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情景實驗面對1~3歲孩子的哭鬧時,父母可以這樣做

閨蜜家的兒子已經上小學四年級了,但是每天晚上還是和閨蜜一起睡覺,閨蜜説兒子非要感覺到她的存在才能睡得着,哪怕讓他跟爸爸睡都不願意。説到這,閨蜜似乎還有一點自豪,覺得自己和兒子的關係非常親密,説兒子最愛的是她,為此老公還經常吃兒子的醋。

我想起前幾年和閨蜜一起去洗澡的情景,那時她的兒子大概四五歲的樣子,非要跟着我們一起去玩。閨蜜正好不放心把他留在家裏讓老公一個人帶,所以帶着兒子一起進了女浴室。結果可想而知,閨蜜的這種行為引起了他人的不滿,只是閨蜜卻覺得無所謂,反問她們:這麼屁大點的孩子懂什麼呢?

很顯然,閨蜜兒子雖然現在已經長大,但是對母親的依戀卻絲毫沒有減少,這和孩子的自身個性有關,但更重要的是閨蜜養育孩子方法有誤。她對孩子過於寵溺,過度保護,使得親子之間的關係漸漸有些畸形,反而不利於孩子的發展。

陌生情景實驗面對1~3歲孩子的哭鬧時,父母可以這樣做

一般來説,父母和孩子之間依戀關係的發展有4個階段:

第一階段,前依戀階段

在孩子出生後到一個半月之間,孩子其實並沒有明確的親子概念,不管是熟悉還是不熟悉的人,只要願意帶孩子玩,願意逗孩子,孩子都會笑得非常開心。

第二階段,從一個半月之後到七八個月左右的時間,這個時期是依戀關係的形成時期

在這個階段,孩子會明顯的依戀媽媽,對於其他人的反應明顯會比對媽媽要冷淡。

第三階段,依戀關係的正式形成階段,一般是指七八個月以後到兩歲之間

一般孩子在這個階段會表現出明顯的認生,看到陌生人他們會害怕恐懼,看不到媽媽他們會大聲哭泣。

第四階段,交互關係的形成期

孩子在經過認生期之後,他們漸漸的對分離有了一定的認識,知道媽媽即便離開也會回來,所以之前的焦慮感會越來越少,漸漸的建立起一定的安全感。

正常情況下在三歲之前,孩子對媽媽的依戀性都是非常強烈的。這是一種天性使然,加上媽媽們普遍都會對孩子付出更多,所以孩子在這段時期和媽媽的感情是最密切的。

陌生情景實驗衍生出的4種依戀類型

為了瞭解每個孩子對母親的依戀表達的區別,Ainsworth與她同事設計了陌生情境實驗:

陌生情景實驗面對1~3歲孩子的哭鬧時,父母可以這樣做

實驗中我們可以看到:

母親和孩子會被帶進一個他們陌生的環境中,然後像往常一樣孩子自己玩,母親在一旁陪伴。接着一個陌生人進入房間,自然的和母親交流了一會兒之後再與孩子交流。

這時母親有事先離開,只留下了陌生人和孩子,當然很快母親回來了,這時陌生人也走了。

過了一會兒母親再次離開,陌生人也再次回來,直到最後母親重新回到這個房間,整個實驗也就結束了。

陌生情景實驗面對1~3歲孩子的哭鬧時,父母可以這樣做

所以,並不是所有的依戀行為都是固定的,Ainsworth根據實驗結果把孩子對母親的依戀行為分成了4種,每一種都有屬於自己的不同特質。

1、安全型依戀

這種類型的孩子他們能夠比較容易的融入到陌生環境中,因為他們的內心是穩定的,具有必要的安全感,所以能夠比較好的獨處,對於外界的人和事也不會有太多的排斥。

如果父母能夠給予孩子足夠多的愛,那麼孩子很容易形成安全型依戀,這會使得孩子積極向上,開朗陽光。當孩子從父母那裏能夠得到尊重和理解時,自然也就能夠更加的熱愛生活。

2、矛盾型依戀

這類孩子從本質上會拒絕和陌生人進行交流,甚至會表現出強烈的不適應感。但是當和父母在一起的時候,他們一方面想要和父母親近,一方面又渴望獨處,顯示出複雜的矛盾感。

孩子內心很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愛,但是當他們真正和父母靠近時,卻又表現出淡然的表情,把他們的激動和渴望深深掩埋。這種現象的出現很可能是因為家庭成員過於疏遠而形成,和父母的不當教育有關。

3、迴避型依戀

孩子對於身邊的事物顯得漠不關心,即便是父母總是在眼前出現,孩子的內心也不會有波瀾,彷彿父母就是陌生人般的存在,任何的行為都無法引起孩子的關注。

這很明顯是因為在平時的生活中,父母對於孩子的情感關注太少,這自然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被忽視,所以他們往往會選擇被動消極的接受,對父母的態度也隨之變得冷淡。

4、混亂型依戀

sworth的學生MrayMain在這之後發現了第四個類型,也就是混亂型。

這種依戀顧名思義就是孩子對父母的依戀感不明確,他們很難用一種固有的模式去表達和父母之間的關係。孩子不知道應該如何和父母交流,自然也就不懂得如何向父母去表達關係。

當父母在生活中對孩子缺少關愛時,孩子就會產生叛逆感,故意的做出一些和內心想法並不相符的事情,以此來引起父母的重視。

所以,在年幼的孩子哭鬧的時候,他們需要的是與父母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希望父母能夠成為自己最信賴的人,所以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得給足孩子安全感,這樣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

陌生情景實驗面對1~3歲孩子的哭鬧時,父母可以這樣做

如何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呢?父母可以這樣做

1、給予孩子高質量有效的陪伴

很多父母認為,自己坐在孩子身邊就是對他們的陪伴,即便自己是在玩手機、忙工作,也履行到了陪伴的義務。我們當然不否認這也是一種陪伴,只是它是一種無效低質量的陪伴,並不是孩子真正所需要的發自內心的陪伴。

嘗試着放下手上的事情,哪怕只是十分鐘,只要能和孩子真正的一起遊戲、一起讀書……相信都會讓孩子得到滿足。

2、對於孩子合理而可能的要求要及時滿足

父母不能無條件的滿足孩子所有的要求,同樣也不能無條件的拒絕孩子所有的要求。如果孩子提出來的要求在合理的範圍內,那麼父母應該予以滿足,並且最好在當下就滿足。

如果總是拒絕孩子,或者是敷衍孩子,那麼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被重視,很有可能產生自卑或者叛逆情緒,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3、不要吝嗇對孩子愛的語言

相信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只是並不是每一位父母都善於表達愛。其實愛要大聲説出來,因為這樣才能讓孩子直觀的感覺到來自於父母的愛,才能讓孩子變得積極樂觀,充滿陽光。

如果孩子在某方面有所進步,父母也要不吝嗇自己的讚美之詞,在肯定他們成績的同時,也要給予孩子必要的鼓勵。這會讓孩子知道自己是被認可的,這樣他們才會充滿動力一步步做得更好。

4、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面對孩子的種種不良習慣,父母難免會有所不滿,當他們感到自己的權威一再被挑戰時,便會壓抑不住心中的怒火,對孩子大吼大叫,亂髮脾氣,希望能夠用這種方法起到了震懾孩子的作用。

但是孩子不應該成為父母發泄情緒的對象,如果父母使用的方法不對,只會讓孩子積累越來越多的怨氣,對孩子的成長和發育都是極為不利的。

5、真正的瞭解自己的孩子

每個孩子都是不盡相同的,所以不要總是拿自己的孩子和他人的孩子相比較,學會接受孩子的不足,同時也要看到孩子的優勢,這樣才能夠客觀的對待孩子,給予他們正確的引導。

父母應該多花心思瞭解孩子,真正的走進他們的內心,陪着他們一起成長。尊重孩子的先天氣質,是每一位合格父母都應該做到的事情。

陌生情景實驗面對1~3歲孩子的哭鬧時,父母可以這樣做

孩子對父母的依戀是與生俱來的,但在孩子漸漸長大的過程中,父母還是要學會適時放手,這樣才是對孩子最大的愛。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86 字。

轉載請註明: 陌生情景實驗面對1~3歲孩子的哭鬧時,父母可以這樣做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