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別再過度養育寶寶了 只會讓你更累

由 圖門耘 發佈於 健康

  【六一兒童網導讀】一到暑假了,各大商場、遊樂場聚集了大批孩子們,剛會走路的,會跑會跳的,不到十歲長到一米六的,各式各樣。在這一羣家長中,我一般會遠遠找個地方坐下來,看手機裏的小説。可是很多父母、爺爺奶奶們可不是這樣。你會發現一個奇特的場景。總有一些媽媽或老人追在孩子的身後。

  “要不要喝水,喝點水吧!”説罷手裏已經打開了水壺。

  “別摔了,小心點。”手裏已經撿開了地上的石頭。

  他們承擔着排查危險的角色,承擔着社交發言人的角色,在孩子起了衝突第一時間去介入,去替孩子處理問題等等。這樣真的很累,大家都知道,可是沒幾個家長能在椅子上坐的住,乾點自己的事兒。這樣的情況有一個詞可以形容——過度養育。

  什麼是過度養育?

  一是為孩子做他們已經可以自己做到的事情;二是為孩子做他們幾乎可以自己做到的事情。

  對照這兩條,我們可以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有過度養育的跡象。

  那麼過度養育的危害是什麼呢?

  《給孩子軟實力》的作者萊文説:孩子生活中潛伏的最大危害,並不是街上有陌生人從天而降之類的偶然事件,而是父母為孩子做的太多,結果導致他們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比如説在學校的微信羣裏,總有很多家長不斷的囑咐老師:某某總是愛出汗,記得提醒他喝水。老師,記得喊我家孩子多吃早餐,今天早上他只喝了牛奶就來學校了。以上這些,就是典型的“為孩子做他們可以做到的事情”。餓了、渴了這是自然的生理需求,孩子自然會主動尋求滿足,不需要老師的提醒。

  那麼什麼是“為孩子做幾乎可以做到的事情”呢?1歲的寶寶試圖抓握住勺子想要吃飯,可是父母卻以為會弄撒,代勞餵飯,這是讓孩子喪失了鍛鍊吃飯的機會。3歲的孩子和別人爭搶玩具吵起來了,父母立馬介入告知要分享,強行分享或強行終止衝突,其實這是讓孩子丟掉了面對如何處理他人和自我衝突的機會。

  面對孩子在遊樂場玩耍的場景,我的做法是:

  1、約定好,媽媽就在這個位置等你,不走。

  2、如果你有需要媽媽的時候,請你用電話手錶打電話,或者大聲喊媽媽,或者直接跑過來。

  3、如果你來找我,我暫時不在這個位置,彆着急,我一定會回來的。

  然後,我就可以安心的拿着手機看看文章,刷刷朋友圈了,這不是偷懶,而是給孩子獨立面對的機會。因為所有的能力都是在不斷的嘗試和練習中才得以提高的。對應以上這兩條,如果你發現自己已經有過度養育的跡象,那嘗試着按照以下4個步驟做一些改變吧。

  第一步:我們為你做這件事情。

  第二步:我們和你一起做。

  第三步:我們看着你做。

  第四步:你獨立完成。

  父母一定要放棄自己的完美主義傾向。因為孩子做的肯定不如你標準和完美。不要想着“算了,自己做更快更好”,就把孩子收拾的東西重新在做一遍。如果第二天孩子去房間,發現房間比自己昨天收拾的乾淨整潔,他心裏要麼覺得喪氣,要麼覺得反正有爸媽幫忙,我就不做了。

  養育孩子確實很累,可是很多父母身體累,心更累。很多時候是因為“過度養育”,因為父母做的太多,而孩子做的太少。試着放手,去改變過度養育的狀態,對自己別那麼嚴格,對孩子別過度關注,這或許是更放鬆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