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將孩子永遠留住,父母給兒子取名“楊鎖”,認為這樣就能鎖住他了。
執筆:歐陽比文
小的時候,父母給我講了一個故事,叫做《懶漢吃餅》。
懶漢的家人出門,在其脖子上掛張大餅,讓其餓的時候就咬餅吃。這個懶漢只把嘴巴能夠得到的地方啃光了,卻懶得轉一轉餅,竟然活活給自己餓死了。
從小父母講了這麼多故事,這個印象最深,當時是當做笑話來聽的,沒想到現實中真有這樣的人,堪稱寓言故事的原型了。
走路用扁擔挑,老師敢管就告狀
1986年,楊鎖出生在河南省一個村子裏,父母對他的到來非常欣喜,當“寶貝疙瘩”一樣寵着。
小楊鎖8歲的時候,出門還是“腳不沾地”呢,父母用扁擔挑着兒子,不讓兒子下地走路。其實他有時候也想搭把手乾點活,卻被父母“呵斥”,去一邊玩兒去。
在家裏父母寵愛至極,在學校裏就更是目中無人了。他不願意學習,更別提寫作業了,那多累啊,只要老師“橫眉冷對”,他立刻就回家告狀去。
而他的父母也不是省油的燈,不但不約束孩子的行為,還去找學校理論,最後楊鎖只能休學在家,這下可符合他“養生”的需求了。
楊鎖13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家裏只剩母子二人。母親仍然不聽勸,一點農活都不讓孩子碰,養尊處優的。楊鎖18歲那年,母親去世,自此他成為孤身一人。
肉菜掛臭了不做,如廁就在堂屋刨坑解決,真“懶漢”
以前他的生活還有個依靠,如今卻是兩手空空。堂哥曾找他去過建築隊,天那麼熱,楊鎖説啥也不肯受這份累,自己跑回家了。
村民又給他介紹到飯店去打工,這回他不想往回跑了,因為他去了之後,非但幫不上啥忙,還讓其他人來伺候他,最後竟然是被人家送回來的,説直白點就是“退回來”。
經過親戚朋友的努力,依然無法將其“扶上牆”,而楊鎖也心甘情願地過起了討飯的生活。即便是討飯,也懶惰到極點。
都是好心人這家送點肉、那家送點飯,可他“恨不得有人喂”,肉菜拿過來就掛在屋檐上,自己也不學着做飯,一直到變味、發臭。
整天無所事事,有時候一睡能睡一兩天,上廁所也懶得往外跑,索性就在堂屋裏挖坑方便。趕上寒冬臘月,風雪交加,楊鎖就將家裏的牀鋪被褥、傢俱等用來燒火。
2009年12月,堂哥給他送飯,發現這位“巨嬰鼻祖”已經被餓死在家中了,時年23歲。楊鎖的故事廣為流傳,還被拍成了《電影》。
兒時將“懶漢吃餅”當笑話看,如今卻成了活生生的悲劇,古人竟有這麼大智慧,早就料到了今天嗎?
“中國式巨嬰”有多可怕?罪魁禍首是他的父母
巨嬰,表面意思是指“巨大的嬰兒”,指那些雖已成年,但心智仍然停留在幼兒階段、極為不成熟的人。
這類人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以自我為中心,極度自私。必須要求所有人都圍着他轉才行,進一步發展,可能就會成為毫無規則意識、道德約束的人,很容易釀成慘劇。
楊鎖是故事中的主角,但他其實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受害者,父母要負很大的責任。養育孩子,不止有養大成人,還得“教育成才”。
不需要讓孩子取得多大的成就,而是他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起碼能養活自己。過度溺愛,猶如砒霜,是在潛移默化中“害孩子”,父母該清醒了。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戰國策》説,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家長對孩子真正的愛,是要從長遠來考慮的,即便眼前吃點苦,孩子能成長也是值得的,“先苦後甜”。
歷史上著名的教育專家盧梭也説:如何讓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對他百依百順就夠了。
如何能避免培養出來如此懶人和巨嬰呢?父母要在這兩點上下功夫。
① 學會放手,孩子才能飛得更高
父母總是擔心孩子會不會磕了碰了,在現實中受到傷害。社會是一個大熔爐,你不可能護他一世周全,該放手的時候就得學着給娃自由。
孩子是風箏,父母是牽線的那個人,可以控制方向,調節鬆緊,卻不能因為怕摔而一直攥在手裏不鬆開,那樣孩子永遠都沒有“翱翔於天”的機會了。
②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從小就要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知曉父母的辛苦,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從收拾玩具、疊衣服這樣的小事入手,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培養其獨立性。
從生活上獨立開始,孩子才能成為一個“精神獨立”的人,有自己的追求和方法,這也是自律的一種表現。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的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