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患脊柱結核的2歲兒子過上正常人的生活,90後媽媽王女士(化名)毅然決定取骨救子——從右髂骨取出長約4釐米的骨頭,移植到孩子胸椎骨上,用這種特殊方式詮釋了“520”的內涵。
1歲半娃突然拒絕走路愁壞一家人
“寶寶,不要怕,快走到媽媽這來……”躺在南華大學附屬長沙市中心醫院脊柱外科的病牀上,王女士時常會懷念兒子昱昱蹣跚學步,撲到她身上的場景。
昱昱1歲10個月,之前發育都很正常,6個月時能坐,7個月時能爬,1歲時能扶着行走,然後可以不依靠物體直接短距離走路。可就在今年初,昱昱突然頻繁感冒、咳嗽,看上去很沒精神,慢慢不再願意走路。4月初,王女士在給昱昱洗澡時,突然發現他背部向上拱起一個包塊,在親友推薦下,她趕緊帶着孩子從湘陰趕到長沙就醫,期間輾轉多家醫院,後轉入南華大學附屬長沙市中心醫院肺科醫院兒童結核科,檢查發現孩子胸椎7-9椎體骨質破壞、椎旁膿腫形成,右肺感染並右肺門、上縱膈區域多發腫大、鈣化淋巴結、雙側少量胸腔積液,完善檢查後,確診為“脊柱結核、肺結核”。通過詳細問診,瞭解到昱昱的曾祖母曾被確診過活動性肺結核,孩子1歲時曾和老人一起共同生活,因為對此疾病不熟悉,家人沒太在意隔離。
在兒童結核科經過近一個月的對症治療,昱昱的結核情況日趨穩定,但是核磁共振提示,孩子有明顯的胸椎骨質破壞,椎間隙消失,脊髓受壓,隨時有高位截癱的危險,必須立即接受手術。5月6日,昱昱被轉入該院脊柱外科治療。
東拼西湊救命錢 只為撐起兒子行走天空
“科室在脊柱結核手術方面有比較豐富的經驗,但10歲以下小兒脊柱結核手術還是比較特殊。”脊柱外科主任、主任醫師羅為民表示,兒童脊椎結核早期經過規範藥物治療,多數可以治癒,但當椎體破壞嚴重、脊椎已經失穩或者合併神經系統症狀時,常需要手術。傳統手術方式多是病灶清除加植骨手術,但可能出現脊柱穩定性差,手術後仍需戴支具和睡石膏牀,脊柱後凸畸形和截癱的發生率仍很高。“以前我們為3歲孩子做過類似手術,這次才1歲多,椎體更小、解剖結構尚未完全發育、與成人有顯著差異、手術風險大,對手術團隊要求極高。”
為了保證手術安全,達到最佳效果,脊柱外科主任羅為民、副主任醫師何友智特別邀請了兒科、傳染科、麻醉科等多科會診,量身定製治療方案——如果採用人工骨,因為孩子患病部位較大,用骨量多,不僅內置材料費用高,還可能出現排斥反應。考慮到王女士一家的經濟狀況,最後決定取昱昱媽媽右髂骨的骨頭植入孩子體內,這樣既可以減少排異性,又可以節約一大筆手術費用。
向好心人求援 幫助孩子重新站起來
5月14日上午,王女士和昱昱被同時送進了手術室,羅為民主任介紹,手術團隊先從母體骨盆內右髂骨處取出一塊約4公分的髂骨,隨後把取出的髂骨植入孩子體內,共耗費3個多小時。手術進行得很成功,王女士被轉入脊柱外科病房,昱昱當日轉入兒科監護室繼續治療,於17日上午轉回普通病房。
“手術比較成功,媽媽2-3個月後能完全康復,一般不會影響正常生活。孩子術後第2天可以進食,2周後傷口應該可以拆線,給孩子移植的骨頭能否成活,還需要觀察一段時間,後期可能還要比較長的康復期。”羅為民主任表示。
“母體取骨其實比生孩子還痛,但只要能讓孩子重新站起來,感覺媽媽做什麼都願意。”據脊柱外科主管護師孫紅霞回憶説,一般人做完手術後都會睡覺休息一下,王女士取完髂骨後回病房,昱昱還沒下手術,她不敢睡,一個勁地問醫務人員“崽崽手術做完了嗎?”當天下午4點,得知兒子手術很成功,她才感覺到自己術後的疼痛,但一談到兒子昱昱,她的臉上立刻又洋溢出幸福的笑容。
“真的很感動,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母愛的偉大。”為了讓母子倆有更好的交流,脊柱外科醫務人員專門把兩張病牀合併在一起。記者見到母子倆時,昱昱正在吃菠蘿蜜,王女士不好意思地告訴記者,這是孩子出生後第一次吃到菠蘿蜜,一直説這水果很甜。昱昱特別懂事,他不哭不鬧地側睡在病牀上,睜大眼睛望着媽媽,痛的時候會低喊“媽媽”……而這個時候,王女士都會強忍着疼痛,起身輕輕地撫摸着孩子,給他唱搖籃曲、講故事,為他加油打氣。
現在王女士最擔心的是怕錢不夠耽誤了孩子治療。他們一家是低保户,大兒子7歲,讀一年級,小兒子還不到2歲,婆婆身體不好,她要帶孩子無法外出工作,丈夫和公公同在外打零工,平時僅夠維持温飽。為了湊齊兒子治病費用,王女士借遍了所有的親朋好友,“孩子是我們的命根子,哪怕砸鍋賣鐵,我都希望他能重新站起來!”
瀟湘晨報記者梅玫 通訊員孫紅霞 湯雪
【來源:瀟湘晨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