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為什麼我們家沒有寶馬車?”你的回答,影響孩子一生
作者:主創團·亦云白
前幾天,看見一位位爸爸分享了自己扎心育兒經歷。 他説,自己去接兒子上下學,卻被兒子“暗暗嫌棄”。
換做一般父母,知道孩子這點小心思,要麼沉默,要麼愧疚,要麼責怪……
而這位博主接下來的做法簡直“暖”化了人。 他一點也不生氣,反倒主動和孩子玩起了“找車位”的遊戲,問孩子: “我們以後就停麪包車後邊,誰也看不到它(小電驢)”。
後來,父子倆養成了一個小默契。每天一到路口,就去看一看麪包車旁邊有沒有空位,在那裏“神不知鬼不覺”下車。
為什麼這麼做呢? 爸爸一番話告破: “我的孩子雖然六歲就已有敏感,但他沒把這種刺激像沙粒一樣一層層包裹起來,而是能説出來,相信我。”
深以為然。每個人都有虛榮心,孩子也不例外。
當孩子願意把這份敏感的“虛榮心”,出於對父母的信任,説出來,我想為人父母都應當好好珍惜,認真對待!與其逼着孩子小心翼翼的“自卑”,不如允許孩子大大方方地“愛面子”。
“媽媽,別人家有4套房,我們家有幾套?”
“媽媽,我同學的衣服五千塊,我的這件多少錢?”
……
作為媽媽,想必這些話聽得不少。
隨着孩子年紀越來越大,不知不覺之中,很多孩子開始比房子、車子、票子。 曾在寶媽羣看到媽媽們吐槽。
不少媽媽甚至開始自我質疑:“你説,這是不是一種教育失敗?”
是啊,自己怎麼養出了一個“嫌貧愛富”的“富二代”呢?
北大心理督導師武自存認為,當孩子看到自己與周圍同學的差異時,自然會形成好奇心,詢問家人、試圖解決是他們能想到的最快捷的方式。
心理學上,從孩子5歲開始,就開始在意外界的看法,特別在乎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並且能夠察覺到社會地位的重要性。
孩子開始一點點知道,怎樣的人更受歡迎,更受尊重,自己怎樣才能得到來自他人更多的認同。 然而,他們又沒有成年人複雜的表達行為和思維能力。
所以只會淺層地理解為:“有錢任性”“和同學比比比”……這樣野蠻的方式。
而有這種“階級敏感”的孩子,説明孩子正慢慢理解“社會”。
重要的是,面對孩子的好奇、敏感和質疑,我們的回答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越自卑的,往往也是父母最在意的。
當孩子開始“社會化”,出現小小“虛榮心”,最糟糕的,不是孩子比比比,而是父母的態度。
《現代教育報》曾就這類情況做過一個調查,發現父母通常會有以下這幾種表現。
第一:內心愧疚派“哎呀,我的車太便宜了,對不起女兒!” 這是一位王媽媽在被女兒“嫌棄”的第一想法。 女兒才5歲,卻覺得媽媽的車太破舊了,經常會問她:“媽媽,為什麼不開一輛奧迪”。
王媽媽心裏不好意思,所以每次去學校接孩子,都會默默地把車停在老遠。
如果連父母都無法正視自己的“物質條件”,又怎樣讓孩子甩掉那些敏感的“自卑”與“面子”呢?
第二,刻意迴避派只要孩子拋出疑惑,父母就開始刻意迴避,顧左右而言他,轉移話題。
“比什麼比,小孩子就該多多關注自己的學習成績!”
“想這些幹什麼?你的作業寫好沒?”
……
但實際上,父母內心卻在暗暗焦慮。
而孩子感受到的是,這話題以後不能聊,即使疑惑有困惑,也再也不會來找你了。
那些被迴避掉的問題,還是會像一根刺,紮在孩子的心裏,成為一個“禁忌”。
調查中指出,有些父母怕孩子持續性提問,會把事情解釋得模糊不清:
“沒關係,你以後也會有的。”
“我們也有一套房子呀。”
……
看似耐心,但是卻沒有一個真正解答孩子內心的疑惑。
專家指出,這會讓孩子體驗到父母內在的羞恥感,從而產生自卑。
孩子的“虛榮心”是他懵懂認識世界的合理存在。
不合理的是,父母作為一個成年人,表面遮遮掩掩,內心比孩子還焦灼還在乎。
到最後,只會加劇孩子的攀比心。
生活在今天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有比較在所難免。
孩子愛比較不可怕,最重要的是,父母如何看待差異。不妨試試下面這3中方法。
1、正視孩子的“疑惑”,明確自己的底線教育專家單春蘭校長也曾有這樣的經歷。
家住北京三環,兒子不止一次抱怨:“媽媽,我們去住大房子把,家裏房子太小了!”
單校長的回答堪稱“中國虎媽”的經典:
“我能給你什麼條件,你就只能去適應什麼條件,爸爸媽媽不會為了你的這種攀比心理,去做超出自己能力範圍之外的事兒。”不迴避,不遮掩,直入中心,明確了自己的“談判底線”。
只有和孩子知道了這一點,才不會生出“我要父母為我做什麼”的胡攪蠻纏之心。
在一次問卷調查中,劉女士分享了自己的教育心得。
她是一名二年級孩子的媽媽。 兒子經常問她:“媽媽,為什麼我們家沒有大房子呢?” 劉女士的回答非常坦然: “爸爸媽媽上完研究生,靠自己的努力獲得這一切,已經盡力了。如果你想要更好的條件,你可以靠自己去爭取。”
打那以後,孩子再沒了類似的困擾。
其實有時候,告訴孩子“爸媽盡力了”“爸媽沒辦法給你更好的”沒什麼丟臉的。
比起履行不了的空頭支票,告訴孩子生活的真相,更能讓孩子“冷靜”下來。
3、教會孩子正確“比較”,多維度看問題抖音上,看到一位日本媽媽的日常生活。
一次,她意外發現兒子平時去學校穿的鞋子破破爛爛的,鞋帶子都開口了。
媽媽有一點擔心:“你穿這雙鞋子,會不會被笑話?”
兒子卻一點都不在意:“如果有人笑我,我就問他‘你用父母辛苦賺的錢在炫耀什麼’?”
這番回答,令人心頭一暖。 而這一切,都歸功於媽媽自己。
這位媽媽,從不在物質上給孩子多大的遷就,該節省節省。
也從不教孩子去比物質,而是教他比勤奮,比孝順……
與其去指責孩子的“虛榮心”,不如教會孩子如何比較。
親愛的父母們,如果你的身邊也有一個懷着小小的“虛榮心”、困惑不解的孩子,請你坐下來,坦誠地和她聊聊“面子”這件小事兒。 孩子的世界很單純。
只要父母能和孩子站在一條戰線上,去看待那些“高低榮辱”,那便一切安好。 正如開頭博主@黃章晉面對兒子時所説的:“只要孩子相信我,我就對他有信心。”
作者簡介:亦云白,教育工作者,多平台簽約作者。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內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的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