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人陪伴孩子睡覺,由於生活習慣、睡前活動不同,對寶寶性格養成的影響也不盡相同。
執筆:邵菲
編輯:劉一之
定稿:蘇子後
寶寶們出生之後,家長除了要照顧其日常吃喝拉撒之外,晚上陪睡也成了一項艱難的任務,尤其陪睡的人選,更是讓不少家庭難以抉擇。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曼曼是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從小就缺乏安全感的她,立志一定要給足自己孩子安全感,所以,自從孩子出生之後,她都堅持自己帶娃睡。
期間,婆婆心疼她第二天要上班,怕孩子吵着她休息,提出晚上自己帶着孩子睡,可是曼曼想都不想就拒絕了,説陪睡是重要的親子時光,自己苦一點也是樂在其中,而且,這樣更有利於孩子的性格培養。
沒想到曼曼最後的一句無心之失,讓婆婆心裏有了芥蒂:這是怕我帶壞了孩子的性格?
在曼曼的堅持下,孩子一直和她睡到了3歲,後來想着孩子到了讀幼兒園的年紀,就萌生了和他分牀睡的想法,可是孩子卻不願意離開媽媽,不然就哭着不睡覺,甚至在曼曼和老公稍微親密一點的時候,都要過來“搶媽媽”。
孩子的表現讓曼曼很疑惑,怎麼想要給足孩子安全感,反而養出了“小媽寶”呢?
3歲前不同人陪睡,造就孩子不同個性1、老人陪睡
優勢:老人照顧孩子更有經驗和耐心,他們細緻入微,這會讓孩子睡得更加舒適、安穩。與此同時還能減輕寶爸寶媽的負擔,讓他們好好歇一歇,不影響第二天的工作。
劣勢:不過,正是由於過於細緻,事事代勞的方式不利於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過度呵護易滋生嬌生慣養,過度依賴的性格。
綜上所述,應有兩種結果:
若陪睡的老人通情達理,而且懂得取捨有度,不溺愛孩子,那麼小孩個性可能也會跟老人相似,變得比較通透。
反之,若老人不懂得分寸,凡事包辦,那麼孩子往往就容易缺乏主見,行事懦弱。
2、父母陪睡
詹姆斯·麥肯納教授曾説過:母嬰之間基於母乳餵養的合睡方式,是人類最古老、有效的睡眠方式,能有效保障幼兒存活率,任何時候都具有普適性。
優勢:親子能擁有更多的親密時光,尤其是父母白天上班,入睡前的這段相處就更顯得彌足珍貴。加之父母的思維活躍,教育理念更加新潮,往往能感知到孩子成長的內在訴求,更有利於培養出孩子性格中自信樂觀的一面,更有安全感。
劣勢:不過,父母陪睡並非長久之計,如果未能及時分房,不僅影響夫妻感情,還不利於孩子養成健全的性別意識。
同樣有兩種結果:
若跟有遠見情商高,而且懂得科學育兒、有愛心的父母一起睡,孩子心中有愛,往往會比較自信温暖。
反之,若父母尤其是媽媽,凡事都愛插手,而且遲遲不願分牀或者分房,那麼就容易導致孩子對母親過於依賴,對兒子的影響可能更大,將來容易成媽寶男。
此外,還有一種情況是“讓孩子自己睡”,其中也存在利弊:
優勢:能儘早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自理能力,有利於健全人格的塑造,幫助其快速成長。
劣勢:剛開始時孩子會有分離焦慮,如果強制分房反而會讓其沒有安全感。
想要孩子養成好性格,父母需恰當陪睡由此可見,父母陪睡的方式是最有利於孩子健全性格培養的,但是陪睡到什麼時候,怎麼分房,是年輕父母的新課題,此時,在孩子10歲之前,需分三步走。
1、分牀不分房
據《英國醫學雜誌》報告顯示,睡在父母牀上的嬰兒,猝死率高達22%。
因此,在寶寶能睡整覺的時候,父母就可以將其放在牀邊的嬰兒牀上,讓寶寶能與媽媽接觸,但又不打擾到對方。
2、分房不關門
雖説“三歲分牀,五歲分房”,但其實只是一個大概的規律,父母可在孩子幼兒園到小學這段時間,就逐步訓練他們分房睡,不過在剛開始時,為了減少孩子的恐慌,最好能將彼此的房門打開,方便能隔空對話。
3、徹底分房
當孩子適應一段時間之後,如果沒有了緊張不安的情緒,家長可以嘗試將其房門關上,形成獨立空間,實現徹底分房。
不過,分房並不意味着切斷、減少與孩子之間的聯繫,一些睡前聊天、遊戲還是可以照常進行。
【幸孕説】當孩子出現分牀焦慮,哭鬧,抱着枕頭回來的時候,父母一定不要呵斥,應當耐心引導他們,對此也不要心急,在其10歲之前完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