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養的豬長太慢,到底是什麼原因?”
豬長得慢原因:
1、飼料使用方法不當
配合飼料從混合好到喂完一般不要超過3天,有條件的豬場最好當天喂完,以保證飼料的新鮮度和適口性。
保存時間太長,特別是陰雨天氣,飼料易發熱變質。另外,一些微量元素、維生素等也易氧化,從而影響飼餵效果。
2、豬的補料關沒做好
仔豬在哺乳階段沒能及時補料,斷奶後不能很好進食,仔豬白痢嚴重,個別豬場發病率達60%-80%,導致仔豬生長緩慢,發育停止。
因此一般應在仔豬7日齡開始訓練吃料,爭取12日齡能補上料。
3、飼料營養不平衡
人為因素降低了後期飼料的生產成本,營養水平也隨之降低,導致了豬的營養不平衡。
比如能量和蛋白質水平不夠,粗纖維含量不合理,實際生產當中,在生長肥育後期使用大量的纖維飼料,導致飼糧粗纖維過多,而影響了其它飼料的消化率,也阻礙了生長肥育豬後期的增重。
4、大劑量使用抗生素
在肥育豬前期生長過程中,生產者為了預防疾病,在飼料中長期大劑量的添加抗生素,這樣雖然可以提高動物的抗病能力,但也會導致一些病菌產生耐藥性,一旦這些細菌引起疾病,治療起來相當困難,常常引起內源感染和二重感染,使機體免疫力下降,抗病能力降低,導致生長肥育豬後期生長速度減慢,料肉比較差。
另外還可以引起豬煩躁不安、咬尾、咬耳、咬架、毛色變差等。
5、微量元素或重金屬中毒
現代的養豬生產者多追求豬隻的皮紅毛亮,一味要求在飼料中添加高銅高鋅,以實現養殖者和購買者的感官要求,殊不知這樣不但對畜產品沒有好處,而且還嚴重影響豬隻的生長速度。
6、疾病
引起豬隻生長緩慢的主要疾病有:温和性及隱性豬瘟,偽狂犬,胃腸道疾病,呼吸道疾病等等;比如豬流行性腹瀉主要侵害豬隻的胃腸道,引起豬隻腹瀉不止,胃腸道吸收能力低下,甚至完全不能吸收營養,患豬日漸消瘦,最後衰竭死亡。
另外寄生蟲是導致豬不明原因生長遲緩的主要因素,表現為消瘦和生長緩慢,常見的主要有蛔蟲和疥癬。
7、品種原因
我國現在豬的品種是非常多的,各種品種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生長特點。不夠有些豬的生長能力相對來説比較弱,例如土雜豬等,相對於三元豬來説,土雜豬的育肥能力是遠遠不及的。
完全就是因為品種的原因導致育肥豬長得慢,這種原因沒有有效的解決辦法,雖然能夠稍微改善,但是其效果也不是太好。在養殖前一定要選好品種,如果已經是在養殖中的話,那麼只能再次引進新種了。
8、環境條件變化
仔豬在斷奶前主要以母體為中心,而斷奶後需要分圈養殖。仔豬短時間內不能適應這種變化的生活,特別是冬季寒冷的天氣,如果保温措施做的不到位豬會發生多種疾病,嚴重的會導致死亡。
養豬場地整治:
1、對外購仔豬育肥,要在無疫區選調品質優良的健康仔豬,仔豬調回後,先隔離飼養,5-7日內不能過量採食,待豬隻完全適應環境後,轉入正常飼餵,並做好防疫注射和驅蟲工作,未去勢的要去勢。
2、生長肥育舍要徹底清掃,消毒和乾燥後,方可轉入保育豬。
3、保育豬轉羣時要合理分羣,應儘量原窩或原羣轉入一欄,避免重組咬逗應激。
5、提供給豬隻舒適的生長環境條件,密切注意圈內密度、温度、濕度、光照等因素對豬生長的影響。
6、供給充足清潔的飲水,一般冬季飲水量約為採食量的2-3倍,春秋季飲水量為採食量的4倍,夏季飲水量為採食量的5倍,水槽最好與料槽分開,自動飲水器要經常檢查水的流速,防止水流不暢影響飲水。
7、按程序及時進行防疫注射、用藥和驅除體內外寄生蟲。
8、每天檢查豬隻採食、飲水、健康狀況,及時處理病、殘、死豬。
9、實行全進全出制管理,打破疾病在豬羣之間的傳播。
10、控制慢性增生性腸炎和慢性消耗性疾病和呼吸道疾病的發生。
11、做好豬隻轉入轉出、死亡、用料等記錄,系統分析豬隻飼養及經濟效益狀況。
總結:
豬生長速度慢,與生產者的主觀意識、飼料原料質量、飼料使用方法、飼養場地環境優劣、飼料能量水平、飼料營養水平、抗生素的使用、微量元素或重金屬中毒、疾病等都有着重要的關係。
無論哪一環節出現問題,都能或大或小地影響生長肥育豬後期的正常生長髮育,從而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
因此在實際生產當中,一定要儘量避免或減少上述一切因素引起的結果,從而提高養豬場及養殖户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