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讓孩子“刻苦努力”的三點建議!

古時候的人就明白刻苦努力的涵義。

頭懸梁錐刺股的故事已是耳熟能詳。

東漢時期的孫敬,為了讓自己在深夜苦讀的時候不打瞌睡,把頭髮綁在了房樑上。

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他在低頭想睡覺的時候牽拉頭皮,疼痛讓他繼續讀書。孫敬後來成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蘇秦,東周時期政治家,他為了取得功名常常讀書到深夜,為了不讓自己睡覺,他會用錐子上在大腿上刺,也是為了讓他繼續堅持讀書。

兩個例子都是刻苦努力讀書的典範,而這種刻苦努力的精神也是我們家長所舉手稱讚的。

然而,刻苦努力真的適合孩子的學習嗎?特別是從小學就開始給孩子灌輸“刻苦”的思想,這樣孩子對學習可能會適得其反。

關於讓孩子“刻苦努力”的三點建議!

01 刻苦”=“吃苦”

提到“刻苦”或者“吃苦”這一類學習態度,我們習慣於欣賞它所表達的堅忍不拔的精神,但是卻忽略了這裏面令人不快的“苦”。

作為成年人,這是一種很正確的邏輯經驗,這種做法也無懈可擊,但是如果把它作用到孩子身上,就是一種不良的暗示。

對於學習我們常常會想到“苦盡甘來”,但是為了實現一個目標需要“吃苦”,這必須基於他有足夠的理性和毅力。

這種毅力,連成年人都不是人人具有的能力,用它來要求孩子,就更加不合適了。

人的天性就是避苦求樂,孩子更是如此。

誰都樂意隨時去拿一塊糖吃,但誰都不願意隨時去吃一口苦瓜。

我們原本希望孩子喜歡學習,確把學習過程做成了苦瓜,只把結果設成了糖塊,讓孩子天天吃着苦瓜去想糖塊,這本來就是反人類的過程。

當孩子在吃苦瓜中感到厭倦是,就被説成是“不刻苦”,被要求用想象的“糖”來壓抑真實的“苦”。

孩子不具備反駁承認教導的能力,他只是感受到了這裏面的不和諧,以及會讓自己產生厭煩的感受,他們會從內心討厭“苦”,從而來衡量他的學習過程。

在培養孩子勤奮學習方面,恰是不能強化“苦”,而是要儘量消解“苦”。

尹建莉老師的女兒圓圓在上高中之後,經常抱怨學習太累,也表現出鬆懈的狀態,家長並沒有説“要懂得吃苦”讓她苦上加苦,而是採取了兩個辦法來幫助她 。

家長找出了高考狀元談經驗的資料,尤其是那些談刻苦用功的,讓她知道凡是取得好成績的,沒有一個不勤奮的。既然高考狀元都這麼用功,孩子自然明白自己用功也很正常。

她還找出了一本《科學的故事》一起共讀,瞭解到數學、化學、物理、醫學等各科的大致發展脈絡,會讓孩子瞭解到現在自己薄薄的教科書可以縱覽每一種驚人的成就,會讓孩子覺得能學到這麼多有用的知識還是很幸運的。

在家長的努力下,孩子並未感受到“苦”,而是在影響下感受到了學習的“甜”,所以後來圓圓並沒有受到任何影響,而依然努力學習,高考的時候也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關於讓孩子“刻苦努力”的三點建議!

02 討厭的事情不可能做好

一個人不可能既討厭一件事,又把這件事做好。

據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名最好的瑞士鐘錶匠被德國人脅迫去給他們製造一批高質量的鐘表。儘管他感覺費了很大的心力,卻始終做不到戰爭前的水平。

心理學家分析認為,這是因為他製造鐘錶的心境不一樣,其實就是情緒的力量。

成年的世界亦是如此。

當我們討厭一份工作的時候,雖然天天硬着頭皮去上班,但是心裏卻非常牴觸,因而這份工作總是做不到讓領導滿意,讓自己滿意。

美國教育學家杜威認為,“目的和手段分離到什麼程度,活動的意義就減少到什麼程度,並使活動成為一種苦工,一個人只要有可能逃避就會逃避”。

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家長越要求孩子用功學習,孩子越對學習提不起興趣。因為孩子已經在內心埋下了討厭學習的種子,這種不良情緒會影響到他的實際學習中。

孩子並非不知道刻苦學習可以換來好成績,他只是做不到。當學習活動沒有喚起他的愉快體驗的時候,他就顯得無法調動自己的快樂的情緒,從而出現了不刻苦、不努力的狀況。

很多人認為這是某些“不成器”孩子的天性,其實是他們上進的天性被扭曲了。

家長應該努力做到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注重學習的過程,而不是一味的強調“刻苦”。

小學階段主要就是先解決孩子興趣的問題,初中主要解決學習方法的問題,高中階段拼的才是勤奮。

從興趣、方法再到勤奮,是一個完美閉環,在每一種學習活動中,興趣始終重要,呵護好了興趣,才能產生方法,進而加上勤奮,才能更好的學習。

家長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我們不一定有能力讓孩子覺得孩子學習是件“有趣的事’,但至少要用我們的眼神和行動告訴他,學習是件不難的事情。

家長至少要讓孩子覺得學習這件事情像吃飯睡覺一樣正常和必需。在培養孩子學習的過程中,不要向孩子提示是苦的,要關注孩子的情緒,讓他對學習最起碼不要討厭,但可以讓他覺得必不可少。

關於讓孩子“刻苦努力”的三點建議!

03 玩耍和“刻苦’並不對立

玩是孩子的天性,自從他出生就開始從玩耍中成長,這種天生的能力不可能被消滅。

杜威認為,對孩子來説,玩耍和學習本來就是不衝突的,正常條件下孩子有能力協調這來兩者的關係。

女兒上小學四年級,學習一直中等,做作業也不積極主動,讓我頭疼不已。

我之前並不看尹建莉老師的育兒書籍,在教育女兒的路上走了很多彎路。

自從開始看尹建莉的育兒書籍之後,我開始試着不那麼強調孩子的學習。

週末的時候,我會經常帶她去和一起看看電影,吃吃飯,甚至帶她一起去玩電子遊戲,在這玩耍的過程中,我不提她作業是否完成的問題。

事實勝於雄辯,一天,女兒在和我等電梯的時候,突然説她的作文還沒有完成,需要回去把作業完成。這是我所意向不到的反應,讓我心裏充滿了欣慰。

杜威也提到“凡是所做的事情近於苦工,或者需要完成外部加強的工作任務的地方,遊戲的要求就存在”。

如果一個孩子只想玩不想學習,使兩者發生了衝突,那一定説明孩子的教育環境有某種不良的東西在影響着他。

我改變了以往的做法,讓孩子充分享受玩耍的樂趣,當孩子從玩耍的樂趣中平靜下來之後,很自然的選擇去做作業,沒有破壞孩子的學習興趣,也不會讓他覺得學習苦了。

很多孩子喜歡打遊戲、踢球、看電視等等,就是不學習,表現的很不上進的樣子,家長不要孤立的把責任歸到孩子一個人的頭上,上進心是 “天性”,只是他們在後天成長中慢慢丟失了。

家長更應該認真認識到孩子玩耍的天性,不要一味的阻攔,需要悉心的引導,這樣孩子才能從玩耍中認識到樂趣,等他們恢復上進心的天性,學習主動也就水道渠成。

04 寫在最後

“刻苦”是一種成熟的學習品格,它不會憑空產生,它是在理性和興趣的土壤生長的。

不要讓孩子學習覺得是在吃苦。

不要讓孩子討厭學習這件事情。

不要讓孩子覺得學習就不能玩了。

只有正確的對待“刻苦努力”學習這件事情,家長才能更好的陪伴孩子的成長,讓他們在品嚐甜的過程中,慢慢喜歡上學習,這才是學習真正的目的。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12 字。

轉載請註明: 關於讓孩子“刻苦努力”的三點建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