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捱打會跑的孩子和不跑的孩子有何區別?是有一些差距的,不可忽視

由 睢風娥 發佈於 健康

隨着80後、90後成為父母,開始有了不一樣的教育方式和理念。這些年輕的家長開始反思自己受到的原生家庭教育方式,和自己學習所學到的家庭教育方式,通過比對,來避免自己的孩子走當初的彎路。

好孩子與淘小子的成長曆程,現狀不禁讓人唏噓

前不久初中同學聚會時,多年不見,在回憶純真友情的同時,心裏也在暗自衡量各位同學的階層、身家

最讓人意外的是兩個男生際遇,一個是當初班級的小學霸,老師和父母眼中的好學生,爸爸是醫生,媽媽是律師,對他的管教一直很嚴格,學的課外班、回家時間都被控制,班級男生踢球,他也從來不參與。犯錯誤都是主動向家長承認,等着被懲罰。

他不負眾望一路從重點高中到名牌大學,大學畢業後聽從父母安排,參加公務員考試,考進市裏不錯的一個單位。十多年過去後,還是科員,單位同事對他的評價就是,不合羣,有些清高。聚餐不參加,平常見面打招呼也不理,有時還和上級領導頂着幹。

另一個男生,上學時典型的淘小子,用老話講,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甚至剛舉起手還沒打就跑的沒影了。父母就是普通農民,也沒時間管他,基本處於放養狀態。初中畢業後,就走向社會,幹了很多工作,也沒幹長久。

最後又回到農村種地,租了上百畝地開始當起現代農民來,將種植出來的大米進行深加工,年產值近五百萬,成為脱貧致富的領頭人。

臉色黝黑的他,現在少了很多跳脱,多了份穩重,談起未來,更是眼中帶光,説要去考察大棚蔬菜和其他經濟價值更高的作物,希望跟着他乾的百姓日子越過越好。最近農村換屆選舉,全票通過當上了村支書。

兩個男生一個在市裏機關卻死氣沉沉,一個在農村做最小的官卻生機勃勃,這不禁讓人反思到底是什麼改變了孩子?

捱打會跑的孩子和不跑的孩子之間到底有何區別?

1)孩子在面對困難時選擇不同。

在孩子小的時候,大人時常掛在嘴邊的兩個字是:聽話。聽家長的話、聽老師的話,至於孩子想要説什麼,那並不重要,甚至在孩子表達自己想法時,被家長制止,舉止言談中流露出你自己乖乖按照我説的做即可。

久而久之,孩子也懶得反抗,按部就班地長大,捱打也不會跑,對所有即將發生的事情都有預料,遇到困難存在聽天由命的一種狀態。

有的孩子,在小時候充滿了勇氣,懂得爭取自己的利益、表達自己的訴求。一旦成功後,會成為正向激烈,在今後都會產生相應的模式,遇到問題時會想:我應該積極面對和談判,可能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糟糕。

2)孩子對自我價值的認定有差別。

有個演講者是高校的心理諮詢師,他提到,在國內最頂尖的院校裏,很多優秀的年輕人失去了自我,不知道自己存在的價值是什麼?

好好學習是為了完成父母的期待,而自己想要什麼卻完全不知道,很容易陷入到自我懷疑和否定的狀態裏,在某個節點上被觸發後,從而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那些捱打就跑的孩子,敢於和父母爭辯、抗爭的孩子,有很多對自己有着清晰的定位和規劃,雖然大多數也是普通人,但也活得更恣意些。

3)孩子在面對機遇的態度不同。

聽話的孩子,會一直聽話下去,不敢有不同的聲音。因為從小就是這麼長大的,大多會觀察周圍,害怕自己變得與眾不同,寧可在眾人之中不起眼,也不想表現自己。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也不敢反抗,壓抑在心底或者只會和朋友吐槽。

捱打就跑的孩子,敢於上前,面對機遇拋出的繩索,毫不猶豫地抓住。儘可能地展現自己,不停地向着心中的目標靠近。受到不公,也會積極想辦法去化解。他們從小就知道只有發出聲音才會被注意,才會得到想要的。

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模式,四種傳統家庭教育方式,看看你是哪種?

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教育方式,總體來説大致分為四種:

  • 安逸型家長:也就是現在所説的佛系家長。

這些家長不喜歡壓力,追求安逸,希望讓自己和孩子都感覺舒適,儘量把問題簡單化。對待孩子的教育更是佛系——由他去吧。當然純粹的佛系家長很少,畢竟這份豁達很難做到,更多的是逃避壓力的偽佛系。

弊端:孩子很缺乏耐心和毅力、效率不高、很容易喪失自我成長的機會。

  • 控制型家長。

這類家長是當今社會教育的主流,具有很強的組織和領導能力,對家裏的重大事件都能夠乾脆利落地作出決定。能夠制定出相應的規則,並希望孩子認真地遵循,行動力很強,效率高。

弊端:越是控制越容易遭到孩子的抗拒、挑戰和叛逆,孩子不想和控制型的家長太接近。

  • 取悦型家長。
  1. 渴望得到認可的家長。發自內心地希望孩子高興,心甘情願地奉獻自己的一切。
  2. 博取憐憫的家長。有類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斷地訴苦,為了孩子,自己做出多大的犧牲。

弊端:即使和孩子也缺乏界限感,時常過界,不夠尊重彼此,在付出後渴望回報,沒有得到滿足後容易心生怨恨。

  • 追求優秀的家長。

希望自己和孩子都足夠的優秀,為了這個目標不斷地努力,並且堅持不懈地做下去。經常忽視孩子的進步,更關注孩子的缺點,並提出更多的要求,想讓孩子再提高,變得更加優秀。

弊端:孩子渴望得到讚賞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在高標準、嚴要求下容易和父母產生決裂。

四種類型的家長並不是單一的,很容易與其他類型混合存在,無論採取怎樣的教育方式,別忘了初衷都是愛孩子,不要讓愛在無形中變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