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兄弟姐妹、孩子,誰跟自己最親科學答案跟現實選擇大不同
每個人的親密關係都不是穩定和一成不變的,隨着年齡、教育、經歷等心境變遷,親密關係也會發生變化。
執筆:毛婷
編輯:劉一之
定稿:蘇子後
“血濃於水”是我們割捨不了的親情,“相濡以沫”是我們無法忘卻的愛情,“舐犢情深”是我們對孩子的疼愛,但是父母、兄弟姐妹、愛人和孩子,到底誰才是我們最親的人呢?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來看看網友們怎麼説
之前網上有人發起了討論,“到底誰才是我們一生中真正意義上最親的人?”評論區的大家都各持己見:
1、當然是父母最親
站在遺傳學的角度來看,人會遺傳父母各一半的基因,即使是在有兄弟姐妹的情況下,基因在正常遺傳的過程中,均存在50?概率,血緣是同宗的,由此也可以看出來父母是最親的。
2、兄弟姐妹更親
隨着現在二胎的大力倡導,很多家庭的父母生二胎時都是希望在自己離開後,兄弟姐妹能夠成為最親密的親人,因為他們是擁有同樣血緣的人,血脈相連的感覺是無法取代的。
3、愛人伴侶最親
愛人是建立在毫無血緣關係的前提下,產生的情感連接,但卻是最能夠陪伴你度過一生的人,“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疑”,真正陪我們青絲成白髮的人是愛人,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4、孩子才是最親的
“當這個小糰子被你抱在手裏的時候,很奇妙,這是世上唯一的我的骨血,是我的孩子。”
這是一位初為人父的寶爸在第一次抱到自己孩子的真實獨白,孩子是自己親生的,是我們生命的延續,是不同於兄弟姐妹的平行關係,父母之愛,是世間最動容的存在。
這個問題一直是很多人爭論不休的,“公説公有理,婆説婆有理”,大家的看法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那麼我們來從科學和情感的角度全面解析一下,而且提前透露一下:科學答案跟現實選擇結果大不同。
1、血緣關係(遺傳基因)
正確的順序應該是:父母>兄弟姐妹>子女
古人經常採用“滴血認親”的方式來驗證血親,雖然並不科學,但本質其實也是想以此檢查出血緣關係的遠近,隨着科技和醫學的進步,在現代也就演變成了帶相同遺傳基因的概率問題,以此來劃分:一級親屬、二級親屬和三級親屬。
父母VS子女:父母勝
那麼父母自然就是我們的一級親屬,因為從遺傳學來看,血緣的親疏主要是根據人體內的DNA比例來看,而人體一共有46條染色體,其中23條來自於母親,還有23條來自於父親,比例各為50?
而你的孩子一般是來自於你的基因,還有一半是你的伴侶,因此對於你而言,在血緣層面,最親的人是你的父母,而你的孩子最親的人則是你和你的愛人。
子女VS兄弟姐妹:兄弟姐妹勝
這兩者的“比拼”結果其實也是最在人意料之外的,因為在遺傳基因的角度上,親兄弟姐妹其實比子女更為親近一些。
如果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姐妹,遺傳基因的概率大致相似,都在父母的50?右,同父異母(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之間遺傳相同基因為25?而同卵雙胞胎之間遺傳相同基因應為100?strong>。
因此在血緣上,兄弟姐妹是除了父母之後,這世上與你最親的人,你們流着同樣的血脈。
由此可見,其實,從血緣關係上看,父母應該是我們最為親近的人,但在現實的選擇上,很多人並沒有把父母排在第一名。
2、情感關係(現實選擇)
正確順序應該是:子女>父母>愛人>兄弟姐妹
子女VS父母:子女勝
心理學上有一個説法叫做“付出回饋”,意思就是我們人的情感中,對誰付出的越多,感情就越深。
而孩子從生下來開始,毫無自理能力的他們就需要父母全身心照顧,即使孩子長大,也依舊有許多牽掛,也就可以看出,子女的分量肯定是最重要的,父母的偉大之處就在於能為孩子付出一切。
父母VS愛人:父母勝
父母是生恩、養恩,愛人是餘生的陪伴,二者其實沒有太大的可比性,“父母之恩大過天”,但在相愛結婚之後,和我們朝夕相伴的是愛人,根據“單純曝光效應”,我們會變得越來越喜歡現在所接觸的人,越是頻繁的交往,越能變得親密,在這種不斷曝光中,又會加深認識,促進穩定深入的親密關係。
愛人VS兄弟姐妹:愛人勝
兄弟姐妹的感情是在小時候長期的相處和依賴之中形成的,但是當各自成家之後,就都有了自己的小家,當二者發生衝突時,絕大多數人會傾向自己的核心利益——“小家”,兄弟姐妹之間自然會越發生分。
【幸孕説】
萊文格(Levinger)和斯諾克(Snoek)在其1972年提出的互賴模型(Model of Interdependence)中總結過:親密關係是指兩人在不同的事件中進行頻繁互動,並且雙方對彼此都有着很大的影響力。
意為我們每個人的親密關係都不是穩定和一成不變的,隨着年齡、教育、經歷等心境變遷,親密關係也會發生變化,因此不必執着於誰是最親的,珍惜當下所有的親密與愛,它都會變成伴你前行的温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