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之奧義,陰陽之真諦,“道”之終極,大道至簡,由道入拳易,由拳入道難。
“道”有很多種解釋,在太極拳裏,它叫做“陰陽”。
“陰陽”,包含了真相與錯覺,強弱,強弱的轉換,遠近,遠近的轉換,快慢,快慢的轉換,整體和局部,進攻和防守,剛和柔,進和退等等。
若能理解“陰陽”,就可以強弱轉換,以弱勝強,或者以強壓強。陰陽有兩個點,也就是魚眼,俗稱丹田,丹田原是道教內丹派修煉精氣神的術語,現在已被各派武術廣為引用。
《東醫寶鑑》引《仙經》之文,不僅指出丹田的所在,而且還闡述了丹田的功能:“腦為髓海,上丹田;心為絳火,中丹田;臍下三寸為下丹田。下丹田,藏精之府也;中丹田,藏氣之府也;上丹田,藏神之府也”。
古人稱精氣神為三寶,視丹田為貯藏精氣神的所在,因此很重視丹田的意義,把它看作是“性命之根本”。太極陰陽轉換離不開丹田。
太極有一個練功步驟叫意守丹田,意守,即是一個重要的方法,也是一個重要的過程。意守在古代稱為調心、凝神、存神等,並認為“養氣在於存神”,直接影響練功的效果。從現代心理學來分析,意守的過程不僅是與注意、感覺、知覺、想象、暗示等心理過程有密切關係,而且意守的過程更是一個主動性的自我心理調整過程。這種認識既可指導練功,提高意守鍛鍊的效率。丹田勁有了,才是太極真正的內勁。
內勁也就是內力:內力其實就是在攻擊時,調節全身的姿勢和力量結構,使自己的攻擊,能夠融入全身的力量;在防守時,調節全身的姿勢和力量結構,使自己承受的力量,從受力點擴展到全身。這就是整體和局部的轉換。
“陰陽”之道的第一關:克服身體的錯覺
1、拳頭揮進的軌跡,是以肩為軸心,類似曲線前進。這是人體的一種錯覺,它違背了數學原理:兩點之間,直線最短的原理。因此,“陰陽”之意,在這裏,就是克服這個揮拳的錯覺,改為直線揮拳。
2、單憑拳頭之力打人。這是人體的另外一種錯覺。他違背了物理中的動量定理,僅僅靠拳頭,沒有辦法擊傷對手。因此,“陰陽”之意,在這裏,就是克服僅憑單臂力量的錯覺,而是以全身之力,灌注於拳頭,一擊敗敵。
3、身體承受打擊。在這裏,身體的錯覺是逃避,以一點之力,頂一擊之力。“陰陽”之意,在這裏,就是以全身之力量,抗一擊之力。
以上僅僅是其中的三種錯覺,你會發現,太極拳裏,有很多種練功方法,都是圍繞克服身體錯覺,發揮身體最大力量的技巧。
“陰陽”第二關:理解強弱,強弱的轉換,遠近,遠近的轉換,快慢,快慢的轉換
什麼是強。
直觀的就是 對方擺好姿勢,是強,我在對方的攻擊範圍之內,是強。反之,則是弱。
兩軍對壘,首先就是察敵。知己知皮,才能化勁。 一般來説,對方的攻擊範圍,是在以對方為圓心,以攻擊範圍為半徑畫一個大約45度的扇形。
你在扇形之內,對方就強,你在扇形之外,對方就弱,所以,移動,是一個強弱轉換的技巧。現代搏擊必須是這樣。
什麼是遠近。
“陰陽”在這裏,就是:在扇形之外,是遠,在扇形之內,是近。
在這裏,我們可以觀察一下太極拳裏的姿勢,太極拳的雙腿,也就是樁,比較低的,這就保證了兩個優點:1、姿勢低,弱點少,2、移動速度快,爆發力強。
第一個優點,大家都知道,但是,第二個優點,很少人注意到。
其實,你只要 看看圓規,角度小的高,角度大的,低,但是,跨度更大。這就保證了練太極拳的人,移動的速度和幅度,大於其他拳法,不要小看了這不起眼的一點距離差別,在拳鬥中,一釐米,都是致命的。小架拳,打分不打寸。説的就是這個,一分等於把人之一寸。
攻與卸的含義:
物理原理:垂直九十度的打擊,是最大化攻擊,而卸,就是偏離身體,使身體只承受一部份力量。
比如,對方的力量打來,是F,那麼你傾斜身體60度,對方的力量打在你身上,就是 F * SIN30度=50%F,也就是説,對方只有一半的力量打在你身上。這就是卸。
為什麼太極拳裏,那麼強調“松”,就是因為“卸”是非常關鍵的抗打擊技巧。如果不“松”, 身體可能無法及時的內化,然後,再調整身體,以整個身體承受對方的打擊力,就可以避免失敗。
這也是太極拳法最難纏的一個地方。
“松”其實還與調整身體結構,調動內力攻擊有關。 攻擊與弱點:
攻擊就會暴露弱點,攻擊是陽,弱點是陰,我們尋找的,就是陽之下的陰。
比如,右手攻擊,左半身就是弱點,上半身攻擊,下半身就是弱點。攻擊之前,對方有弱點,攻擊之後,對方有弱點。
所以,太極包含了:以直破曲,以曲破直,以快破慢,以慢破快,以攻破守,以守破攻,後發制敵,先發制敵等等完全相反相剋的陰陽技巧。
但是,千變萬化,“陰陽”,最簡單的,就是時間和空間。掌握了時間和空間,你就能拳法不敗。 到這裏,大家基本上都知道“道”是什麼了,也知道“陰陽”的含義。
練太極的人,本身就像一座防守森嚴的城,而技巧,所以,要破城池,一定要先掃除外圍。
方法就是:破盡步法,才能破盡身法,破盡身法,才能一擊擊破太極。
“道”,其實就是明白一個相對論,強之處,必有弱點,弱之處,必有強勢。正奇,虛實的轉換,使天地之間,有無窮變換,但是,最根本的,依然是時間和空間的陰陽轉換。故:一陰一陽謂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