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輩子還要做偶像嗎?”
“應該不會吧,已經充分體驗過偶像的人生了。如果有下輩子,想成為貓吧,自由自在,過着悠閒的生活,挺好的。”
在國內,選秀養成類綜藝帶着不加掩飾的野心進入到第三個年頭,而現象級節目《青春有你2》也剛剛誕生了9個新的女性偶像。
同一時間段裏,94年生的日本偶像渡邊麻友,決定退出娛樂圈,理由是因為健康問題。
12歲加入AKB48,26歲退圈,在偶像體系裏呆滿了14年的渡邊麻友,被ABK48的創立人秋元康評價為, “正統派偶像”。
| 粉絲的留言也極為温柔
為什麼這麼説?
在11年的偶像生涯中,保持零緋聞記錄、永遠帶着笑容、常把“努力一定會有回報”這句話掛在嘴邊。在有着超過50年曆史的日本女偶像產業中,偶像的標準隨着社會發展與經濟起落一直在更迭,渡邊麻友無疑是偶像的原教旨主義者。
她自己有過很多關於偶像的言論:
“我所認為的偶像的王道,就是不給大家看到背後的故事,只給大家看到外表的光鮮亮麗,才是偶像本來的樣貌。因為我的工作就是讓他們感受到夢想和希望。”
“成為偶像後失去的東西是什麼?”
渡邊麻友:“作為人的感情。”
“偶像對你來説是什麼?”
渡邊麻友:“青春。”
這些讓人心疼的話語背後,指向了偶像產業仍舊是個殘酷的遊戲。偶像們除了是行業最光鮮亮麗的符號代表外,還是工業化造星機制下的標準化“商品”。
作為藝人,必須被偶像產業的框架定義,但作為“商品”,必須迎合越來越難以討好的粉絲羣體,而這兩者在更多時刻又是相悖的。
不僅如此,隨着科技的發展,人們越來越趨向於選擇“經由自己塑造的偶像”。在當下,真人偶像們還面臨着“完全迎合粉絲塑造”的“虛擬偶像”的衝擊。
節選自《你好呀!日本》
(動漫部分)
作者:馬小褂
不會跳舞、唱歌跑調的素人偶像是什麼時候興起的呢?
第一個是80年代中期的小貓俱樂部,雖然只輝煌了兩年不到就落幕了,但是為後來的日本演藝圈揭示了一條路 :什麼都不會,單純賣親近感,也可以成偶像。小貓俱樂部的製作人叫秋元康,也就是之後2005年創造了AKB神話的那個男人。
所以説,80年代日本的偶像和現在還是存在一些區別的。現在的偶像可以什麼都不會,只要賣長相賣個性就有粉絲;80年代的偶像可以算是成為明星的一條路線,含義更接近我們國內八、九十年代的偶像派歌手的那個“偶像”,雖然唱歌的水準沒有那些實力派強,但是也絕對超過基準線很多,是專業藝人。
因為80年代偶像黃金期是和日本經濟密切相關的,所以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的平成泡沫經濟崩潰之後,偶像在媒體上的曝光機會也大幅度降低了,開始進入了所謂的偶像寒冬期。 真人偶像一衰落,虛擬偶像就趁虛而入了,90年代以《美少女夢工廠》《卒業三部曲》為代表的養成類遊戲開始興起了。
今天的我們來看,當時這些養成類遊戲主角更多是普通女學生,而不是藝人,從事偶像行業可能只是養成的一條路線而已,遊戲的主線更多是戀愛、校園等等,好像和“虛擬偶像”沒什麼關係。但實際上所謂“虛擬偶像”這個概念,最開始就是90年代的遊戲行業發明的,當時這些所有這些虛擬女性角色都被稱為之“虛擬偶像”。
如果我們深入想一想的話,這些戀愛校園題材的養成類遊戲,其實就是後來“虛擬偶像”養成類遊戲的雛形,例如2005年引領潮流至今的《偶像大師》。《偶像大師》最初是一款遊戲,後來出現動畫、CD等多媒體計劃。玩家去扮演製作人,旗下的工作室裏有許多夢想成為偶像的普通女孩子,一開始雖然有各自擅長的事情,但對於演藝圈來説是完全的素人,而玩家的任務就是要培育這些素人成為真正的偶像。再仔細想想看的話,這種培育普通的素人女孩成為偶像的思路,是不是和秋元康策劃AKB48的思路是一樣的?兩者誕生的時間甚至都是同一年。
另外, AKB48這種素人偶像的養成非常依賴於互動和養成,例如線下握手會環節讓粉絲可以面對面近距離地接觸偶像,拉近與粉絲之間的距離;票選環節則讓粉絲產生親自陪伴偶像成長的自豪感。這和《偶像大師》這樣的虛擬偶像企劃有着非常強的共性,也就是互動性,以及養成性。
《超時空要塞》林明美等曾經的虛擬偶像代表,與當今《偶像大師》《Love Live》這些新生代的虛擬偶像之間的差異,正好恰如昭和偶像松田聖子中森明菜與平成偶像AKB48的差異。
前者的偶像光環是非常依賴於電視媒介進行傳播的,她們靠着舞台上“虛構”出來的形象讓粉絲產生愛戴;而後者這一類偶像則靠着多媒介渠道多管齊下,去展現生活中的和競爭幕後的點點滴滴的日常。 才藝或許不足,但能夠依靠“真實感”獲得粉絲的共鳴。
……
關於日本動漫,馬小褂老師還認為,裏面有日本人複雜的性觀念表達,有父權重壓下女性的反叛……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