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遺尿或許是心理因素 面對患兒家長這樣做

小兒遺尿症具有十分嚴重的危害性,越來越多的孩子會遇到此病,嚴重的危害到了孩子的健康,關於誘發小兒遺尿症出現的因素是相當複雜的,也是家長們要多去了解的知識了,接下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小兒遺尿症的病因有哪些呢。

為什麼會出現小兒遺尿

遺傳因素:本病的家族發病率甚高。提示遺傳與本病有一定關係。功能性膀胱容量減少。睡眠過深,本病患兒夜間睡眠很深,不易喚醒,喚醒之後,往往還是迷迷糊糊、半醒不醒,因此夜間喚醒排尿,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相對比較困難。其原因在於睡眠過深,不能接受來自膀胱的尿意而覺醒發生反射性排尿,遂成遺尿。

心理因素:親人的突然死傷,父母吵鬧離異,母子長期隔離,黑夜恐懼受驚,均可導致孩子遺尿。有些孩子自幼沒有養成控制小便的習慣和能力,一出現尿牀,便受到家長的責備、打罵,長期處於過度緊張狀態中,每天晚上睡前總要提心吊膽,生怕再次尿牀,繼而產生自卑心理,使遺尿經久不愈。生怕再次尿牀,繼而產生自卑心理,心理因素不但可促使以往已有控制小便能力的兒童重新發生遺尿,而且還可使少數患兒在發生遺尿後,逐漸形成習慣,有些甚至至成人仍無法改變。

疾病因素:蟯蟲症(蟲體對尿道口的刺激)、尿路感染、腎臟疾患、尿道口局部炎症、脊柱裂、脊髓損傷、骶部神經功能障礙、癲癇、大腦發育不全、膀胱容積過小等,但因病引起的遺尿只佔很小的比例。絕大多數孩子的尿牀與精神因素、衞生習慣、環境因素等有關。

環境因素:環境的改變、氣候變化如寒冷等。此外,孩子入睡前飲水過多,吃了含水量多又有利尿作用的水果,父母在孩子夜間有便意時沒有及時把尿等,都會造成孩子尿牀。不能產生足夠的抗利尿激素ADH,抗利尿激素是一種由人體自然產生並可減少尿液量的激素。有20%~30%的夜遺尿孩子在睡眠中,身體不能產生足夠的控制尿激素ADH。其他,部分患兒沒有受到排尿訓練,如長期使用尿布,父母夜間不喚醒孩子,甚至有些父母在孩子躺在牀上睡眠時幫他們排尿,造成孩子睡眠中排尿的習慣,久之容易發生夜間尿牀。

小兒遺尿症的治療

一、要求孩子定時睡覺(一般晚上9點)。少喝水。孩子睡前(一般從晚飯後開始)不要喝水、喝飲料和吃水果。目的在於減少入睡以後膀胱內貯存的尿量。別興奮。孩子睡覺前,家長不要逗引孩子,不要讓孩子看驚險的電影或電視,也不要給孩子講會使他“激動”的故事。因為睡前過於興奮,孩子就會睡得很深,容易尿牀。

二、要求定時叫醒孩子(一般晚上11點)。開鬧鐘。臨睡前媽媽把鬧鐘開到11點,放在孩子的耳朵邊上。一般在最初的一兩個月裏,鬧鐘是叫不醒孩子的,仍要媽媽去叫醒孩子。大約經過三個月左右,鬧鐘就有可能把孩子叫醒。為什麼鬧鐘要開到11點呢?因為絕大多數尿牀的孩子首次尿牀時間是在入睡後的最初3小時以內。所以家長要提前1小時(11點)喚醒孩子。要醒透。在鬧鐘響了以後,家長不僅要叫醒孩子,而且一定要使孩子醒透,因為孩子晚上醒得不“透”,往往小便就會尿不乾淨,後半夜就容易尿牀。

三、讓孩子上廁所小便。在孩子入睡前,一定要求孩子上廁所小便。家長不要在牀邊放痰盂,讓孩子把小便尿在痰盂裏。因為上廁所小便可以使孩子建立“到廁所去小便”的條件反射。小便完以後,要求孩子用力屏一下,目的在於比較徹底地排空小便。不管天氣有多冷,都要要求孩子去廁所小便。因為上廁所去,一方面可以讓孩子從牀邊走到廁所,有助於他醒得“更透”一些,另一方面有助於使孩子建立相應的條件反射。父母陪伴。一定要求母親或父親陪伴孩子一起去廁所,目的在於瞭解孩子小便的情況:是否尿了?尿得是否乾淨?還能督促孩子把小便排乾淨。父母先尿,孩子後尿。到了廁所以後,要求母親或父親先小便。目的在於讓孩子聽到父母的小便聲音後,誘導孩子小便,有利於孩子尿得乾淨些。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22 字。

轉載請註明: 孩子遺尿或許是心理因素 面對患兒家長這樣做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