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婆婆還是兒媳,都用“演戲”維持了家庭表面的和諧,可這種狀態下的“和諧”實際上為更嚴重的“不和諧”埋下了隱患。
該案例最突出的問題,是文中奶奶缺少“邊界”意識,對兒子一家干涉過多,同時還對第三代充滿控制慾。生活中很多“奶奶”或“姥姥”都有這樣的經歷:在孫夥計0至3歲階段,她們因為幫忙帶娃,與兒女的小家以及第三代關係十分緊密。可是隨着孩子進入幼兒園、小學,她們不像過去那樣被需要了,用她們自己的話講,開始“受甩”。一些“奶奶”或“姥姥”難以接受這種改變,於是通過各種辦法怒刷“存在感”。文中的奶奶絞盡腦汁讓孫女留宿,以及對孩子喝飲料“兩面派”的做法都是具體表現。
事實上,老人需要弄明白一點:父母才是跟孩子關係最為密切的人,是教育孩子的主力軍。老人跟孩子的父母“爭權”或“爭寵”,都會影響第三代的健康成長。真誠和誠實是做人的原則,家長更應該成為孩子“誠信”的榜樣,當孩子在“虛情假意”的氛圍中長大,容易變得圓滑、愛撒謊,這不僅讓家庭教育變得困難重重,而且嚴重的還會致使孩子性格“跑偏”。
與其“演”出假和諧,婆媳之間還不如來一次坦誠的溝通。針對孩子的教育問題,雙方劃定邊界,一次性把問題説清楚。這樣做也許會讓關係在短期陷入尷尬,但從長遠來看,卻是“利大於弊”。
來源: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