的一個國家,作為1947年英國結束對印度次大陸的統治之後、到1950年印度共和國正式成立之前,從殖民地過度到完全獨立建國的一個階段)。而以那加民族武裝為代表的反抗勢力則一直尋求着脱離印度而獨立,至今仍未平息。
“尼赫魯主義”的東北政策
在印度政府的歷次人口普查中,東北地區究竟有多少個民族存在,竟然沒有一個恆定的數字。有人説,整個印度東北地區至少有200多個少數民族,流通的語言也有200多種。總之,這個地區的民族構成十分複雜,而這些民族在文化習俗、宗教信仰、社會經濟結構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異,對於印度政府的政策制定者來説,如何讓這些少數民族既能夠保持住各自獨特的文化,又能跟上整個國家的發展步伐,並逐漸培育出對印度的國家認同,是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
印度建國初期,國家構建面臨着巨大的挑戰。除了印巴分裂造成的屠殺暴亂和難民潮之外,印度境內還存在着500多個自治土邦,十幾塊歐洲其他國家(法國、葡萄牙等)的殖民地,加上宗教衝突、民族衝突、種姓衝突,整個國家處在一個十分混亂的狀態。
對於如何管理東北部少數民族的問題,是強制同化?還是逐漸整合?是就整個東北部制訂一個統一的政策?還是針對不同民族的社會條件“分而治之”?印度政府內部曾經展開過激烈的討論。
然而,印度建國初期國家建構的指導思想基本上是尼赫魯主導的“尼赫魯主義”,印度政府對東北部實施的政策也不例外。由於尼赫魯本人更看重民族多樣性,更傾向於各民族保護自己的文化傳統,所以,從1947年到1962年這15年間,印度政府大致繼承了英國殖民政府的東北部政策,即有限管理布拉馬普特拉河谷的阿薩姆平原地區,而讓其他土邦和山地部落享有充分自治。
尼赫魯本人並不反對在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經濟和現代化建設,但是他希望這種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然而,“尼赫魯主義”在建國後的15年裏雖然給予了少數民族足夠的自治,卻也因沒能提供必要的、國家層面的投入而使得整個東北部經濟發展近乎停滯。
180度政策大轉向
印度在1962年的中印戰爭中失利,不僅使得印度的國際形象受損,也使得印度國內一些過去潛伏的問題浮出水面。尤其是在東北部地區,由於戰爭的影響,一些少數民族對於印度的國家認同更加淡化,以民族獨立為訴求的政治勢力和武裝力量也越來越多地開始出現。印度政府意識到,東北部不再是一個應該被“放任自流”的地區,而應被當作防務前沿來看待。如果中央政府不能有效地管理這一區域,未來衍生出來的問題將不止於印度內部的民族矛盾,而有可能上升為外交和國際問題。
實際上,類似的問題在中印戰爭之前就一直存在,只是沒能引起印度政府的足夠重視。印度東北部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是跨境民族,比如那加族,他們生活在印度和緬甸邊境的大山裏,其內部的分離主義者很早就建立了自己的武裝力量,一直主張將印緬兩國境內的那加族部落統一起來,建立一個獨立的國家。這樣的武裝在印度-不丹邊境、印度-東巴基斯坦/孟加拉國邊境都有存在,印度政府在建國初期對這些邊境地區的行政管理能力有限,偶爾派兵圍剿,也大多因這些少數民族武裝可以逃進鄰國境內而收效甚微。
尼赫魯的東北部政策在戰爭之後廣受詬病,並於1964年隨着尼赫魯的去世而被徹底拋棄。在隨後的10年間,印度政府來了個180度大轉身,大力強化了東北部偏遠地區的行政管理,建立了縣、鎮、村級的管理體系,配以大規模的駐軍。同時,印度將一些分離或自治要求較強烈、且人口相對集中的民族從大阿薩姆邦剝離出來,單獨建邦,那加蘭邦、梅加拉亞邦等應運而生。印度中央政府於上世紀70年代初收回了境內500多個自治土邦的自治權利。
印度政府這一時期的政策加強了中央政府對東北部地區的有效管理,強化了邊境地區的防務體系,一些獲得建邦的少數民族精英因為自身地位的提升而改變了離心傾向。不過,這一時期的東北部政策以加強行政管理和邊境防衞為宗旨,地區的經濟發展卻沒能得到相應的重視。而且,能夠獲得單獨建邦的少數民族屈指可數,其他眾多的民族沒能得到同樣的待遇,新的自治訴求、甚至分離傾向在這些少數民族中孕育出來,更多的民族武裝力量相繼誕生,儘管他們的人數和影響力並不算大。
能否搭上區域性合作的順風車
意識到東北部經濟發展滯後對地區安全產生的影響,印度於上世紀80年代後開始了對這一地區大規模的、政府主導的投資,從而標誌着印度東北部政策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從那之後的歷屆政府都會在上任伊始推出一些旨在發展東北經濟的倡議或戰略,成立五花八門的部門和機構,負責調配使用專屬東北地區發展的專項資金。
儘管相當規模的資金確實能夠落實到位,但是,幾十年下來,印度東北地區的經濟仍然處於欠發展狀態,遠遠低於印度國內的平均水平。究其原因,有人認為是東北地區底子薄,基礎設施嚴重匱乏,人力資源短缺;也有人認為,雖然資金到位,但資金的使用缺乏監管,造成各級政府貪污腐敗嚴重;更有人歸咎於印度官僚系統的低效率,“倡議”或“戰略”口號很多,卻缺少長遠的統籌規劃和系統性的實施操作。
印度政府於1991年推出了“向東看”戰略,希望藉助全球化和區域性合作的大潮,將東北部與印度全境的經濟整合與印度和東亞、東南亞的經濟合作融為一體。不過,與以往許多國家戰略的執行情況相似,印度政府“雷聲大,雨點小”,20多年後,“向東看”戰略幾乎沒有獲得什麼實質性的成果。
現任印度總理莫迪於2014年上台後,將“向東看”(Look East)升級為“東向行動”(Act East)。在印度與中國關係趨冷之際,“東向行動”的重點只能是東南亞地區,而印度僅有的切入點是基礎設施同樣匱乏、經濟水平低下的緬甸,一條通過緬甸、連接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的高速公路在規劃了將近5年之後,至今仍未修通。印度東北部地區能否從區域性經濟合作中獲得“鹹魚翻身”的機會,還有待觀察。
(作者系自由撰稿人,南亞和東南亞問題觀察者)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欣晴水滴”:錫金被吞併後,不丹,尼泊爾不一直過着兔死狐悲的日子,惶惶不可終日
網友“遠西回聲”:最好的思路是強化發展投入,把雲南和西藏東南的發展水平提高一個層次,成為具有吸引力的“中國櫥窗”。這是中國自己就可以決策的事情,不能再猶豫失去時機。櫥窗的力量是非常大的,經濟,文化乃至民族歷史淵源,進可以成為向外發展的起點大本營,退可以擁有更強的邊防鞏固功能減少中國自己的區域發展不平衡。
網友“羌笛”:印度這雞蛋有縫可以叮。
網友“Tora”:錫金自古以來是中國領土,被印度佔領了。北方四島四百五十幾年前被沙俄佔了日本一直在堅持自己的領土主張!中國的錫金、外蒙、琉球、遠東地區呢?
網友“胡強”:英國當年太牛了
網友“夜夜”:幫助東北部獨立。。
網友“半壁清輝”:給他肢解了,幫助獨立
網友“小何7137”:可惜了錫金
網友“OK”:都是緬甸和英國惹來的禍端
網友“委蛇”:錫金應當是獨立的共和國,要加入別的國家也不會是印度,不要臉的阿三啊
(1970-01-01)
據《印度快報》17日報道,印度、日本、美國三國軍隊聯合舉行的第21屆“馬拉巴爾”聯合軍演於當地時間17日在孟加拉灣閉幕。在軍演最後一天,印度軍方通過社交網絡平台公開了多張參演軍事裝備在演習現場的圖片,大秀“肌肉”。
此次軍演於10日開始,來自三國的16艘艦船和超過95架戰機參加了此次聯合軍演,包括美國“尼米茲”號核動力航母、日本海上自衞隊最大直升機航母“出雲”號以及印度航母“維克拉瑪蒂亞”號。這也是“馬拉巴爾”軍演首次同時聚集了三國航母。
17日,印度記者還獲邀在“尼米茲”號航母上觀看了軍演反潛訓練的場景。
參演艦艇合影,前排自左至右分別為美國海軍“尼米茲”號航空母艦、印度海軍“維克拉瑪蒂亞”號航空母艦和日本海上自衞隊“出雲”號直升機航母。
參演的三艘航母合影,自近至遠分別為“尼米茲”號、“維克拉瑪蒂亞”號和“出雲”號。
參演飛機編隊飛過印度“維克拉瑪蒂亞”號航母。
參演飛機編隊飛過印度“維克拉瑪蒂亞”號航母。
參演飛機編隊飛過美國“尼米茲”號航母。
參演的印度軍隊“米格-29K”戰鬥機低空飛掠美軍“尼米茲”號航空母艦甲板。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fillins”:如果需要,早晚會有的。
網友“fillins”:秀秀癢癢肉麼?
網友“夜坐聽風”:可惜尼米茲級航空母艦不是印度的,印度指望美國真在戰時配合是在做夢
網友“天下無德”:美國人的肌肉長到印度人身上去了,三哥可以
網友“思源”:有在中國夢裏!
網友“NASA”:尼米茲級別的還真沒有,而且相當一段時間內不可能會有
網友“夜坐聽風”:幾艘船而已,以為中國沒有?
網友“夜坐聽風”:幾艘船而已,以為中國沒有?
網友“NASA”:尼米茲級別的還真沒有,而且相當一段時間內不可能會有
網友“夜坐聽風”:幾艘船而已,以為中國沒有?
網友“NASA”:尼米茲級別的還真沒有,而且相當一段時間內不可能會有
網友“夜坐聽風”:幾艘船而已,以為中國沒有?
網友“夜坐聽風”:幾艘船而已,以為中國沒有?
(1970-01-01)
近期,中印邊境局勢緊張。6月中旬以來,印軍非法越界,不顧中方再三抗議,拒不撤軍,由此形成雙方軍隊在中國邊境地區的長期對峙。
面對印方的“無理取鬧”,來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四院的葉宏亮、楊玉正、鄭志昌等幾位老人十分揪心和氣憤,他們,都是曾經參加過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印邊境自衞反擊戰的老戰士。
據老兵們回憶,從1959年開始,印度不斷對中國邊境進行武裝挑釁,並逐漸集結起精鋭部隊。當時的中國正處於三年自然災害困難時期,蘇聯撤走專家,而印度背後卻有英國、蘇聯和美國撐腰。這樣的形勢讓當時的印度總理尼赫魯感到樂觀。然而,1962年10月20日,中國發起自衞反擊戰,不到一個月,印軍主力部隊就被打得一敗塗地。
中印戰爭中國老兵合影。 本文圖均為 微信公眾號: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圖
高寒缺氧、炒麪褥子,環境惡劣、裝備落後,
55年前,他們奔赴戰場,義無反顧、拼命去抗!
那場戰爭留下的記憶對於老兵們來説刻骨銘心。海拔最低3000米、最高5700米,平均氣温零下20攝氏度、最低零下38攝氏度……
“我們跨過麥克馬洪線,翻過喜馬拉雅山,深入藏南平原地區,到達達旺等地,印度兵四處逃竄”,現年75歲的參戰老兵葉宏亮回憶道。葉宏亮當時是55師某連的衞生員,負責100多名戰士的傷員搶救、健康保障。
葉宏亮還記得他們過五道梁和唐古拉山時的驚險。有句俗語叫“上了五道梁,喊爹又喊娘”。由於正值嚴冬,高寒缺氧,寒風刺骨,呵氣成冰,在翻越這些險境時,不少裝備都得靠人扛,靠人背。一些戰士因缺氧等原因再也沒有醒來。
從西寧經拉薩,20多天後他們終於到達中印邊界前線陣地。沿途幾乎所有成年藏民同胞都被髮動參與修路。工兵團和推土機在前面開路,藏民在後面平路。
1962年解放軍進藏途中。
據葉宏亮回憶,在高海拔地區戰友們都被告誡少活動、不能劇烈活動,但為了搶佔先機,很多士兵都是跑步走。在一次圍剿印軍的行動中,他們營有兩名戰士因高山反應引發急性肺、腦水腫而犧牲。
在葉宏亮看來,印軍裝備比解放軍的好。“我們大多用的是朝鮮戰爭時的武器,甚至解放戰爭時用的。印軍用的是蘇聯、英國支持的武器。他們的是半自動或者自動,而我們的槍還是53式步騎槍,打一槍得再扣一下扳機。當時11師已經換了56式半自動步槍,我們55師1963年才換。”
“印度的75炮是固定在吉普車上的,我們的75炮是人扛的;他們吃的是罐頭,有葷的有素的,我們吃的是炒麪。他們一人有一塊毛毯,幹部有睡袋;我們蓋的是棉褥子。”葉宏亮説,“在繳獲的物資中,我人生中第一次看到了半導體收音機,在海拔那麼高的地方竟然還能收聽節目,當時真覺得開了眼界。”
中國的軍事實力和入藏交通狀況早已今非昔比,
老兵們説:“根本不需要到前線,在後方就能給他們滅了!”
這場較量,最終以印軍被重創結束。葉宏亮説,解放軍高昂的鬥志、頑強的作戰作風以及保家衞國的信念,是對方無法比的。 “我們都很年輕,他們不少兵都四五十歲了。他們是僱傭兵,在不可取勝的情況下可以自行撤退或逃跑;我們哪怕是一個人,也要堅持到最後,絕不退縮。”
老兵們認為,中國的軍事實力和入藏交通狀況早已今非昔比,不怕再在中印邊境地區發起一場自衞反擊戰。“我們之前的榴彈炮、山炮最多也就能打十來公里,但現在我們的導彈指哪打哪,能打幾千公里,根本不需要到前線,在後方就能給他們滅了”,葉宏亮説。
1962年戰爭中的中印士兵。
對於中國那時的主動停火和撤兵,葉宏亮認為,我們當時打的主要是政治仗,是為了教訓一下印度,從而維持邊境地區的長久和平。“當時我們的經濟實力、軍事實力都很落後。如果當時真的要在達旺等地區建立據點,把傳統線以北這些地區都控制起來,印度估計會反撲,那麼兩國邊境就難以安定。”
航天老兵共同編寫回憶錄,
記錄那段鏖戰雪域之巔的燃情歲月。
近幾年來,“一定要留下點什麼”的念頭一直縈繞在葉宏亮的腦海。“年輕人根本不知道中印戰爭,我的小孫子也一直問我‘爺爺,你真的打過仗啊?’”。
從部隊轉業後,葉宏亮結下了和航天的不解之緣。他先是參與到第七機械工業部第四研究院的工作中,追隨單位先後輾轉內蒙、四川、陝西多地,直到最終將選址定在西安市東郊。隨後,他又投身到航天四院741醫院的建設中,在醫院建成之際轉入機關行政崗位,在四院先後工作了近四十年,直至退休。
自2012年起,葉宏亮開始蒐集有關中印自衞反擊戰的資料和回憶錄,想要給後人留下點什麼。當年200多名一起戰鬥、轉業的戰友如今只剩下70來個人,二十出頭的年輕小夥也都已年逾古稀。“每年都有人離開,再不着急留下點什麼就來不及了。” 在他看來,“中印邊境之戰並不殘酷,但卻讓中國在世界上有了影響力”。
今年4月,在退休單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四院的支持下,他和數十位戰友共同編寫的《鏖戰雪域之巔——中印邊境自衞反擊戰老戰士回憶錄》一書終於正式發佈。
該書從“航天四院參戰退休老兵紀念一九六二年中印邊境自衞反擊戰勝利53週年活動” 引入“不愧為偉大的人民、不愧為偉大的軍隊”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給參戰部隊的致敬電”、“中央慰問團三分團章團長在五十五師慶功會大會上的講話”等一系列內容。回憶錄情節真實生動,故事扣人心絃、催人淚下。
“我們的英雄軍隊有信心、有能力打敗一切來犯之敵!”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建軍90週年閲兵中的講話猶在耳畔。無論往日今時,我國人民和軍隊捍衞國家領土主權的決心和意志堅定不移,容不得任何妥協!
(原題為《參加中印邊境自衞戰的航天老兵告訴你,55年前發生了什麼?》)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公玉成”:這才是真正老人
網友“燜面”:向老兵致敬
網友“風信子eye”:致敬!
網友“初同燕雀之遊”:致敬老英雄們!
網友“José”:必須點贊
網友“peter”:憶往昔,看今朝,保護疆土,奮勇向前。
網友“小破孩4523”:致敬!中國軍人!
網友“Rock life”:致敬老英雄
(197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