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孩子怕失敗,一輸就哭,比起講大道理,斯坦福大學的建議更有效

由 谷太枝 發佈於 健康

''比不起就別比!''我正在做飯,聽到客廳裏傳來的聲音,原來是姐姐家兩個孩子在玩遊戲。其中一個輸了就哇哇哭,一定要讓哥哥説他贏了,這才讓場面一度尷尬。
看着哭的淚人兒一樣的娃,我內心也一陣翻湧。我家大寶也是這秉性,好在這會兒他在一個人搭積木,沒有參與進來。
你家還是也是這樣嗎?每次輸了就會大喊大叫,甚至在地上打滾兒,和爸媽玩遊戲的話,即使讓着他,偶爾輸一次,也會發脾氣,言下之意,必須只能讓他一個人贏才行。
如果這樣的情況下,家長選擇給孩子講道理,顯然是沒有什麼用的。情緒失控下,他也聽不進去,説多了都是徒勞。那就沒有什麼化解辦法了嗎?當然有,但我們還是要先了解,孩子為什麼會''輸不起''?
孩子,你為何''輸不起''?
都説無知者無畏,孩子是最勇敢的。那為啥到了自己的孩子身上,這般''輸不起''呢?從兒童心理發展來説,可能是由於以下幾種因素促成。
No1、自我意識的萌發
孩子從12個月開始,逐漸有了自我意識。而兒童心理學研究認為,在自我保護意識的作用下,孩子不願意面對失敗是很正常的,是人類本能的反應。
孩子在一起玩,誰先堆起來積木、誰先洗手、誰先被家長點名……這些不起眼的小事兒,對孩子來説,卻是證實自我的大事兒。孩子如果在這些事兒上沒有取得階段性勝利,對他老説相當於被否定了,這對他的影響,超過我們的想象。在我們看來微不足道,但在他們心裏,已經是像奧運會比賽那樣盛大了。
他們哭鬧、不能自已,是因為此時的孩子還不能準確表達自己的情緒,也不會自我情緒疏導,因此只能用哭鬧來發泄,也就是我們認為的''輸不起''。
No2、盲目自信
孩子在3~6歲期間,自我認知具有全有或全無的特點。簡單來説就是,要麼覺得自己什麼都好,盲目的自信;要麼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什麼都做不好,自我評價第,過度自卑。他們還不能較為客觀、理性的看待自己。沒辦法理解,我為什麼有缺點,還有優點呢?
就像上文中姐姐家孩子的例子。兩個孩子年齡差不多的,但面對''比賽'',他們表現出來的卻是兩個不同的極端,一個盲目自信,一個過度自卑。但其實,這些也是幼兒期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家長不要太過擔心。
No3、''別人家的孩子''
提起這幾個字,你是不是感覺到,童年被''別人家孩子''支配的恐慌,湧上心頭?小時候聽太多這樣的話,以至於我從小就最討厭''別人家孩子'',雖然並不知道他到底是誰。
現在我們家長相對比以前更懂得科學育兒,鮮少拿這樣的話噎孩子們,但你是不是在內心,也常常把周圍孩子的表現當做標準衡量自家娃呢?
''小覃3歲多不尿牀了,咱家這位,3歲了,還尿牀!''你偷偷跟家人或老公説的話,也可能被孩子聽到。他會很在意事情的結果,以及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越是這樣,孩子其實越緊張,想要做的更好,重壓之下,反而容易弄巧成拙。即使家長不説,孩子自己也會特別的''輸不起''。
'' 輸不起''的孩子,會有哪些表現?
孩子輸不起,不止是會哭鬧,還可能會有其他表現,而這些需要家長認真觀察。從小就應該教育我們的孩子,不要怕輸,長大了才能面對各種競爭。
· 孩子脾氣差,經常哭鬧、發脾氣,很難接受別人的指責;
· 孩子一旦失敗了,會陷入自責中,且可能會養成''説謊''的習慣;
· 孩子抗拒參加某些活動,尤其是人多的場所,會不斷想要逃離或不安;
· 遇到事情容易退縮,尤其是自己沒有十足把握的挑戰;
· 故意失敗,而且會説''我覺得贏了也沒啥意思'';
· 孩子的消極情緒嚴重,很少可能會有較為積極的表現,總覺得一切沒意思。
《陽光小美女》中的爺爺對小女孩説,真正失敗的人,就是那種特別害怕不能成功,怕死了,連試都不敢試的人。孩子害怕失敗,所以''輸不起''。
我小時候也是這種''輸不起''的孩子,我不允許自己有失敗,哪怕跟姐姐、弟弟一起吃飯,我也一定是最先吃完,且擦乾淨嘴巴的。坐在一旁聽爸爸表揚我。那時候能被爸媽表揚一次,成了我每天的奮鬥目標,因為排行老二,常常被忽視,所以我''輸不起''也''不敢輸''。
以至於現在長大了,有時得失心也很重,想着一定要盡善盡美。常常會把自己搞得很疲憊,但卻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所以説,阿爾弗蕾德-阿德勒説,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如果爸媽發現孩子有以上的幾種表現,要及時幫助他調整,儘量朝着健康、積極的方向發展。
1)、成長型思維的養成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把人的思維分成兩類。一類是固定型思維;一類是成長型思維。
他認為擁有固定型思維的人,自我認知存在偏差,比如説,如果我彈鋼琴彈不好,那我肯定就不是這塊兒料,認為人的能力、天賦是固定不變的。
而成長型思維的人,則認為只要後天足夠努力,能力和天賦都是可以提升的。雖然現在彈鋼琴還找不準旋律,但只要足夠認真學習和努力練習,一定會越來越好的。
看到這兩種思維類型的講解,你應該明白自己的孩子為什麼會''輸不起''了吧?往往他們都是擁有固定型思維的人,所以,如果要轉變他們對失敗的態度,先要轉變的,是其思維方式。
對此,卡羅爾·德韋克教授認為,固定型思維的人,需要更具象的表揚,以減輕其對自身分否定。比如,我們的孩子吃飯沒有其他小夥伴快,但他吃飯很認真,吃下去的每一口食物,都能慢慢嚼碎了再吞嚥。這樣我們就可以表揚他,吃飯方式正確,細嚼慢嚥有助於消化。但同時也要跟他一起觀察,別的孩子吃飯快是因為什麼?可能是人家只專注吃飯這件事,沒有像你一樣玩其他玩具,或者悶頭吃飯沒有説話。
讓孩子把別人的優點、方法學以致用,我們的娃兒也會越來越優秀的。引導孩子關注過程,而不是重視結果。過程做好了,結果自然會如你所願。而失敗本身就是自我覆盤、自我總結的機會,但不是''一定是你不夠好''!
做成長型思維的家長,我們孩子的思維也會逐漸得到影響,你要相信,兒童大腦的學習和解決問題能力,像人的肌肉一樣,是可以不斷拉伸而變得更有彈性。
2)、加強自我同情的練習
心理學家對自我同情的定義有三個要素:
我能善待和理解自己嗎?
我是否承認短板和失敗,並願與大家分享這些經驗?
我是否能控制自己的負面情緒?
這些用到我們孩子身上,可以用一句話概括''不管輸贏,爸媽都一樣愛你,你不需要用自己的優秀來贏得!''當孩子失敗後,家長不要用憤怒的情緒對待他,也不要因此而把恐懼和壓力傳遞給他。而應該像朋友一樣,跟孩子探討:''這次你沒拿第一,媽媽有些失落,但沒關係,我們還可以一起努力的!''''輸了沒關係,媽媽以前玩這種遊戲,還不如你呢!''
讓孩子明白''失敗沒那麼可怕,每個人都可能會經歷的!''有研究發現,經常練習自我同情的人能夠更快從失敗中恢復過來。當然,這對我們成人,對孩子亦是如此。
如果你很難開口,可以用畫畫、寫信的形式,跟孩子溝通。
小辮子媽媽有話説:
所謂的''科學育兒'',從來不是空口號,應該落實到生活中的每件小事中。''輸不起''的孩子背後,也許有一位''輸不起''的家長,而我們從來不自知,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