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國大範圍的高温天氣,相信不少小夥伴都深有體會。
隨着高温而來的,還有死亡率可達80%的熱射病。
肉體凡胎難以抵擋高温的嚴酷,消暑降温成為了人們不約而同的選擇。如今隨着科技的發展,可以通過吹空調、風扇緩解高温給身體帶來的不適,也可以通過喝冰水、吃冰淇淋來舒緩身心。但是你知道嗎,其實這些消暑方法,古人早就享受過了。
涼殿堪比空調房,冷風自帶花香扇子,可能是許多人小時候最先接觸到的降温裝備。既簡單,又方便,無需充電,可以隨身攜帶。小時候誰不羨慕電視劇裏的主角,時刻手拿扇子風流倜儻,又或者穿着粗布麻衣,邊吃着西瓜,邊用蒲扇趕蒼蠅,一派安逸景象。
扇子,作為一種優秀的納涼工具,在我國已經有三四千年的歷史了。南朝庾肩吾的《團扇銘》中就有“武王玄覽,造扇於前。班生贍博,白綺仍傳”的詩句,在古人看來,早在周武王時代,就已經出現了扇子。因為其扇動時會帶來涼風,因此古人也稱扇子為“搖風”、“涼友”。
而比扇子還要更高級的,便是涼殿。唐代時,宮廷裏就有專供避暑的涼殿,殿中安置了機械轉動的製冷設備,採用冷水循環,用一種類似民間水車的扇輪轉搖,產生風力,將水中的涼氣送入殿中。不僅如此,還是用機械將水引到屋頂,然後讓水順着屋檐流下,形成人工水簾,隔絕暑氣,讓涼氣進屋。
而到了宋代,涼殿更加豪華,不但以風輪送冷水冷氣,還在大廳和蓄水池中擺設各種花卉,讓花香隨着冷風進屋,芬芳滿室。有皇帝帶頭享受,百官自然趨之若鶩,因此,不少官員都在家中建立私有的避暑設施,盛夏到來,屋內卻沒有絲毫暑熱,反而如同深秋。這比現代的空調房來説,不僅降温效果更好、還更加愜意,環保,可謂真正意義上的“空調房”。
住的地方涼快了,吃的和喝的東西自然也要涼快起來。古人謂:“民以食為天”因此,從商代開始,就有富貴人家開始在冬天鑿冰儲存,用於來年盛夏消暑。那時候周朝專門設置了一個負責冷飲製作的職位,成為“凌人”。
再到春秋末期,諸侯都喜歡在宴會上飲用冰鎮的米酒,《楚辭·招魂》中記載,“挫糟凍飲,酹清涼些”。説的就是冰鎮過的糯米酒喝起來醇香清涼。
唐代出現了專門在冬天藏冰,夏天賣的“冰商”。“長安冰雪,至夏日則價等金璧。”可見當時所買的冰價之貴,普通百姓難以享用。五代詩人和凝在《花間集》中記載了這樣一首詩:“暖金盤裏點酥山,擬望君王仔細看。更向眉中分曉黛,巖邊染出碧琅玕。”説的是一種名為“酥山”,用冰塊製作的冰凍食品。文獻記載,酥山底層為冰,上澆奶油、酥油調味,添加花朵等作為裝飾。
到了宋代,隨着冰凍食品更加普及,冰沙出現了。皇帝在三伏天,會給各位大臣賞賜一種“蜜沙冰”,也就是澆上蜂蜜,放上豆沙的冰。根據史料記載,宋徽宗就曾因為“食冰太多”到了肚子,御醫多方治療無法後,招了民間民醫楊介召入宮,用冰煎煮了大理中丸徽宗服下後,方才痊癒。
《東京夢華錄》中曾記載,當時開封的冷飲種類繁多,會在各種飲品中加入冰塊,如梅花酒、紅茶水、紫蘇飲、木瓜汁等等,相當豐富,堪比今日奶茶店中各種花樣繁多的加冰果茶。宋代詩人楊萬里曾寫道:“似膩還成爽,如凝又似飄。玉來盤底碎,雪向日冰消。”説的便是加了各種果汁和奶汁,放入冰塊製成的飲品。
而冰淇淋的前身“冰酪”,則是元朝才出現的。蒙古族進入中原後,由於當時的元大都(如今北京)夏天太熱,蒙古族喜歡的奶製品保存有難度,於是元世祖忽必烈就想到了一個方法,將牛奶放入冰塊中保鮮,沒想到這樣做吃起來更加美味!後來忽必烈又試着在這樣製成的“奶冰”中加入蜜糖、果醬等甜品,攪拌之後,凝成的冰就看起來像沙泥一樣,又好吃又解暑。這也就是冰淇淋的前身——冰酪。
13世紀,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元大都,由於受到忽必烈的賞識,破例將這種冰酪的製作技術交給了馬可·波羅,後來他也在《東方見聞錄》中對此進行了記載:“東方的黃金國裏,居民們喜歡吃奶冰。”回國後,馬可·波羅對冰酪技術進行了改進,但意大利皇室卻將這項技術保密了長達300年之久,直到16世紀,意大利將這個配方和製作工藝轉給了法蘭西王朝,在1640年,這項技術又傳入了英國,經過不斷地改良,終於成為了如今耳熟能詳的冰淇淋。
賞景能祛暑,心曠神怡雖然有消暑“空調房”,但古人也依舊十分喜歡户外景色,而出門看風景,也是消暑的方法之一。宋代詩人葛元懷曾寫,“曉荷乘墜露,晚岫障斜陽。樹下地長陰,水邊風最涼。”形象地描寫了他賞景祛暑的場景,荷花、斜陽、樹蔭,各種景色交織在一起,涼風吹過,暑氣似乎全都能消失。
陸游的《橋南納涼》一詩,也描繪了在荷塘中徜徉的愜意。笛聲隨着清風襲來,夾雜着荷花的香氣,月色下,這是怎樣一幅愜意的場景。美景襲人,夏季也並非只有讓人感到煩躁的酷熱。
而在柳樹的綠蔭下釣魚,不僅能休閒娛樂,還能修身養性。“漁夫之意不在魚”,在乎的只是身處自然之中,凝神靜氣所能享受的片刻安寧。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中國茶的發現和利用,距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歷史。發於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朝,盛於宋代,普及於明清之時。而品茗,也是古代人常用的一種消暑手段。
《本草綱目》記載,茶可以“祛痰熱、心渴”,北宋梅堯臣在《中伏日妙覺寺避暑》一詩中就曾寫道:“高樹秋聲早,長廊暑氣微。不須河中飲,煮茗自忘歸”,古寺靜謐,讓人心情平和,無需下河嬉戲玩耍,依靠煮茶品茗就能夠忘記時間的流逝,可見茶的妙用。同時,品茶也被視為一種雅事,可見文人墨客對於自然生活的嚮往與憧憬,讀這樣的詩,都會覺得耳畔似乎有温柔的涼風吹過。
“心靜自然涼”,除了茶水帶給人們消暑的作用外,我國中醫理論認為,形神合一,對精神進行的調理,可以改善身體的健康。古人也會在夏季通過打坐來讓自己靜氣凝神,從而獲得心靈上的平靜,降低形體所感受到的酷熱。
白居易就曾在《消暑》中描寫了寧心化暑的場景:“ 何以消煩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 熱散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得,難更與人同。”
除了打坐之外,弈棋也是一種能讓人靜心的好方法,除了能讓人益智健腦外,弈棋作為一種娛樂遊戲,也深受文人墨客的喜愛。烈日灼灼,但林蔭清爽,在樹下襬上棋局,下棋入神,不僅會忘記時間,還會忘記夏天的炎熱。“對弈林蔭下,存亡楚漢爭。相拼忘萬事,互見滿天星。”暑氣被棋盤之上的廝殺給屏蔽,無形中消弭,真是妙哉。
唯有“靜”才能消除“熱”,心神俱寧,清風自來,這樣才能與大自然中的妙趣“不期而遇”。
當然,古人還有其他消暑的精美用品,比如:光潔細膩,質堅清涼的瓷枕、光滑竹條編制的“竹夫人”、甚至是薄如蟬翼的“冰絲裀”等等,這些精美而富有奇思妙想的物品不僅幫助古人能愜意地度過炎炎夏日,也在中國的消暑歷史上留下了令人驚歎的文化瑰寶。
參考文章:
當代.元朝人發明了“冰激凌”[J].美食. 2011,(07)
李鮮蘭.從古詩看古人的消暑方法的情趣[J].作家天地.2021,(36)
劉紹義.我國古代的冰鎮食品[J].農產品加工.2021,(05),63
劉燕.古人消暑也吃“冰淇淋”[J].健身科學. 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