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晨繪
白金10分鐘、黃金1小時。在現代戰爭中,戰場急救水平是衡量作戰能力的重要指標。及時有效的救治不僅能挽救生命,還有助於提高部隊的戰鬥力。戰鬥員也要當好救生員。即日起,本版邀請戰傷救護專家為官兵介紹急救知識,敬請關注。
——編 者
骨折固定很重要
■趙芝洪
骨折是戰場上的多發傷,緊急有效的固定處置可以減輕患處疼痛,避免骨折端因移位造成血管損傷、神經損傷,同時便於搬運,有助於後續治療。為幫助戰友有效自救互救,西部戰區總醫院衞勤訓練中心教員盧洪總結了骨折固定的相關知識,分享給大家。
骨折通常伴有劇烈疼痛,患肢運動受限,患區壓痛明顯且出現腫脹、皮膚變色等症狀。如發生關節脱位和嚴重骨折,肢體還可能變形。官兵進行固定前,可觀察傷員有無肢體畸形、異常活動、骨摩擦音(感)、肢體功能障礙、局部疼痛腫脹等表現,以便判斷是否骨折,疑似骨折的應按骨折處理。發生骨折後應優先處置危及生命的傷情,再固定骨折部位,如對呼吸、心跳停止者進行心肺復甦,出現大出血時先止血、包紮。
不同部位出現骨折後,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固定。鎖骨骨折時,應先製作直板長約50釐米、橫板長約55釐米的T形夾板,然後將T形夾板貼於背後,在兩腋下與肩胛部位墊上棉墊,再將腰部固定在T形夾板下部,肩部固定在T形夾板兩側。如果沒有夾板,可將毛巾或敷料墊於兩腋前上方,將三角巾摺疊成帶狀,兩頭分別繞兩肩在背部呈8字形,然後在肩部打結,儘量使肩部向後張。上臂骨折時,應將手臂屈曲,夾板放在上臂內外側,以繃帶包紮固定,並用三角巾懸吊傷肢。前臂骨折時,將墊有棉花或紗布的木板或厚紙板放在前臂前後側,用布帶包紮,肘關節屈曲90°,再用三角巾懸吊。大腿骨折時先將傷肢拉直,夾板放在傷肢內外側,外側夾板長度上至髖關節、下至腳跟,內側夾板放至大腿根部,關節處墊好棉花,然後用繃帶或三角巾固定。如現場無夾板,可將傷肢與健肢並排擺正,用三角巾纏繞固定。小腿骨折時,取2塊夾板置於小腿內外兩側,上端超過膝關節至少10釐米,下端跨過踝關節,在骨突出部位加襯墊,然後用條帶依次固定骨折上下端和膝關節,再以8字形纏繞方式固定踝關節。下肢及脊柱骨折時一般應就地固定,固定材料不宜與皮膚接觸,必須用紗布、棉花等包住,切記不要隨意搬動傷員。脊椎骨折往往病情嚴重,應在保持脊柱穩定的情況下,將傷員平穩地移至硬板擔架,然後用三角巾固定,切忌扶持傷員走動,或讓傷員躺在軟擔架上。頸椎骨折時最好用頸託固定頭、頸部,防止骨折移位,壓迫中樞神經,造成終生截癱。
常用的固定器材有卷式夾板和繃帶。如果沒有制式器材,也可就便取材。固定夾板可以用書刊、紙板、木棍、樹枝等代替,繃帶可以用衣服、撕成條狀的牀單代替。例如前臂骨折時可將傷肢屈肘貼於胸前,再將傷側衣襟向上反折包繞傷肢,扣於對側衣襟,也可將傷側袖口紐扣扣於對側衣襟;小腿骨折時可用樹枝置於小腿外側進行固定。固定時鬆緊度要適宜,過鬆達不到制動效果,過緊會影響血液循環。鬆緊度以固定帶上下活動度不超過1釐米為宜。
完成固定後注意觀察傷員的手指、足趾,如有蒼白、青紫、發冷、麻木等情況,應立即鬆開,重新固定。完全固定後應儘快送至醫療機構進行後續治療。
規範使用止血帶
■朱廣平
止血帶止血法通過壓迫動脈阻止血液流通,是控制肢體出血的重要手段,適用於創傷後四肢大血管破裂及其他急救止血無效者。如果止血帶使用不當,可能造成肢體缺血、組織壞死等嚴重後果。全軍戰創傷中心、陸軍特色醫學中心戰創傷醫學科主任張連陽提示,官兵在演習、實戰化訓練中要規範使用止血帶。
止血帶種類較多,包括旋壓式止血帶、充氣型止血帶、卡式止血帶等。我軍配發的是旋壓式止血帶,輕便耐用、便於攜帶、有效性強。本文以旋壓式止血帶為例,對止血方法進行介紹。使用止血帶前,應抬高傷肢2-3分鐘,增加靜脈血向心迴流,使血流流動變緩。使用止血帶時注意結紮部位。由於前臂和小腿的兩根長骨之間有骨間動脈穿行,因此止血帶不宜結紮在前臂或小腿,否則無法有效壓迫動脈止血。止血帶結紮部位應儘量靠近出血傷口,並置於傷口近心端,大致為上臂上三分之一處、大腿中下三分之一交界處。需要注意的是,止血帶不能直接紮在關節處、身上的外掛物品或裝有較大體積物品的口袋上,這樣不僅很難紮緊,還可能加重傷情。
官兵使用止血帶時還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按照止血帶止血法操作規程,扎止血帶必須去除衣物,充分暴露傷口。但在緊急情況下,如傷員需迅速移動至掩體,沒有時間暴露傷口時,可隔着衣物包紮。到達救治集中點後,救治人員應立即去掉傷員身上的衣物,暴露傷口,對止血情況重新檢查評估後,更換新的止血帶止血。
建議止血帶的使用時間控制在1小時以內,原則上應儘量縮短。一般止血帶持續應用的最長時間為2-3小時,通常每1小時松帶1次,每次1-3分鐘。鬆開止血帶間隙要用其他方法臨時止血。如果發生止血帶止血效果不佳的情況,應在原止血帶的附近加上新的止血帶,並儘快轉送傷員到後方醫院治療。轉送時要做好標記,可用記號筆在傷員額頭或明顯部位寫清扎止血帶的時間和部位,以供後方醫院及時掌握傷情。
健康鏈接
旋壓式止血帶止血法:快速取出止血帶,打開自粘帶,將止血帶套到距離肢體傷口約5釐米的近心端,拉緊自粘帶,反向粘緊。轉動旋棒,直至傷口處無出血跡象或四肢遠端摸不到動脈搏動。接着將旋棒卡在固定卡槽中,用固定搭扣鎖住旋棒和自粘帶。
外傷包紮有技巧
■張光輝 劉文堂
包紮是常用的急救技術,具有協助止血、防止傷口感染、減輕腫脹、間接止痛的作用。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普外醫學部腹部創傷科主任、野戰醫療所外科手術組組長徐文通提醒官兵,包紮時要掌握方法和技巧。
包紮要做到快、準、輕、牢。快是指包紮動作要迅速、敏捷、熟練;準是指包紮部位要準確;輕是指包紮時動作要輕柔,避免碰觸創傷口;牢是指包紮要牢靠,不要過鬆或過緊,以防影響血液循環。官兵實施包紮時首先要脱掉或剪開傷者的衣物,使傷口暴露,查看傷情。若傷口污染較為嚴重,可用清潔水沖洗,切記不要直接包紮有異物的傷口或骨折斷端外露的傷口,也不要直接在傷口上使用消毒藥物。
常用的包紮物料有敷料、三角巾、繃帶卷等。敷料一般由棉紗布製成,可以吸收傷口滲出的液體,幫助血液凝結,加速止血,還能防止細菌感染。沒有敷料的情況下可用潔淨的布塊、牀單、手帕等應急。臨時敷料要柔軟、透氣、無黏性、乾淨清潔、吸水性好。在傷口鋪敷料前要徹底清洗雙手,注意不要對着傷口及敷料説話、打噴嚏或咳嗽,也不要用手直接接觸傷口或敷料內側。三角巾不僅是較好的包紮材料,還可作為固定夾板、敷料和代替止血帶使用,操作簡單、使用方便,可對全身各部位進行止血、包紮。繃帶能調節傷口的温度和濕度,防止傷口在自然癒合過程中感染。
戰場救護中的包紮方法有很多,如頭部帽式包紮法、三角巾眼部包紮法、三角巾胸部包紮法、三角巾下腹部包紮法、燕尾巾肩部包紮法、三角巾臀部包紮法、繃帶螺旋反折包紮法等。每種包紮方法適用的部位不同,操作方法也不相同。頭皮外傷的止血包紮一般用帽式包紮法,操作時應先除去傷者的眼鏡,再將三角巾底邊內折起數釐米置於額部,注意不要遮蓋眼睛和眉毛,然後將三角巾兩端經過耳朵上方在枕後交叉,再繞回前額中央打個平結,結尾藏於帶邊內。三角巾眼部包紮法主要用於眼部傷。單眼受傷時,要將三角巾摺疊成四指寬的帶狀,斜放在受傷的眼睛一側,然後從傷側耳下繞到後腦,再經健側耳上拉至前額,與另一端交叉反折繞頭一週,在健側耳朵上端打丁結固定;如果雙眼同時受傷,要將帶狀三角巾的中央放於腦部,兩底角分別經耳下拉向眼部,在鼻樑處左右交叉,各包一隻眼,成8字形,然後經兩耳上方在枕部交叉,繞至衣領下方打結固定。三角巾胸部包紮法和燕尾巾肩部包紮法主要用於肩部傷。繃帶螺旋反折包紮法適用於前臂、小腿傷。無論採取哪種包紮方法,都要嚴格按規程操作。
作者: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