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讀者和我私信,説孩子七歲多了,但膽子卻越來越小,做事和想法都缺乏創造力。她自問對孩子教育十分上心,從小到大各種情商課早教課都沒少上,為什麼孩子卻越來越怯懦呢?長此以往,孩子是不是一輩子都要毀了?
通過短短的幾句話,我能感受到這位讀者非常焦慮。
溝通過後,才知道這位媽媽確實對孩子教育很是盡心盡力,不僅學習方面,包括家教方面也是如此。
孩子從小就必須要遵守各種規則,所以到哪裏都是人見人愛、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的乖寶寶。但如今孩子上了小學,媽媽才驀然發現孩子似乎"太乖"了,於是開始質疑自己是不是做錯了,是否應該放開對孩子的限制。
應該説,這位媽媽已經認識到了孩子的膽小和她的教育方式存在着極大的關係。
一般來説,孩子膽小的原因都和以下兩個方面脱不開干係。一個是外部環境因素,一個是家庭教育因素。
人的天性便是對陌生環境的侷促、抗拒和竭力適應,孩子更是如此。面對嶄新的環境和陌生的壓力人羣,孩子先天性會感受到恐懼,不安全感。
而相比於外部因素,家庭教育,特別是女性家長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影響會更大。
正如求助的這位媽媽,她對孩子從小到大的嚴格管教,處處限制,強勢訓斥,是導致孩子膽小的根本原因。
在這樣的教育手段下,孩子不再是獨立的個體,而成了媽媽的物件,可以被隨意操縱,要求,不能有違背大人意願的存在。看似孩子變得成熟乖巧了,但同時,也把孩子天真活潑自由奔放的天性給抹殺了。
當孩子完全按照媽媽的意願被重塑後,媽媽又會發現,這不是自己想要的結果,所以便反過來怪孩子沒有創造力,實在是強人所難。
我們相信孩子媽媽初衷一定是好的,正因為深愛孩子,所以不希望孩子走彎路,什麼都要給他最好的,最安全的,所以便不自覺地打着"為你好"的名義,把自己成人的意志強加到孩子身上。
説到底,對孩子的窒息式操弄,造成孩子對外界不安全感加劇的,正是源自於家長自身的不安全感缺失。
每個被強硬控制的孩子背後,都隱藏着一個還沒長大的成人。從心理學角度講,成年後的一切問題,都可以在童年找到答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而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
對孩子未來缺乏安全感的家長,一般在幼年時期都存在兩種情況。一種是,父母貼身管教的缺失,讓他們想在孩子身上以某種補償的方式來獲得自我滿足和實現。另一種則是,父母的童年便是被強行管教過來的,所以會自然認同這個法則,投射到自己下一代的身上。
不管是出於何種原因,家長在想要解決孩子膽小問題之前,先需要解決好自己的心理問題,擺脱"自戀育兒模式"。
首先,世上並沒有一個標準説,成功的孩子,一定是大膽的的孩子。膽小不是錯,不應該被父母貼上"病態"的標籤,到處尋求治癒,甚至帶到醫院接受精神科醫生的檢查和治療。
必須要明白的是,孩子膽小有病態和非病態兩種。因父母管教方式導致的孩子膽小問題,屬於非病態膽小,這種情況更需要是家長先"自愈",找到自己極強控制慾的心理根源,再用科學合理的共同治癒方式,慢慢帶領孩子走出陰影,恢復孩子的陽光天性。
其次,家長必須要意識到,萬事都有兩面,沒有任何人可以控制一個人生命中的一切。你對孩子事無鉅細的控制管教,表面上似乎解決了眼前的"安全"問題,卻忽略了在表面的背後,實際上開了另外一種"不安全"滋生的黑洞。這就是孩子對未知環境的恐懼加深,引發孩子深層次的不自信,膽小,唯唯諾諾,缺乏主見,缺乏自己的創造力的根本原因。
在育兒的過程中,不管是孩子還是家長,每一步都是第一次。媽媽也是第一次當媽媽,所以難免有不足之處,家長也不必過於自責。當我們發現了問題所在,及時調整,亡羊補牢,善莫大焉。
對於已經因父母過於嚴厲管教而變得膽小孤僻的孩子,我們可以通過一下三個方法去幫助孩子調整。
1、 家長學會和孩子平視,尊重孩子的自主意識,鼓勵孩子表達,傾聽孩子心聲,並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杜絕不聽孩子辯解便強勢訓斥,不斷增強孩子自信,以對抗內心深處習慣性的膽小和退縮。
2、 家長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好的榜樣,積極陽光地面對外界環境,一起對抗陌生外部社會因素給孩子造成的心理壓力,讓孩子內心豐盈,才能做起事來更膽大自信。
3、 家長要學會表達愛,理解,和包容。確認被愛是最強大的心理後盾,能有效幫助孩子對抗焦慮和自卑,發自內心地充滿安全感。
我們要相信,沒有一個孩子會無緣無故地膽小孤僻。一個合格的家長,有責任及時發現孩子的問題所在,並積極找到解決之道,才能幫助孩子健康自信地成長,擁有完全屬於他自己的,自由的人生,收穫更加美好的未來。
End
楓糖,80後二,育兒心理學愛好者,曾出版上市我將喜歡告訴了風等多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