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米“最佳搭配”竟不是紅豆,而是它!祛濕效果翻倍,泡水喝能養肝、煮湯也特降火
一提起薏米,人們可能立馬就想到了夏日萬能的祛濕湯——“薏米紅豆湯”。
每次薏米出場,都是作為這個那個的輔助性工具,今天小編就來給薏米正個名,它也可以是主角——
它被譽為“龍珠米”,清熱祛濕最在行!薏米是薏苡仁的俗稱,又稱苡米、薏珠子,是一味常用中藥,又是家常食物。薏米也稱“龍珠米”,《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最為人稱道的,當數清熱祛濕的功效了。
薏米祛濕,是像疏通水道一樣將水排走。脾主運化水濕,若是脾虛了,濕邪會困脾。脾屬土,把脾比作大地,濕邪困脾,好比汛期河水上漲越出了河牀,給大地帶來水患,脾虛濕盛排不出去,就會出現水腫。濕邪停在胃腸,人就會大便稀溏、腹瀉;跑到腳,會生成腳氣;流注關節,則四肢腫脹疼痛,屈伸不利。濕邪有沉重的特點,關節疼痛時還會感到沉重無力。此時用點薏米,它入脾、胃、肺經,利水而不傷正、健脾而不滋膩,濕去神自清。
薏米那麼好,除了大家熟知的“薏米紅豆”,還有沒有別的搭配呢?那必須有啊!下面就給大家介紹,薏米的3大“黃金搭檔”——
別隻會喝“薏米紅豆”了,這3樣才是最佳搭配!1、薏米+冬瓜:解暑祛濕冬瓜為夏季應季食物,性味甘淡而涼,具有清熱、祛濕、利水、化痰等藥用功效。王孟英在《隨息居飲食譜》中就提到“冬瓜,甘平。清熱,養胃生津”。清熱生津的冬瓜,加上同樣清熱利濕的薏米,兩者強強聯合,無疑是解暑祛濕的最好搭檔。
★冬瓜盅食材:薏米(炒過),冬瓜,陳皮,扁豆,瘦肉,瑤柱。做法:冬瓜挖出瓜瓤備用;將其他材料洗淨後,放入冬瓜,再倒滿清水;用保鮮膜封好放入鍋中,蒸煮2~3小時,待冬瓜肉半透明時即可調味食用。小TIPS:不管是煲湯還是煮水,最好保留冬瓜皮,效果會更好!冬瓜皮,同樣擅長清熱、解暑、祛濕。
2、薏米+芡實+鴨肉:健脾養陰芡實味甘澀、性平,可益腎固精、補脾止瀉、祛濕止帶,《日華子本草》述其開胃助氣之功尤顯。鴨肉補陰益血,清虛熱,清補而不滋膩,適合夏天食用。清代醫學家王孟英如是説,鴨肉“滋五臟之陰,清虛勞之熱,補血行水,養胃生津”。因此,凡體內有熱之人皆適宜食用鴨肉,尤其是體質虛弱、食慾缺乏、低熱、大便乾燥和水腫者,食之更為有益。
再加點陳皮調味,可理氣健脾、燥濕化痰,《本草綱目》論:“其治百病,總是取其理氣燥濕之功”。現在給大家推薦的這道芡薏老鴨湯,普通人羣均可食用,尤其適合脾虛濕重者,常表現為身體困重、乏力嗜睡、胃納欠佳、舌苔稍厚。★芡薏老鴨湯食材:薏苡仁30克,芡實30克,老鴨500克,陳皮5克,生薑3片。做法:芡實、薏苡仁洗淨,清水浸泡;將鴨洗淨斬塊,與芡實、薏苡仁、陳皮放入鍋中,大火滾開後,加料酒、姜轉小火煲兩小時左右,加鹽調味即可享用。3、薏米+枸杞:養肝明目上面的兩個食療方都是需要費點時間來煮的,很多人可能覺得麻煩,現在就給大家推薦個做法超簡單的薏米枸杞水——
此款枸杞薏米水,有養肝明目、健脾祛濕的作用,陰雨連綿時最宜飲用。但要注意的是,濕氣重、身體偏滋膩的人,最好不要喝。食材:薏米100克,枸杞一小把,紅棗2~3顆,冰糖或蜂蜜、水適量。做法:將薏米淘洗乾淨並控幹水分,放入平底鍋中(不放油),開小火翻炒,直至炒出薏米香味;紅棗對半開,以便更好煮出味道;再將上述食材放入茶壺中煮開,或是直接衝入開水浸泡幾分鐘;最後可根據個人口味加入冰糖或蜂蜜,即可飲用。
薏米雖然名氣大又用處多,但它也有一些“小缺點”,在用它的時候,還得注意這幾點——
薏米雖好,但別犯這3個錯!1、吃不對會加重濕氣家庭食療裏,人們習慣使用生薏米,但生薏米偏寒涼,有人吃了不僅不祛濕,反而會拉肚子;而炒薏米祛濕效果更好,脾胃不好的人也能吃。炒薏米,是用小火把薏米炒至金黃色,帶有微微焦香味道。所謂“焦香入脾”,經過炒制的薏米與生薏米相比,少了一分寒利,多了一分温澀,健脾的功效變得明顯。
因此,一般情況下,建議大家用炒薏米來煮湯、泡茶,尤其是脾虛偏寒的人羣,常表現為乏力、腹脹納少、口淡、脈大無力。相反,有濕困化熱問題的人,常表現為口乾口苦、舌苔黃膩、脈滑數的,則可以選擇生薏米。2、不適合長期吃薏米藥性偏涼,不宜長期使用;且薏米所含的糖類黏性較高,過多食用可能會妨礙消化。3、不適合所有人薏米微寒,體質虛寒者、脾胃虛弱、經期婦女、孕婦等,都不適合食用。
本文配圖均來源於壹圖網。
(養生每日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