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你肯定聽過這句話,學中醫需要悟性,古代説的抽象些,叫“醫者,意也”,涪翁老人曾説“醫之為言,意也,腠理至微,隨氣用巧,針石之間,毫芒即乖,神存於心手之際,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意思就是説醫學這個東西,靠的就是那一縷“神思”,有點類似於文學創作裏面的文思,這種東西靠的是感悟力。裴斐然先生解釋説這叫醫理難窮,則意有加,意思就是説醫理太難了,搞不懂,所以説加了意,啥意呢?就是大家都搞不懂的那個核心,叫做意,感覺有那麼點意思,所以中醫為什麼總是説不清楚
中醫的這種思維在內經中是這樣描述的“神乎神,耳不聞,目明心開而志先。慧然獨悟,口弗能言,俱視獨見。視若昏,昭然獨明,若風吹雲,故曰神”,對,沒看錯,就是這種“慧然獨悟”的狀態,才是中醫最頂尖的思維方式,神乎其神,所以才會有那麼多人説“妙悟岐黃”呢。
這種思維不能言説,只能意會,所以閲讀古籍其實就是對聖賢們的那種不可意會的東西進行揣摩,然後領悟到到可他們一樣的東西,這就是所謂的意。所以中醫拜師不拜師不重要,只要你悟到了先賢們的思想,他們就是你的老師。這也叫神應,相隔千年,思想的光輝卻可以照耀我們當代的人,所以感悟古籍比死記硬背更重要。
所以,如果你具備這樣的領悟能力而不學醫那就是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