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的蒙汗藥:《水滸》裏的趣事莫過於蒙汗藥,而且還神奇得很,無論是誰,只要吃下有蒙汗藥的食物或酒,沒有不倒的。黃泥岡上,吳用、晁蓋等八人巧妙地把蒙汗藥放在白勝的酒桶裏,精明、謹慎的楊志最後還是中計。雖説自己只是喝了半瓢,但還是“軟了身體,掙扎不起”。
而其他人,更是頭重腳輕,一個個面面相覷,眼睜睜看着吳用等人把生辰綱裝上車,起不來、動不得、説不了。而晁蓋等人不慌不忙地,搬下棗子,裝上生辰綱,推着車子,很滑稽地叫了聲打擾了,多謝之類詞話便下岡了。蒙汗藥是晌午喝下的,楊志他們到二更才醒,麻醉時間是長達十多個小時。
李逵在沂嶺殺死四隻老虎,驚動了當地村民,同時也惹來了麻煩,被李鬼之妻告到縣衙,因而被沂水縣衙抓捕。為救被抓的李逵,朱富知道沂水縣來押送的都頭李雲是不喝酒的,於是把蒙汗藥拌在肉裏,李雲勉強吃了兩塊,肉剛下肚,眼見隨從紛紛跌倒,自己口中急叫“中計了”,不待上前,身不由己也癱倒在地,軟作一堆,眼看着李逵被救也無力去管。
更有趣的是,“武都頭十字坡遇張青”一回書裏,武松因殺死西門慶、潘金蓮,被髮配到孟州。途經十字坡時,因天熱找口酒喝,便來到孫二孃開的酒店。對這家酒店,武松早有耳聞,知道是家黑店,於是格外謹慎,故意找茬兒戲弄孫二孃,逼她使出蒙汗藥酒來。
兩個公人因飢渴,端起酒來便喝,而武松乘孫二孃不備,將酒潑在暗處,口中還故意喊:“好酒!還是這酒衝的人動!”孫二孃拍着手喊:“倒也!倒也!”兩個公人,只見天旋地轉,禁了口,往後倒去。武松也把眼虛閉緊了,仰倒在凳邊。待孫二孃來抬人時,武松突然將孫二孃放倒在地,壓得鬼叫。這時菜園子張青趕到求情,武松才放了她。
孫二孃於是調了一碗解酒藥,張青扯住耳朵灌將下去。沒半個時辰,兩個公人如大夢初醒一般,看着武松説道:“我們卻如何醉在這裏?這家恁麼好酒,我們吃恁不多,便咋地醉了。記着他家,回來時再問他買吃。”武松、張青、孫二孃都大笑起來,兩個公人如雲裏霧裏,不知笑從何來。去鬼門關轉了一圈又回來,還要誇獎孫二孃酒好,可見這蒙汗藥的作用!
《水滸》裏的蒙汗藥是種什麼迷幻藥?解藥又是什麼配成的?《水滸》畢竟不是醫書,所以沒有介紹。正因為《水滸》是小説,故不少讀者以為是作者想出來的東西。其實不然,據古書載:蒙汗藥乃是用曼陀羅花製成。曼陀羅又名風茄兒、洋金茄花、山茄子,產於我國西南各省。為一年生草本,高四五尺,茄葉互生,卵圓形,端尖,邊緣呈不規則波狀分裂。夏秋間開花,花紫色或白色,有漏斗形三合瓣花冠,邊緣五裂,果實為卵圓形,有不等長尖刺,熟時四瓣裂開。葉、花和種子含茛菪鹼、東茛菪鹼等成分,具有麻醉、鎮痛作用。現用曼陀羅製成的洋金花製劑,多用於手術麻醉。
用曼陀羅製成蒙汗藥,是何人何時發明,尚不知。但古書中有關此藥的記載頗多。如宋代司馬光在《涑水記聞》中載:“五溪蠻漢,杜杞誘出之,飲以曼陀羅酒,昏醉,盡殺之。”對其製法,明人魏浚在《嶺南瑣記》及清人吳其浚在《植物名實圖考》中都有同樣記載:“用風茄為末,投酒中,飲之,即睡去,須酒氣盡以寤。”
蒙汗藥為粉末狀,不下在酒裏,故成懸浮液,酒色顯得渾黃。蒙汗藥與酒配伍,真可謂“珠聯璧合”,麻醉效果更佳,藥力見效快,真是出門便倒,倒頭便睡。
解藥之法,清人程衡在《水滸注略》中介紹“急以濃甘草汁灌下,解之。”這個説法,也是有根據的。孫思邈《千金方》中説:“甘草解百藥毒。”李時珍説得更清楚:“菓中有東茛菪,葉圓而光,有毒,誤食令人狂亂,狀若中風,或吐血,以甘草煮汁服之,即解。”孫二孃用的解藥即可能就是甘草汁。只不過《水滸》未點明,故弄玄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