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嚮往的生活》這檔主打慢生活的綜藝節目,將小橋流水、鄉間田野,悠閒自得的簡單生活以及神仙般的舒適環境全搬到鏡頭裏,治癒着忙碌生活的都市人。
新穎、獨特、稀有讓《嚮往的生活》成功擊敗眾多競技類綜藝,併成為具有代表性的慢綜藝。但隨着節目不斷更換地址與環境,更換常駐嘉賓,導致第四季的評分創新低口碑也大不如前。
以往,治癒、舒適、寧靜是節目的標籤,但如今的聒噪、無聊、乏味成了高頻率詞。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現象,就不得不説第四季的選址問題。
每一季的選址都不同,選址不同就代表文化背景不同、當地習俗不同、當地的農作物及風土人情哪哪都不同。選址是整季節目的基調,這個基調是否成功,就奠定了這季的節目是否成功。
第一季的選址在北京的密雲,那裏依山傍水是較為偏遠寧靜的小村莊,蘑菇屋也是小小的再普通不過的農家小院子。院子不大,外觀也不是很豪華,但正是因為這些不夠華麗的外表,恰巧成就了這檔節目。
節目初衷就是遠離喧囂,而第一季的蘑菇屋就是一户農家,在這個錄製不僅讓都市人倍感輕鬆舒適還相當親切,彷彿回到老宅子似的,尋找到童年快樂回憶。
這裏就是實打實的農村生活,沒有刻意包裝,真實不做作,所以第一季的蘑菇屋與《嚮往的生活》主旨相吻合,互相成就了彼此。
但是當節目走紅後,後面三季的選址都刻意為之,蘑菇屋更是被人為打造成了導演們想象中的樣子,卻不是觀眾心中最樸素的樣子。
有了涼亭,有了大院子,更有了裝修好的蘑菇屋,外觀豪華卻少了一絲淳樸與真實。
尤其是第四季,錄製地選在雲南,錄製時間是4、5月,而這兩個月是當地最熱的月份,最高温度可達40度。
在這裏,節目組原封不動地保留了涼亭,裝修了豪華的蘑菇屋,在鏡頭裏呈現出來的樣子確實美,但也少了親切感。
選址沒選對,温度過高,最後導致的局面就是常駐嘉賓們躺在房間裏睡大覺,嘉賓到來沒人去接。
嘉賓們熱到坐着都大汗不止,更別説玩遊戲了。
温度高,最受累的還是黃磊,整日頂着烈日生火做飯,除煙熏火燎之外還要飽受高温的摧殘。外面三四十度,廚房裏還要生火,用黃磊的話説就是廚房跟鍊鋼的高爐一樣。
廚房的温度到底有多高?
在廚房的盆是燙的,放在櫃子裏的勺子是燙的,更別説離火最近的黃磊。
因温度太高,嘉賓們都紛紛退出廚房,就連小O都一秒也不想呆在裏面。
黃磊一邊狂擦汗,一邊還要忍着做飯,高温下的他快要中暑。就這樣的艱苦條件,導演組也不給使用煤氣灶,更沒有空調,而是讓黃磊硬扛着。
這也難怪黃磊在孫莉面前撒嬌説以後不錄了,以前是因為煙熏火燎太不健康,如今又加了一項高温。
高温下的黃磊,看着讓人心疼,導演組的無情讓節目少了些人情味。
選址是一大敗筆,節目形式不變更讓觀眾審美疲勞。
做飯的永遠都是黃磊,其他嘉賓在每一季都能解鎖新的技能,比如第四季中嘉賓們割樹膠、種西瓜、割香蕉、摘椰子。
這些快樂都是黃磊體驗不到的,因為每一季的他都是換了一個廚房繼續做飯而已。
總是從早上忙碌到晚上,總是有做不完的飯,四年了,黃磊都沒有走出過廚房好好體驗鄉村生活,節目形式老套沒有吸引力。
更無趣的是,這四年何炅都沒有學過做飯,彷彿做飯就是黃磊一個人的事情。
黃磊廚藝高超,在經過這四年的宣傳中已經沒有看點,那導演組為何不動動腦筋讓何炅也學學做飯,解放黃磊的雙手讓他去體驗一把幹農活的樂趣?
這樣一來,何炅做飯也將會成為一大看點,更能提供不少笑點。
譬如他過年在家教網友做甜點,常登熱搜不説還帶動不少網友跟着學習,這樣豈不是製造了新的內容?
哥哥與妹妹偶爾也學一學做飯,就像《中餐廳》的模式一樣有輪班制。若總讓黃磊做飯,毫無新意與看點,久而久之就審美疲勞了。
不僅觀眾看累了,黃磊也做累了,當他晚上抽空去體驗割樹膠的樂趣時,臉上露出的笑容是守在廚房裏做飯呈現不出的。
輪流做飯,或讓嘉賓們自己動手,打破原有的常規也是一大看點。
同樣審美疲勞的是彭昱暢與張子楓,這兄妹倆太像了!一個總愛穿着黑色T恤戴着帽子不愛洗澡,一個總愛將劉海擋住眼睛戴着帽子不説話。
本都是帥氣漂亮的孩子,卻因為不愛收拾自己搞得不起眼,當觀眾總看到他們戴着帽子,觀感怎麼會好?
大同小異的蘑菇屋與四位不變的常駐嘉賓,永遠做飯的黃磊、總愛cue嘉賓的何炅、不愛説話愛戴帽子的張子楓、不愛洗澡收拾自己的彭昱暢,這樣的畫面看上幾年,怎能不審美疲勞?
嘗試改變,未免是壞事。
從第一季到第四季,幹農活是永恆不變的,用農作物換取食材也是不變的規則。
下地幹活是都市人無法體會的,有這一項活動對觀眾來説新鮮又有趣,適當的勞作對節目來説是錦上添花。但隨着選址的變化,農作物的種類跟着變化,幹活的方式也悄悄改變。
第一季主要任務是掰玉米,第二季是插秧,第三季上山摘菜下河撈魚,第四季種水果摘水果。
做農活與“自給自足”的節目主基調對應,但是當農活過多,嘉賓體現出來的全是氣喘吁吁與大汗淋漓,呈現出來的效果也是“累”,那這還是嚮往的生活嗎?
第一季高温下掰玉米,因少有這樣的節目形式,新鮮感大於一切,觀眾看着不會累。第二季的插秧,實在是既折磨嘉賓也折磨觀眾。
一片秧田,在三天內插完,何炅累得腰疼,彭昱暢從白天干到晚上,嘉賓們被折磨得苦不堪言。
這並不是嚮往的生活!代入感太強,光看着都覺得累。
第四季最為窒息的是大家要忍着三四十度的高温,在田地裏摘百香果,種西瓜,割香蕉。
一捆香蕉需要兩個人抬着,就算這樣,中途也需要多次休息,才可到達目的地。
又熱又累毫無享受,逐漸的“嚮往的生活”變成了“總有幹不完的農活”。
嘉賓們這麼累,呈現出來的效果並不舒適,不如大家坐下來聊聊天,就像快樂家族到來時大家坐在涼亭裏即便簡簡單單的聊天都充滿笑聲。
除農活太多廣告也太多,14個贊助商每一次cue到都又硬又尬,為了廣告而廣告打亂內容節奏,觀感差。
第三季有個硬傷是嘉賓請的太多,第四季則是廣告太多,節目組在這方面做得太貪心,兩邊都不想放棄那收視與口碑也自然會受到影響。
第四季,嘉賓減少了,但重複的嘉賓變多了。
張紹剛、毛不易、譚松韻、沙溢都是老常客,他們給蘑菇屋帶來不少歡笑,但總是重複邀請也有審美疲勞的那一天。
既然不怕嘉賓重複,為何不多邀請像宋丹丹這樣自帶流量與笑點的藝人?既能增加節目的廣度,也能增加節目的深度。
四年了,《嚮往的生活》陪伴都市人體驗了遠離喧囂的寧靜生活,但這四年間節目也發生不少的變化,常駐嘉賓變動了,選址變動了,口碑也發生了改變。
節目中的一成不變與每年一變都在固定的模式下進行着,若這四年不變的模式再進行下去,觀眾只能被勸退。
誰會嚮往頂着烈日生火做飯,頂着烈日下地幹活?嘗試將一成不變適當改變,給觀眾營造更舒適的節目環境,而非是名義上的嚮往,這才能留住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