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蜜的女兒今年快5歲了,最近她發現女兒總是不敢自己去廁所。
仔細一問才知道,因為她之前聽了一個兒童故事,裏面講到了廁所裏有可怕的“污水怪”,小傢伙信了,於是就開始害怕廁所了。
這個原因讓閨蜜有點哭笑不得,之後再給女兒選擇音頻故事時她都會格外小心一些。
“除了這個‘污水怪’,她還怕黑,怕放鞭炮,晚上也不敢自己一個人走家裏的樓梯,説是怕有壞精靈……”
説起女兒這些害怕的事,閨蜜有點擔心,“她以後會不會很膽小呀?”
相信每個家長都有聽到自家孩子説“我害怕”的經歷吧,而孩子們害怕的事物也不盡相同,有的甚至讓家長意想不到。
那麼,孩子們究竟在怕些什麼呢?
1
前段時間看了一個研究:“孩子在不同年齡段所害怕的東西”,這是美國臨牀心理諮詢師的一個科普文,我提取學齡前部分放出來讓大家看下:
看完這個2~7歲孩子的害怕清單,我覺得非常真實,是我們帶孩子經常會出現的狀況:
常常有媽媽問:“我家孩子特別膽小怎麼辦?“
“我家孩子怕黑怎麼辦?不能老慣着吧?”
“我家孩子害怕盪鞦韆,怎麼樣鍛鍊膽量呢?”
“我家孩子害怕衣服的標籤,新買的衣服説什麼都不試。沒辦法我們只好把所有衣服的價格籤、領籤、洗標都給剪了……”
好像每個孩子都會有各種各樣的害怕。
其實對於孩子來説,任何事物都可能成為他們害怕的對象,不要擔心,也不要覺得自己的孩子不正常。
在我看來,有一些害怕是因為孩子們有豐富的想象力,有一些害怕是因為孩子不被接納,有一些害怕是因為他們缺少試錯的機會。
咱們今天就來討論一下孩子的恐懼問題,試圖找到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
2
孩子的恐懼正常嗎?
你可能會擔憂:孩子怎麼會有這麼多害怕的東西?孩子害怕這些正常嗎?
首先,明確地説:
恐懼是生活的正常部分,孩子在童年的某個階段害怕特定的事物是很正常的。
比如,嬰兒害怕陌生人(陌生人焦慮);
幼兒害怕分離(分離焦慮);
4~6 歲的孩子害怕假想出的事物等,都是正常的。
而且,這些可能都是大腦進化給我們的自我保護機制。
我們大腦中有個處理感覺和情緒的組織叫杏仁核,與恐懼情緒密切相關。
人在面臨危險、感到恐懼時,杏仁核和相關的神經網絡就會被激活,讓我們的身心同時進入高度警覺的狀態,以便隨時應對可能會發生的危險——在恐懼面前,我們會迅速啓動體內的「自我保護」系統。
美國學者丹尼爾·平克稱,杏仁核是大腦的警備部,永遠都警覺着有關威脅的信號。
聽起來似乎挺複雜的,怎麼才能讓孩子明白這個道理,也覺得害怕是正常的呢?
講故事!
國外有位媽媽的做法就很贊:
她跟孩子們説,我們的身體裏有一個報警系統,暴風雨、蜘蛛、蛇、萬聖節服飾……都會觸發這個裝置,讓我們感到害怕。
它有點像我們家裏的煙霧警報器。當發生火災時,警報會提醒我們注意安全。但有的時候,比如我們煎培根的時候,煙大了點,它也會發出假警報。
這未必是壞事,至少可以讓我們更謹慎,也能讓我們審視一下,是不是真的有危險。——進化在通過警覺,來幫助我們做出安全、明智的選擇。
沒有危險,我們會説“虛驚一場”;真有危險,我們就可以及時脱離險境,逃到更安全的地方……
恐懼,常常源於未知。對孩子來説,也是一樣。
童年的恐懼,很多都與孩子知識欠缺,生活經驗不足,“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有關,孩子知道了“害怕”產生的機制,知道恐懼不一定是壞事,就會安心很多。
當然咱們還要注意觀察孩子的異常恐懼,如果預期中的恐懼過於嚴重,以至影響孩子的適應或發育,則這種恐懼是異常的。
3
試試這樣幫孩子趕走恐懼吧!
面對孩子“我害怕”的事情時,我們應該怎麼做?
1. 瞭解孩子恐懼的源頭
當孩子恐懼時,第一反應是迷茫。就好像置身於煙霧之中,孩子看不清也想不明白,只能感受到煙霧的嗆人和濃烈,讓自己惶恐不已。
他比我們更無力、更不明白這些恐懼背後的原因,但是越掙扎,那份恐懼卻會把自己束縛得越緊。
當孩子説:“媽媽,我怕!”你的第一反應很重要,不要以否定的態度,堵住孩子害怕的情緒,而是温柔地詢問,“孩子,你怕什麼?”
是否怕正在經歷的黑暗,是否怕爸爸媽媽走掉,是否怕想象中的怪獸;
如果是這樣,陪伴孩子度過黑暗,告知孩子爸媽會一直在,解釋想象並不是真實的。
如果感知到孩子有恐懼,但他沒説出來,可以利用角色扮演,找到孩子恐懼的源頭。
瞭解孩子真正在害怕什麼,才能幫助他疏解恐懼。
在臨牀心理學上,“你能告訴我為什麼害怕嗎?”這句話是有魔力的。
父母要多問孩子“為什麼”來幫助孩子讀懂內心的潛台詞,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戰勝迷茫。
這個過程,也是幫助孩子具備洞察力,能夠看得更深、更遠。
2. 以孩子喜歡的方式來聊恐懼
有的孩子説自己不敢上廁所,家長會説:“這有什麼好怕的,不就是上個廁所嗎?”(類似的還有“不就是打個雷嗎?“”不就是一隻毛毛蟲嗎?“)
這麼説,等於一口把孩子的恐懼堵回去。
孩子不被理解,可能就會更恐懼。
我們可以用孩子喜歡且容易理解的方式,來談論他害怕的東西,並表示同情。
有了你的支持,孩子能更快學會如何把恐懼放在身後。
宮崎駿的電影《龍貓》中,兩個孩子爸爸的做法就很好。
孩子們對破爛不堪的新家感到不適,心裏有些害怕,就跑去問爸爸:我們看到了怪東西,那些黑乎乎的是什麼?
爸爸:你們一定是看到灰塵精靈了,從亮的地方一下子進到暗的地方,眼睛發昏,灰塵精靈就會跑出來,把所有的窗户都打開,它們就不見啦!
孩子聽説新家是鬼屋,爸爸回答:爸爸從小的夢想就是住在鬼屋哦……
爸爸還教孩子們驅逐內心害怕的方式:大家一起大笑看看,可怕的東西就會跑光光啦。
3. 引導孩子對鬼的想象
其實解決恐懼,最好的辦法就是面對他。
我們可以問孩子他們心目中,黑暗與鬼怪是什麼樣子的呢?
如果孩子能夠説出來,那我們就一起陪他聊聊天,注意最好是用具體形象的提問,讓孩子説出內心的恐懼。
比如,黑暗中的鬼的鼻子、眼睛長什麼樣子呢?
他有頭髮嗎?他們是怎麼説話的呢?一番形象的討論之後,可以讓孩子根據描述畫出來。
其實在孩子畫畫的過程中,他就沒有那麼害怕了,甚至,如果孩子畫的比較搞笑,他自己都會被逗笑,原來黑暗中的鬼長成這樣啊,也沒有那麼恐怖,有時候還挺可愛的。
下次提到黑暗與鬼時,寶寶就會聯想到自己的描述或畫畫作品,就沒有那麼害怕了。
閨蜜羣有位媽媽用了我的建議,跟孩子有了下面的這段對話:
媽媽:你夢中的鬼怪長什麼樣子?
孩子:臉很像狗,頭上還有犄角,身上和魚一樣有鱗片,還有大尾巴。
媽媽:你説的怪物和“四不像”好像啊,“四不像”就是這樣,身體的某個部位總和別的動物很像。我想它餓了,來我們家找吃的。它真可憐,你來喂喂它吧。
孩子一下子來了同情心。他假裝給“四不像”餵食物,把他平時愛吃的火腿、雞翅還有肉丸子都餵給它。
折騰了半天,朋友問她:餵了這麼多,它應該吃飽了吧?
孩子:嗯,它吃飽了。
媽媽:那它走了嗎?
孩子:嗯,吃完它就走了。
之後,媽媽和孩子都沒再説話。很快,孩子就進入了夢鄉。
當我們能夠和孩子很自然地去談論黑暗,談論恐懼,談論那些恐懼來臨的時候,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其實也是給孩子傳遞出來一種力量,讓孩子明白即使遇到危險和讓自己恐懼的事情,我們也是有能力想辦法來保護自己的。
這樣的感覺對孩子來説是很有幫助的。
4. 和寶寶約定一個神奇的護身符
例如一個口哨。
可以和孩子説,鬼很怕這個東西,一吹口哨,鬼就四散逃走了。還可以是有魔力的玻璃球、神奇的鑰匙等等。
我聽過一個特別好笑的一個故事:
有一個媽媽告訴他兒子説怪物最怕洗頭水、沐浴露、牙膏的味道,所以他們家的孩子每天晚上都會積極地洗頭、洗澡、刷牙。
雖然這個做法有點像是欺騙孩子,但對於孩子來,用這樣的方式去對抗恐懼,確實是挺有幫助的。
5. 藉助繪本
現在兒童繪本的內容多彩多姿,爸爸媽媽可以選擇相似主題的繪本,陪着孩子一起閲讀,一起探究害怕黑、怕鬼或是害怕怪物的心理,一起討論故事的主角如何面對害怕的,爸爸媽媽也可以分享自己害怕的經驗,慢慢解開孩子心中的結。
推薦幾本:《吃掉黑暗的怪獸》《你好,夜精靈》《小怪物怕黑》 《你睡不着嗎?》 等。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提醒一下大家,就是當孩子出現這些恐懼行為的時候,並不是因為孩子懦弱或者無能,我們需要重新看到自己童年的樣子,找到自己從前的影子,並且瞭解孩子現階段的感受。
只有這樣子,我們才能真正地幫助孩子制定合適自己的目標,讓孩子對自己克服困難更有信心。
每個人戰勝迷茫和恐懼的時間和節奏都不一樣,讓孩子知道他們並不是唯一會面對這些問題的人,也正因為每個人都會面對,所以我們可以有更好的心態去面對挑戰,最終能夠戰勝恐懼的還是自信和成長。
多帶孩子看周圍的世界,解釋它們運轉的規則,隨着孩子認知的發展,他逐漸能夠分辨真假現實,內心也就多一份安定;
並且我們要給孩子豐盈的愛,內心充滿安全感的孩子,才會有抵禦恐懼的力量。
當孩子説,媽媽,我怕,請把孩子抱在懷裏,然後再娓娓道來,解釋給他聽......
相信在你的陪伴呵護下,孩子不僅能長出應對恐懼的能力,還能從害怕的背後發現造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