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劑,需在專業人士指導下加減應用!)本文理論依據:《中藥學》、《中醫痰病學》、《中醫濕病學》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今天這篇文説,我想跟你聊一味中藥。它叫做香櫞。 香櫞是什麼啊?它其實就是芸香科植物香櫞,或者香圓的乾燥成熟果實。這玩意兒在四川、雲南、福建等地多產。作為中藥飲片,都是把果實採收下來,趁鮮切片,曬乾或者低温乾燥,生用。 我最初對它的印象,源於我學習中藥時候,老師給我的講述。 我清楚地記得,我們那個老師上課的時候,會常常喝水。水裏頭,泡一味藥,就是香櫞。
有一回,課間休息的時候,我和這個老師閒聊,問他水裏頭泡香櫞幹啥? 老師當時就不好意思地笑了,説最近上課的時候,總忍不住想打嗝,嗓子裏頭還總有點痰,説話聲音不清涼。怎麼辦?他就拿這個香櫞泡泡水,一回用9克,理一理、化一化。 我略有所悟地點點頭。 話剛説完,他就接着上台去講了。 後來,我在具體學習每一味中藥的時候,特別注重留意這個香櫞。我發現,不怪老師用它。它確實是個好藥。 好在哪兒呢?它有啥養生價值呢?就如我在標題上寫的那句話,此藥入三髒,治理生痰之源、儲痰之器、聚痰之樞。 此話怎講? 生痰之源是什麼?答案是脾。香櫞這個藥,性味辛、苦、酸、温,入我們脾經的。它可以改善脾胃氣滯導致的腹脹、噯氣、吞酸、噁心、食慾不振。它行氣和中,活脾胃之氣,可以有效改善脾困濕聚的問題。 儲痰之器是什麼?答案是肺。脾胃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啊,這是中醫理論早就明示的。所以你看脾濕大到一定程度了,這人就可能會感覺到胸悶、氣短、咳嗽、多痰,舌苔白膩。怎麼辦啊?用點香櫞比較好。值得一提的是,香櫞化濕燥痰止咳的功效,比佛手都強一些。佛手和香櫞,都是中醫臨牀常用的理氣藥。
聚痰之樞是什麼?答案是肝。肝主條達。如果肝鬱氣滯,氣行不暢,那就會生痰濕。肝對痰濕的生成有重要影響,這也是古代中醫先輩早有認識的。不過,“聚痰之樞”這説法,是我加上去的。我認為這樣形容很準確。你看肝鬱氣滯的人,往往嗓子不舒服,有異物感。這是氣行不暢,痰氣搏結於咽喉的寫照。此外,肝鬱氣滯者,還容易脅肋脹痛,竄痛,痛無定處,肝胃不和,胃脹食少。這個時候,你用香櫞合適。香櫞入肝經啊,可以疏肝理氣,解決這些問題。 所以你看,一個香櫞,入三髒,作用廣泛,而且藥效平和,是養生的好東西。只不過,陰虛、氣虛、血虛等虛人,不要用它。
香櫞怎麼用合適啊?它一般的內服方法就是煎服,3到10克。古往今來有不少的用法,但是大多比較複雜。我個人認為啊,咱們簡簡單單,單味香櫞6克,泡水代茶飲,就很好。我們可以慢慢調,循序漸進,力求安全有效。孕婦不能用。 關於單味中藥的學問,我以後還會多給你講講。講多了你就發現,其實這個世界上,草木皆有情,皆有靈性,皆有與生俱來的靈魂。我們體會這些,會感覺到祖國傳統醫學的妙處和趣味。 好了。關於這個事兒,我基本就説這麼多。歡迎關注“微門診”,文君然每天和你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