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太極拳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典傳筋骨開發

太極拳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在眾多拳術當中,尤以太極拳深得其中的精髓。今天我們講講筋骨皮,還有這一口氣。

“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這一太極拳的練習境界是王宗嶽在太極拳行功論中講到的。對於普通的練拳愛好者們來説,只是知道這句話,但什麼叫“九曲珠”,怎麼才能練到如此的功夫層次呢?大部分愛好者沒有清晰的概念。

有太極拳前輩講過:“九曲珠”是將人的肘、肩、膝、胯的八個關節與腰共成九個大的關節,經過拳架的盤練,將九大關節練得靈活圓潤,以內氣貫穿的勁力稱之為“九曲珠”。在太極拳練習過程中,由於個人理解不同,每個人的感受也不相同。

初練太極拳在行功走架以及招熟階段時,一定要認真把每一式拳架行勁路線練得正確。練習拳架的的同時,要有專項的單式練習做輔助。也就是把九曲珠的各位置單獨盤練,以使得每個單關節即被動運動幅度大,又主動幅度大。逐漸把盤練開的各單關節通過單盤動作或組合動作組成整勁,逐漸的在練習中尋找勁力貫通一起的感覺。

太極拳練習過程中要求做到氣斂入骨,能做到內練一口氣這個要求的前提就是打通氣運行的通道。打通了通道,就可使得到四肢動作輕靈圓活且又氣斂入骨至各關節、骨骼,勁力的運行形成內外合一的形式。應用此方法訓練若干時間後,在動作中繼續要求極輕極靈,神意貫注而不可執拙。通過拳架的快慢的變速練習,逐步改變自身的筋骨勁力發放模式。

慢練太極拳式,甚至在每一個式子中都能做到輕慢均勻,這時練者明確地體會到其中的靜態與動態的虛實變化。通過從大圈到小圈的逐步遞進是勁力漸趨牽一髮而動全身。每一個太極拳的圈(無論大小、正斜、平豎圈)都分成很細和無數的弧型線段,此太極圈也就是由許多無極、太極的小空小段組成。因人而易,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練,這些小段又被磨練成更小的太極球,太極拳的弧線和內力將這些小球串聯起來,長久練習則不難達到“渾身處處是太極”的高深境界。

練功至此,內氣充實、內力深厚,手足自有起落之處,五臟六腑各有安放之位,在內“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在外與他人打輪推手時,可使對方感覺出粘手的外圈形式是由成串的圓潤珠子處處滾動而組成,每一個珠子都含有棚勁、化勁、引進落空等輕微勁力,練者自己也可通過每一個珠子的處處滾動得到更高明的聽勁。

這串珠子的滾動也可以在推手中不讓對方感覺出來,想讓對方知道否基本上是由自己決定,它符合太極拳的“氣斂入骨”、“臻於縝密”、“忽隱忽現”、“絲毫無有間斷爾”。練功至此階段,太極深奧的造詣已遠遠超出拳(拳頭、拳擊、技擊、勝敗)的意義,符合“欲使天下豪傑延年益壽”、“拳為末技”的宗旨。推手時對方從聽勁中可以感覺到“九曲珠”的存在,而練者自己默練時也可明顯體驗到“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至”的舒適感覺,這個境界從外形上是根本看不出來的。

太極拳是一項靈活的功夫,練習太極拳要掌握方式方法,這樣才能學會。

太極拳如何在短時間內,系統,深層次練出筋骨勁力,從招熟達到懂勁,漸及神明的佳境,核心訓練體系,請關注典傳筋骨體系。

典傳筋骨體系通過對大筋的專項系統訓練,讓筋骨從根本上得以改變:

開胯,開肩,開肋,脊柱,內臟等的撐筋拔骨的練習,是從根本上改變了筋骨的生理構造,一方面打開骨縫,另一方面增強大筋的強度和韌性,從而使大筋具備更勝以往的彈性,能更好的產生動力和傳導勁力,並且不會因為長時間的不練習而改變,是從根上改變了人體結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71 字。

轉載請註明: 解讀太極拳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典傳筋骨開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