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媽羣的小劉,因為沒有人幫帶寶寶,成了一名全職媽媽。有一天我去她家做客,剛好2.5歲的孩子正在看寶寶巴士兒歌,她想下樓打水,我起身正準備陪她一起帶着孩子下樓,她説:“不用管他,他自己看電視就可乖了,如果不叫他,他能坐1個多小時呢!她話裏充滿驕傲。
我一身冷汗,告訴她孩子這麼小看1個小時電視根本不合適,而且會有依賴性,她只是淡淡説了句“沒事”,我也沒在説什麼,因為她想“省心”,就讓電子保姆長期上崗,真叫我無法接受。
沒過半年,小劉就打電話給我:“我家孩子都快3歲了,只會叫爸爸媽媽,別的都不太會説,這可該怎麼辦啊?”
我給她幾條建議,是關於多和孩子聊天、看書、户外活動、社交等等,然而我知道小劉做起來特別困難。不是“貴人語遲”天生説話晚,而是孩子缺乏有效的互動和語言交流。她已經習慣了“電子保姆”帶給她的省心和方便,自己還能玩手機,如果抽點時間去陪伴孩子,都會覺得太費力氣,沒有必要。
科學研究表明,兒童過早使用電子產品的真正弊端並不只是視力傷害,而是注意力、學習能力、社交能力等多方面的副作用。美國兒科學會強烈建議2歲以內的兒童不要接觸電子屏幕。不難發現,真正有效的成長刺激,還是源於父母的陪伴和互動。
可見,早期關注孩子的語言發展不容忽視,在孩子18個月時進入語言的表達期的時候,有的孩子就會簡單的説話,而有的孩子依然停留在只會叫“爸爸”和“媽媽”的層面上,有的家長很着急,找原因;也有相當一部分家長認為“孩子説話晚,沒有關係,貴人語遲,長大就會好了”;還有的家長會説“是遺傳,他爸爸小時候就説話晚”。後兩者從而就不注意引導孩子講話了,自由發展,那樣孩子的語言發育就會受到影響,進而影響到孩子的智力發育。
一、一般孩子的語言發展狀況。
一般孩子到了6個月以後,已經有了理解語言的萌芽,可以理解一些簡單的口語,能對極簡單的詞語做出指令性反應。例如,説“小雞呢?”孩子就會滿地尋找小雞;到孩子1歲時已經能夠理解簡單的語句,會説單字;到了1.5歲以後詞彙量增長迅速,能用簡短的語句對話;到2歲時就能理解部分字詞的意思,並能指認簡單的圖片,以及身體器官的名稱等;到3歲時孩子就能夠理解許多複雜詞句表達的意思,並能指認許多物品名稱,還會自己造句;到4歲就能理解更多詞句表達的意思,能講述簡單的故事情節。
其中2~3歲是孩子語言發育的關鍵期和快速期。如果2歲兒童不會説單個詞,3歲兒童不會説簡單的句子則為語言表達遲緩,需要用心引導或者去看醫生。
二、關於孩子閲讀的注意事項。
1、孩子該如何選擇書籍?
對於孩子來説只要有圖片、有情節、有興趣,都可以激發成強烈的求知慾和學習能力。
大體上,選書可以參考以下:
0~1歲:搖籃曲、兒歌、童謠;
1~3歲:主人翁是小動物之類的故事或繪本,一般是以單情節為主;
3~6歲:主人翁是“人”或者“擬人化的動物”的故事或繪本,情節逐漸從單情節過渡到多情節,為孩子以後的閲讀打基礎。
7歲以上:以孩子興趣為主的科普類、邏輯類等書籍,不限於圖書類型,根據孩子的喜好和興趣選擇。
由於孩子的認知能力、興趣偏好等差異,會導致孩子有不同的閲讀傾向。所以年齡只能做個大體參考,更多的是需要發現孩子的喜好和興趣所在,相信孩子一定會愛上閲讀。
2、閲讀就是讀生活,同樣需要儀式感。
生活需要儀式感,閲讀也是。父母高質量的陪伴也需要給孩子提供儀式化的場景,讓孩子可以感受到父母的愛與陪伴。可以每天找一個恰當的時間,由父母和孩子一起看書、表演故事情節。還可以在孩子提出問題時,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去書裏找答案,讓孩子對書產生濃厚的興趣,使讀書成為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是2.5-3歲左右一般不停發問的孩子,每天都是“十萬個為什麼”,更要引導孩子去書裏找答案,訓練孩子的解決問題能力。
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由父母有意識地培養而成的,習慣一旦形成,就不易更改。正因為如此,父母應該充分認識到良好行為習慣是年幼孩子的重中之重,讓孩子從細節之處閲讀,成長為一個身心健康和情緒穩定的孩子。
三、提升孩子語言快速發展的方法。
1、親子互動式閲讀。
親子閲讀可以幫助父母與孩子高效互動,並且可以促進孩子全面發展的有效媒介。
朋友的女兒2歲半的時候就已經看了500多本書。把陪孩子看書當作一種工作,他們家到處都是孩子的書,客廳、書房、卧室、車上……好多書都被翻得破到不能再破……尤其在孩子們1歲左右口欲期的時候,越喜歡的書,越是被撕咬得亂七八糟。在孩子幼兒時期,朋友就慢慢培養學習意識和學習習慣,帶着讀書,講述書中的故事,讓孩子聆聽,領悟讀書的樂趣,現在孩子就是個百事通,比同齡孩子卓越很多。
另外,為了激發孩子的興趣,可以把繪本設計成遊戲,比如《烏鴉喝水》,每次我和孩子扮演烏鴉比賽誰先喝到水,孩子覺得十分有趣。還有一些書讀完以後可以和寶寶一起表演,比如《中國年》,可以讓孩子表演貼春聯和大掃除等。
親子閲讀,一定不要要求孩子聽完一本書一定要懂得什麼大道理。每個孩子理解力和接受程度是不一樣的,每個孩子在親子閲讀中的表現也是不同的,父母需要做的是觀察、陪伴、引導,而不是比較和急躁。
父母通過和孩子反覆進行親子閲讀,觸動孩子的內心,反覆堅持練習,語言、社交、習慣等知識,都是“輸入-輸出”的過程,總會有一天從量變到質變,實現蜕變。
如果孩子不喜歡傳統的閲讀方式,父母可以以唱歌和表演的形式進行,把書裏面的小故事都轉換成與生活場景貼近的片段,比如要喝水的時候分享喝水的故事,要睡覺的時候分享睡覺的故事。
2、平時和孩子多交流。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認為孩子還小聽不懂大人的話,就不和孩子互動交流,這樣對孩子以後的語言發展非常不利。實際上,孩子從出生開始,就非常好奇的感受着這個世界,如果父母能反覆不斷地和孩子交流,就會刺激孩子的大腦,父母和孩子説的話越多,孩子就能理解的詞語越多,學習語言的速度就越快。
父母最好和孩子説話用書面語,並注重語言的質量,咬字清晰,如果孩子喜歡聽一首兒歌,父母就要不厭其煩的重複,增強孩子對其的記憶性,即使孩子在模仿過程中出現錯誤,父母在及時糾正的同時還要鼓勵孩子大膽説話。
而且父母和孩子説話,最好採用導向語言,比如,“玩具在哪裏?你看見了嗎?玩具在這裏。”或者重複孩子説的句子,等熟練之後進行擴展延伸,如,孩子説:“媽媽包包”,媽媽應該回應:“嗯,是的,就是媽媽的包包。”
3、畫畫和繪本圖畫書都是説話的源泉。
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喜歡畫畫,畫畫可以開發孩子的智力,激發孩子大腦的活躍度,孩子把自己的所想都表現在畫中,父母可以用提問的方法來引導孩子表達畫中的內容,這也是語言的一種延伸。
繪本圖畫書的視覺效應很強,五顏六色,孩子看到各種顏色的圖片一定會被吸引住,每個圖片都是會説話的藝術形式,刺激孩子的語言表達。
4、用開放式提問讓孩子“教”父母閲讀。
孩子的思維一般非常發散和活躍,不像成人只關注邏輯和情節,孩子很容易被一個小圖片或者書中主人的表情所吸引。很多父母覺得孩子經常翻來覆去只對某本書裏的某個圖片感興趣,無法完整看完一個故事,這其實是孩子的發散性思維方式決定的。
我們可以一邊看書一邊問一些問題,最好是能夠用語句來描述,幫助孩子理解故事,引導孩子的閲讀節奏。如,“這個圖是什麼,媽媽不認識啊。”“你幫媽媽找找刺蝟,是不是在第8頁了?”“雪孩子哪去了呀?”......孩子年齡越小,問題越要簡單。對於稍微大的孩子選好一個場景或者細節,用開放性的描述性的語言展開內容,讓孩子把想法逐漸豐富起來,引導孩子發現有趣的部分。比如小白兔最愛吃什麼食物,只要孩子找到了,就可問他:“什麼顏色的?”之類的問題,這種問答的過程也是孩子自主思考的過程。也可以進行古詩或者成語接龍,讓親子閲讀更有趣味性。
5、讓孩子自主決定閲讀節奏。
我們喜歡按照順序閲讀,孩子卻有可能在閲讀初期非常喜歡翻頁,完全不按照順序閲讀。看看這一頁翻翻那一頁,尋找自己喜歡的內容。有時候父母很無語,其實不按照順序看書,孩子也可以獲得更愉悦的閲讀體驗,比故事順序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閲讀興趣,慢慢再滲透故事的完整發展。
6、引導孩子編故事,生活是最好的圖書館。
閲讀不應該過於教條,生活就是最好的圖書館。逛超市、去公園等都是孩子成長中很好的場景化移動圖書館,還有把書中的某一情節進行角色扮演,都是幫助孩子把書裏的場景豐富到生活中,我們還可以用孩子的視角去創造故事,引導孩子自己編故事,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孩子在編故事的過程中還可以體現出對於生活常識和人際交往等的理解。
所以,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語言的發展至關重要。除了多和孩子説話和畫畫,還有提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閲讀,它可以有效的刺激孩子,作用非常明顯,通過圖文並茂的視覺材料,給孩子以積極的刺激,從而加快孩子大腦的發育和成熟,促進孩子智力的發展。
結語:
本文分析了孩子説話晚的原因是孩子缺乏有效的互動和語言交流,分析了孩子早期語言的發展概況和閲讀注意事項,還提供了提升語言發展的6種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強調了和孩子閲讀的重要性,讓孩子愛上閲讀非常重要,讓孩子養成閲讀的好習慣。只有養成了習慣,閲讀才會成為穩定的、自主化的行為。
需要説明的是單純靠對孩子説教已經過時了,要用有趣有料、生動好玩的方法才能讓孩子在快樂的玩耍中成長為更好的人。畢竟對於孩子來説,玩耍就是最好的學習。
父母一定要把握住孩子成長的這個階段,細心開啓孩子閲讀的大門,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看書可以通過刺激大腦,促進兒童的大腦發育,提高兒童的分析思考能力,而看電視是一種被動的行為,沒有這樣的功能。所以,看電視是一種被動的接收狀態,而看書是一種主動的思考狀態,促進了大腦發育,對於快速提升孩子的語言發展相當重要。