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孩子很開朗外向,吵架説不想活了是什麼情況

由 時愛蘭 發佈於 健康

一般而言,兒童在情緒激動時能説出“生與死”的話,大多是在青春期的過度階段,大概是10-18歲左右,也就是兩、三年左右,就會比較多地出現這種極端的言辭。

另一個孩子是否開朗外向與結束生活之間沒有一致的相關性,即開朗外向不一定不會想厭世或自殺,性格內向的沉默也不一定不會樂觀地生活。

還需要結合多方面的因素進行綜合的分析和判斷才好。

這時家長切忌過分焦慮擔心,以免使情況更糟,先想辦法讓自己冷靜下來才有可能騰出頭腦來理性地解決問題。

請父母回想吵架的源起,並且比較相似情境下孩子的反應是否相同

讓家長回想一下這次爭吵的內容,是不是因為同樣的一件事之前就彼此爭吵過呢?假如有,但是這次孩子情緒異常激動説壞話,家長要考慮是由於孩子青春期發育過程中的生理方面原因,還是由於最近孩子的其他壞事情造成的情緒持續壓抑,或者是發生了其他家長不知道的事情。

把它弄清楚很重要。因此,我們建議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家長要學會善於觀察,注意到孩子的細節,從而幫助他們順利度過青春期。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找出孩子情緒爆點的癥結所在。

如果本次吵架的內容是首次涉及,就需考慮內容本身

一般而言,性格開朗的孩子都很聰明,也比較敏感,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認為性格內向的孩子才敏感,如果父母説了一些過頭的話或無中生有的話題,那一定會激起孩子們強烈的情緒。

例如,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家長依然習慣於直接將孩子貼上某種命令式、判斷式或猜測式的標籤,這些都不能完全尊重孩子,在這個特殊時期,平等對待的相處方式必然會引發許多親子衝突、家庭矛盾。

因此,我們也一直在提醒父母要學會成長式思考,適時改變與孩子的相處方式,注意言行舉止等。

又如父母偶然看過孩子寫的東西,可能父母以為是情詩之類的,然後馬上就猜想孩子是不是戀愛了,但實際上卻是很多疑,於是便開始質問孩子:“你是説戀愛嗎?明明説上大學之前不能説話,怎麼還是那樣啊,真讓人失望”。

這個缺乏理解的主觀臆斷只會把孩子拖得更遠。

因此對於爭吵的內容,家長需要仔細分析,到底是什麼觸發了孩子如此激動的情緒。

青春期階段,孩子的情緒反應激烈屬於正常現象

因為在這一階段,兒童的生理、心理都會有一個快速發展的高峯期,所以在父母看來,許多與以前不正常的表現實際上都是由於身體發育所致。

但是事實也許不像描述的那麼嚴重,許多人只是一時的口香糖過癮而已。

即使沒有涉及到原則性或嚴重性的問題,孩子們也很有可能會説這些話。家長不必太擔心。

吵完等孩子平靜下來之後,要和孩子進行一次坦誠的對話

對許多家庭來説,沒有經過專業培訓來處理親子矛盾,是不可能在問題發生之前就有辦法有意識地解決的,但肯定可以在事後進行一些補救。

等到雙方都冷靜下來,找個安靜、放鬆的環境,坦誠地交談一下,一般這種外向開朗的孩子可以直接聊天,只要父母能夠客觀表達,控制好情緒,還是可以瞭解到孩子最近的困惑和難題。但是,如果孩子是內向的,那麼建議你用書信(文字)來進行交流會更有效。

談話的目的在於弄清孩子最近的真實情況,家長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但是要能對孩子在青春期的思想和想法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卻並非易事,要講究方法和技巧。

關於孩子開朗外向或者沉默內向

家長要懂得,不管是哪一個孩子,都沒有絕對的好壞,所以以後家長要學會閉嘴,不要用自己的感受去評價孩子,尤其是有外人在場的時候,因為父母的判斷力基本上是不科學的。

只要引導一下,“孩子,不管你的性格如何,父母都會喜歡你,而那種性格有優點也有缺點,只要揚長避短就好了,”千萬不要從小的時候就教孩子“外向好,內向吃虧”的錯誤觀念。

此外,不管哪種性格的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成長問題,我們需要積極面對,儘可能地幫助孩子渡過這一難關才是家長應該做的,孩子自己也不能選擇怎樣的性格。

家長也要謹言慎行,畢竟完全是一種性格的人比較少,大部分都是兼具的,所以最好是看事物本身,而不是以性格作為判斷事物的出發點,這樣做的方向就不對了。

由於沒有事情發生前因,也沒有對孩子成長經歷的具體描述,所以這裏只能給這位家長一些思考的方向,具體還是要由最瞭解孩子的家長來做判斷,看孩子究竟屬於哪種情況。

但是不管孩子現在遇到什麼問題,家長首先要保證自己不是第一次發脾氣,除非會傳染給孩子的情緒不好,更不利於問題的解決,所以首先要讓自己放鬆下來,對所有的細節進行細緻的瞭解,最後根據這些找到問題的根源,再一次解決。最終還是要對家長説,請儘量在孩子很大的時候,就開始學習關於孩子的教育理論和方法,千萬不要等到問題出現了,才手忙腳亂,父母是孩子最堅實的後盾,不要總想着依靠外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